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曉婭
摘要:快樂是兒童學習、探究、嘗試的原動力,孩子因為快樂所以學習,因為學習所以快樂。因此,我們有責任成為幼兒音樂活動的伙伴,支持者,引導幼兒喜愛音樂;在活動中多給幼兒自主的空間,讓幼兒尋找快樂;多給幼兒自由的空間,讓幼兒創(chuàng)造快樂;多給幼兒合作,交流的空間,讓幼兒分享快樂。我們共同努力讓音樂帶給幼兒快樂,讓幼兒真正享受音樂的快樂吧!
關鍵詞:創(chuàng)造;游戲化;兒童學習;感知
前不久,萬安幼兒園游戲化音樂教學研討活動在美妙的音樂聲中拉開序幕,活動中我園黃老師執(zhí)教的大班歌唱活動,我和孩子們一起玩《大灰狼和豬寶寶》的音樂游戲,里面配了《三只小豬》中的一段插曲。這段曲子的內(nèi)容是小豬們在花園悠閑的曬著太陽,后來被兇狠的狼先生給抓走了。音樂開始的旋律優(yōu)美、舒緩,后來緊張、壓抑,最后逐漸安靜。欣賞后,我請幼兒憑自己的感覺理解音樂。結果,幼兒講得五花八門。有的說是小白兔在花園里游戲,后來被大老虎發(fā)現(xiàn)了;有的說像白雪公主吃了毒蘋果后被老巫婆被帶走了。覺得音樂的前半部分是“倒霉熊”里熊大和熊二在曬太陽,后半部分是遇見了可惡的光頭強等等。雖然孩子們都沒講出音樂本身的內(nèi)容,但我還是充分肯定了幼兒的想象和創(chuàng)造,沒有因此扼殺幼兒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我園音樂小組的成員們在一次次的探討研究中,共同成長進步。參加整個活動后,我的感觸頗深,想和大家共同分享一下:
從整個研討活動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音樂的感染力和震懾力是強大的,唱歌,跳舞、節(jié)奏、兒歌幾乎被所有的孩子所喜歡,而且玩得樂此不彼,我們借音樂動情的特征對幼兒進行教育,幼兒喜聞且樂于接受。但在現(xiàn)有的音樂教育現(xiàn)狀中,教師常常忽視了幼兒的感受:在歌唱活動中教師讓幼兒反復練習演唱,幼兒感到枯燥無趣;在欣賞活動中教師讓幼兒想:“你有什么感覺,還有什么感覺?”結果他們真的什么也沒感覺了!在這樣的活動中,孩子只是被動的參與者,根本談不上享受音樂,“快樂”從何獲得?所以我們應重新審視音樂活動,重新審視音樂活動中的幼兒。我們要做的就是音樂打開孩子的心門,以同伴和支持者的身份參與孩子的活動,進出活動室我們用音樂來指揮,就餐、人睡時我們用音樂來安撫,一個會意的微笑,一句輕聲的贊語,一個親切的動作,對于孩子而言都是一種愛護、一種親情、一種美好,音樂作為特殊的語言讓老師門贏得了自己在孩子心中的地位,我認為幼兒園的音樂教學活動,首先應從幼兒享受音樂的快樂人手。
一、選材源自生活,在生活中尋找快樂
能讓幼兒快樂的音樂,首先是幼兒喜聞樂見,貼近幼兒生活的音樂。過去教師往往費很多時間選音樂,但精心選出的音樂幼兒卻不喜歡,為什么呢?因為教師忽略了幼兒才是活動的主體,在選擇教材時為什么不能讓孩子與教師共同收集喜愛的音樂,從孩子生活中尋找素材,尋找他們快樂的源泉呢?如暖和的春天來了,孩子們?nèi)ゴ河翁で嗷顒訒r,看見樹上、草地上可愛的蹦蹦跳跳的小麻雀,跟著后面追它,想要抓住它,這時我就將孩子們集中起來,和他們玩了一個有趣的小班歌唱游戲活動《兩只小鳥》,我將兩只手的大拇指扮成小鳥,邊唱邊玩,在輕松的環(huán)境中,孩子們學會了歌曲,快樂地游戲??梢娚钪械乃夭暮苤匾處熞瞄L從幼兒生活中尋找和挖掘興趣和快樂。大自然廣闊的空間為幼兒提供了寬松的自由的環(huán)境。也為幼兒的創(chuàng)造提供了豐富的元素。幼兒在大自然中,自由的、無拘無束的快樂的創(chuàng)造,同時也享受了創(chuàng)造的快樂。
其實我們老師要常常給予孩子們的肯定,對于培養(yǎng)幼兒的主動性、積極性是非常重要的,它能使幼兒由此相信自己的能力,對自己做出積極的評價。同時,還能提高幼兒在同伴中的地位,幫助幼兒建立自信。由于幼兒之間存在個體差異,大班孩子的自尊心更加強。因此,對于不同層次的幼兒來說,要求應有所不同,使他們經(jīng)過努力后都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圍體驗成功的快樂。例如:一個游戲中不可能每一個孩子的接受能力都是那么的棒,他們存在個體差異,那么對于那部分接受能力強的孩子可以和那部分能力弱得孩子相互帶動。這樣孩子們就會在不知不覺中感受了音樂,也親身體會了音樂的節(jié)奏魅力,玩得不亦樂乎。
