金劍,鐘燦,謝景,劉浩,梁雪娟,葉惠煊,陳貴明,周偉良,張水寒*
1.湖南省中醫(yī)藥研究院 中藥研究所,湖南 長沙 410013;2.九芝堂股份有限公司,湖南 長沙 410205;3.湖南補天藥業(yè)有限公司,湖南 長沙 410017;4.湖南神舟中藥飲片有限公司,湖南 張家界 427200
茯苓是多孔菌科真菌,其菌核入藥,首載于我國第一部藥物學專著《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茯苓利水滲濕、健脾、寧心,用于水腫尿少、痰飲眩悸、脾虛食少、便溏泄瀉、心神不安、驚悸失眠?,F(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茯苓多糖和三萜類物質是其主要活性成分之一[1-4],具有抑制酪氨酸酶[5]、防止腎小管纖維化[6]、抗炎[7]和抗腫瘤[8-10]等功效。
茯苓適應能力強,野生茯苓分布廣泛,溫帶及亞熱帶地區(qū),如亞洲、北美洲、大洋洲、非洲均有發(fā)現(xiàn)[11]。在北美,茯苓被稱為印度面包,在中國和日本,除了藥用外還應用于食品和化妝品[12]。茯苓是我國大宗中藥原料,素有“十方九苓”之稱,也是衛(wèi)生部批準的藥食兩用中藥資源,具有很高的研發(fā)價值。本文通過調研,系統(tǒng)綜述了我國茯苓炮制加工和產品研發(fā)現(xiàn)狀。
茯苓采挖后,傳統(tǒng)的初加工需要反復數(shù)次“發(fā)汗”至皺紋、內部水分大部分散失后,再進行炮制加工[13]。目前,根據(jù)生產需求不同,我國各茯苓產地加工技術有所區(qū)別,大體可分為3種:一是“鮮茯苓采收-發(fā)汗-剝皮-切制-干燥”加工技術,此技術為傳統(tǒng)早期茯苓加工技術,費時費力,現(xiàn)很少采用;二是“鮮茯苓采收-剝皮-切制-干燥”加工技術,此方法節(jié)能,成本較低,但成品率相對較低;三是“鮮茯苓采收-蒸制-剝皮-切制-干燥”加工技術,此技術藥材成品率較高,成色較好,現(xiàn)為主流。不同加工方式研究對比發(fā)現(xiàn),趁鮮蒸制加工茯苓在外觀性狀、成品率及各指標成分含量方面均顯著優(yōu)于傳統(tǒng)發(fā)汗加工和趁鮮直接加工[14-15]。
根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以下簡稱《中國藥典》)和各省中藥飲片炮制規(guī)范以及炮制方法的不同,茯苓炮制后的產品形式主要包括茯苓塊、茯苓片、茯苓粉、赤茯苓、朱茯苓、炒茯苓和茯苓皮,見表1。茯苓不同炮制產品的主要功效也有所區(qū)別,白茯苓,即茯苓塊、茯苓片、茯苓粉的功效是利水滲濕、健脾、寧心。而赤茯苓偏于利濕熱、行水;茯苓皮主要用于利水消腫;朱茯苓重在心神不安、驚悸失眠。這可能與炮制產品的活性成分存在差異有關,白茯苓中茯苓多糖[16]含量更高,茯苓皮中茯苓三萜含量突出[4],朱茯苓由于添加了朱砂,進一步突出了寧心安神功效[17]。
茯苓為我國傳統(tǒng)常用中藥材,為多種方劑及中成藥的原料。據(jù)初步調查,在常用中藥方劑中,茯苓的配伍率達70%[18]。茯苓方中所有藥物數(shù)據(jù)經統(tǒng)計分析發(fā)現(xiàn),茯苓被配伍使用最多見的為白茯苓,頻率達72.64%[19]。古代經典名方的中藥復方制劑是指目前仍廣泛應用、療效確切、具有明顯特色與優(yōu)勢的清代及清代以前醫(yī)籍所記載的方劑[20]。茯苓在我國古代經典名方中應用廣泛,2018年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制定公布了古代經典名方 (第一批)100首方劑目錄,以茯苓為主要原料的經典名方占到了24%(見表2)。
表1 茯苓炮制方法與功效
表2 以茯苓為主要原料的經典名方統(tǒng)計
在中成藥方面,在《中國藥典》2015年版的成方制劑中,以茯苓為原料的方劑高達232個。市場上形成了以茯苓為標志的茯苓多糖口服液和桂枝茯苓片、茯苓丸、茯苓膠囊系列產品(見表3)。其中桂枝茯苓丸是張仲景《金匱要略》的經典名方,由桂枝、茯苓、牡丹皮、白芍、桃仁5味中藥組成[21]。近年來的藥理和臨床研究表明,該方應用范圍十分廣泛,治療疾病由婦科擴展到男科,常用來治療痛經、盆腔炎、子宮內膜異位癥、子宮肌瘤、卵巢囊腫、乳腺增生、前列腺增生等疾病,其藥理作用涉及抗凝、抗炎、抗腫瘤等多個方面[21-22]。茯苓為原料的中成藥還有很多,包括六味地黃丸、逍遙丸、人參健脾丸等產品[23]。
由于茯苓的功效價值和安全性,其廣泛應用于保健食品。國家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注冊備案的保健食品中,以茯苓為原料的保健食品有776個,其保健功能主要體現(xiàn)在免疫調節(jié)、緩解體力疲勞和改善睡眠等方面(見表4)。
表3 名稱中含有茯苓的中成藥產品
表4 茯苓為主要原料的保健食品
這些保健功能與茯苓健脾寧心的功效作用緊密相關[24]。茯苓還與其他中藥資源配合,形成了新的保健作用,例如靈芝茯苓膠囊能夠保護化學性肝損傷,牦牛骨髓山藥茯苓粉能夠增強骨密度,核桃苓口服液能夠改善記憶等。
在食用領域,茯苓的需求增長更為明顯。從南方的龜苓膏,到北方茯苓餅,都是以茯苓為主要原料加工制成[25]。目前,市場上以茯苓為主要原料的食品,涵蓋了膏、粉、丸、粥、茶、飲、湯料和超微破壁粉等(見表5)。茯苓超微粉將茯苓超微細粉化,提高了細胞破壁率、比表面積,從而增加了有效成分的溶出率、生物利用度,能夠增強藥理作用[26]。
表5 茯苓為主要原料的普通食品
茯苓多糖具有一定的吸濕性和比較持久的保濕性,尤其是在干燥條件下,保濕性能優(yōu)于海藻酸鈉和甘油[27]。白茯苓中還含有美白成分,對酪氨酸酶的抑制率可達到31.10%[28]。因此,茯苓也廣泛應用于面膜、潔面乳、保濕水、精華霜等化妝品中(見表6)。其中,上海傳美化妝品有限公司生產的白茯苓無瑕透亮滋養(yǎng)面膜,在國家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注冊了國妝特字(G20180311)。可見,以茯苓為原料的化妝品具有較好的美白效果。
表6 茯苓為主要原料的化妝品
以天然中藥資源有效成分為主體的中獸藥和飼料添加劑,為解決肉類食品安全問題以及我國畜禽出口面臨的“綠色壁壘”開辟了新途徑[29]。在國家農業(yè)農村部系統(tǒng)查詢的以茯苓為主要原料的獸藥包括茯苓多糖散、棗胡散、銀黃二陳合劑(見表7)。其中,茯苓多糖散是以茯苓飲片加工的邊角料進行提取,將茯苓三萜類、水溶性多糖和酸性多糖等有效部位提取物混合后制劑成型,其流動性和吸濕性均符合中藥獸藥的相關技術要求[30]。研究還發(fā)現(xiàn),添加發(fā)酵茯苓組斷奶仔豬生長性能和腹瀉率指標均要優(yōu)于添加未發(fā)酵茯苓組[31],表明茯苓在中獸藥和飼料添加劑中能得到很好的應用。
表7 茯苓為主要原料的獸藥產品
趁鮮加工是中藥材加工的重要方法之一,黨參[32]、三七[33]、白附子[34]、何首烏[35]等開展了大量趁鮮加工研究。茯苓的產地加工也取得了一系列的創(chuàng)新,趁鮮蒸制加工能夠改善茯苓外觀性狀、成品率及各指標成分含量,是實際生產應用中經驗總結形成的有效舉措。可在茯苓主要產區(qū)建立規(guī)?;恼糁萍庸ぶ行?,這將細化分工、有效節(jié)約成本。目前,湖南靖州茯苓大市場已建立了統(tǒng)一的規(guī)?;糁萍庸ぼ囬g,規(guī)范化的蒸制既節(jié)約了成本,又保障了質量。如何加強茯苓產地趁鮮蒸制加工的質量控制,明確量值傳遞關系,值得深入探討。
我國茯苓炮制加工方法多樣,各地在工藝和輔料用量上存在一定的差異。以朱茯苓炮制為例,朱砂的添加量在各地炮制規(guī)范中差異很大,每100 kg茯苓的朱砂用量從1 kg到4 kg不等。國家已啟動了“茯苓標準化建設”項目,通過系統(tǒng)科學地研究,實施茯苓炮制加工的規(guī)范化生產對于茯苓的提質升級具有重要意義。茯苓飲片類型包括茯苓塊/片、茯苓粉、赤茯苓、朱茯苓、炒茯苓、茯苓皮和茯神等,不同類型的茯苓飲片功效各有側重,例如白茯苓偏于健脾,茯苓皮擅于利水,茯神長于安神[36]。如何在中成藥研發(fā)和臨床處方應用中規(guī)范化使用不同類型的茯苓飲片,更好地發(fā)揮茯苓的功效價值,值得進一步研究。
茯苓醫(yī)藥產品、保健食品和綜合開發(fā)利用的體系已經基本建立,各層次產品眾多。但大多數(shù)產品中,茯苓起到的是輔助調和作用。茯苓的主要活性成分為茯苓多糖和三萜[1-4],不同活性成分的提取分離和純化方式不一,其藥理功效作用也存在差異[37]。如何進一步針對特定活性成分群開展靶向提取,突出茯苓功效,精準市場定位,研發(fā)茯苓精深加工產品,延伸茯苓產業(yè)鏈,提升附加值,將是升級茯苓產品研發(fā)的關鍵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