二、給孩子自由的空間,共同創(chuàng)造快樂
怎樣讓幼兒享受音樂的快樂呢?在認真學習《綱要》的精神和反復思考后我感到,以前的音樂活動往往是教師設計活動形式,幼兒被動參與。為什么不能讓孩子參與到活動設計的過程中來呢?于是在平時的音樂活動中,我大膽嘗試著讓幼兒自已選擇活動方式,如歌唱活動中,我們鼓勵幼兒自己大膽創(chuàng)編各種動作,再自由表演,之后進行簡單的提煉,以孩子的原創(chuàng)動作為主,這樣不僅孩子們喜歡,興趣濃厚,而且易于記憶歌詞和大膽表演。
兒童的創(chuàng)造表現(xiàn)往往是由環(huán)境和材料引發(fā)的,通過環(huán)境、材料的投放引發(fā)幼兒的內(nèi)心沖突,促使幼兒在原有基礎上的創(chuàng)造提高。如在開展音樂游戲《香草咪咪》的過程中,幼兒對節(jié)奏變化、音樂高低的變化、大花貓和小老鼠在各種相互扮相走路模仿的一個變化很感興趣,而對結果大花貓是否發(fā)現(xiàn)小老鼠這個結果反而不那么感興趣了。因此作為老師的我們應該多關注、重視幼兒在音樂游戲的創(chuàng)造過程,完美的結局哦!孩子們在創(chuàng)編及表演創(chuàng)作中體會了歌唱和游戲的快樂。可見,教師不再是設計者和指導者,而是觀察者和支持者,幼兒真正成為活動的主體,在快樂的活動中享受音樂帶來的快樂!南師大許卓婭教授在《幼兒園音樂教育研究實踐》中強調了“應通過音樂教育活動這一藝術教育形式,培養(yǎng)幼兒審美表現(xiàn)和審美創(chuàng)造”,她認為音樂教育不是模仿,而是教師和幼兒共同進行的創(chuàng)造活動。
幼兒藝術感知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的培養(yǎng)是長期的,是在充滿藝術氛圍的環(huán)境中和參加無數(shù)次的藝術活動中得到發(fā)展的。因此,幼兒藝術教育不能僅局限于教師組織的藝術活動,應貫穿于幼兒的一日生活之中。即使在飲食、洗澡、刷牙或游戲時都能運用一些與進行事物有關的歌唱,很顯然音樂帶給了孩子們生活中每一部分的歡樂和意義。
三、給孩子合作的空間,共同分享快樂
剛開始集體生活的幼兒大都以自我為中心,在活動中更多注重于自我滿足和自我創(chuàng)造,對于怎樣與朋友合作,怎樣跟別人表達自己的思想,怎樣分享同伴的快樂方面體驗較少。前蘇聯(lián)著名教育學家維果斯基認為:合作學習是幼兒學習的重要手段,能促進幼兒在最近發(fā)展區(qū)的長足進步?!毒V要》中指出:“要為幼兒創(chuàng)造表現(xiàn)自己能力的機會和條件,引導幼兒相互交流,相互欣賞,共同提高”。
在音樂游戲活動《泡泡糖》中,我和孩子們共同探討著,“我們小朋友怎么能做成圓圓的泡泡糖呢?”這時有的孩子就用雙手圍成一個圓,有的用胳膊圍成一個圓,暉暉小朋友說:“老師,我想和別人手拉起來做泡泡糖?!蔽艺f:“好??!”于是她的想法在和同伴的商量和嘗試中獲得了成功,并受到了大家的歡迎,孩子們興奮地隨著音樂邊唱邊圍成小圓,又逐漸變成大圓,愉悅的游戲活動在大家的合作、交流中進行著。在老師的幫助下孩子們還興致勃勃地創(chuàng)造出新的歌同和動作,玩得更有趣味了。在平時的活動中我們多給幼兒自由組合、相互參觀的空間,幼兒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成功,也同時分享了同伴的快樂。引導幼兒應關注自己成功的同時關注同伴的成功,關注自己的創(chuàng)造所給同伴帶來的快樂,同時同伴的快樂才會使自己更快樂。活動中我們十分重視孩子的情感體驗,重視活動過程中孩子的愉悅,給幼兒留一點欣賞成功的空間,讓更多孩子一起分享快樂。
孩子因為快樂所以學習,因為學習所以快樂。我們有責任成為幼兒音樂活動的伙伴,在活動中多給幼兒自由的空間,讓幼兒創(chuàng)造快樂;多給幼兒合作、交流的空間,讓幼兒真正享受音樂帶來的快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