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大林
◆摘? 要:2019年,教育部明確提出要立足全面發(fā)展育人目標,構建包括“核心價值、學科素養(yǎng)、關鍵能力、必備知識”在內的高考考查內容體系,培養(yǎng)具有創(chuàng)新素養(yǎng)的復合型人才。在目前的中學化學教學中,以知識傳授為主的課堂教學比較普遍,學生在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還有很大的發(fā)展空間。STEM教學理念中的知識與生活相結合,多學科之間的交叉,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在化學這門核心科學的教學中的滲透越來越重要。本文以“海帶中碘的提取以及含量的測定”為例,對STEM教學視野下的化學教與學開展研究
◆關鍵詞:STEM;教學設計;中學化學
一、STEM教育
STEM教育是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數學(Mathematics)教育的簡稱,是美國為了提升國家競爭力和創(chuàng)新力提出的一項國家戰(zhàn)略。STEM教育的核心是打破學科之間的領域邊界,對多個學科進行融合,培養(yǎng)學生對知識的運用能力,運用多學科知識進行學習,提高自身的科學素養(yǎng)。
2016年教育部出臺的《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guī)劃”》中明確指出有效利用信息技術推進“眾創(chuàng)空間”建設,探索STEM教育、創(chuàng)客教育等新教育模式,使學生具有較強的信息意識與創(chuàng)新意識,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二、STEM教育在化學教學中的滲透
近年來,在國家培養(yǎng)人才目標的變化、化學新課標的指導和高考試題的變化指引下,中學化學課堂教學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但存在的問題依然不少,比如教學模式單一、學生的主動性不能很好的發(fā)揮、只注重知識和解題、忽略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培養(yǎng)等等。而STEM教育理念很好地解決了這些問題,多學科之間的融合與交流、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yǎng)、學生探究意識的培養(yǎng)無疑為化學教學提供了完美的思路,在激發(fā)學生的思維和培養(yǎng)學生的深層理解力上面更是令人稱贊。STEM教育理念在中學化學教學中滲透的不夠充分,一個是行動起來的教師和學生比較少,另外也是因為教師自身能力的限制,對于STEM理念的理解和具體實施還是有不少的差距。
三、教學設計流程
STEM教育的根本目標是要做到以生為本,全面提升學生核心素養(yǎng)和綜合創(chuàng)新能力。
STEM教育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促進了師生之間身份的轉化,學生是課堂的主宰,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領者和輔導者,重視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過程,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STEM教育思想應用于化學課堂,教學的設計不能再以老師為主體,學生的思維活動和主體地位如何體現顯得尤為重要;不能只是建立在傳授知識的前提下,還要追求開放性、實踐性、多樣性的融合。在具體的教學設計中,我也是受“問題導引”教學的啟發(fā),把問題建立在真實的環(huán)境之下,在學生已有化學知識積累的基礎之上,通過解決問題過程中發(fā)現的新問題來完成整個課堂教學,大致流程如下:
四、案例設計與實施
選取人教版高中化學必修‖《海水資源的開發(fā)利用》“從海水中提取碘”
1.案例簡介
海水的綜合利用不僅有著非常重要的經濟價值,而且對于掌握化學方法在實現物質之間轉化中的作用,認識化學科學發(fā)展對自然資源的利用都有重要的意義。在優(yōu)化海帶中提取碘以及含量檢測的實驗方案交流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證據推理與模型認知、宏觀辨識與微觀探析的核心素養(yǎng),提升學生科學探究與創(chuàng)新意識的核心素養(yǎng);從化學核心知識的考察來看,注重灼燒、溶解、過濾、萃取等物質分離提純的實驗原理和實驗方法,強化氧化還原滴定的應用,領會定量分析的要點,關注環(huán)境污染等問題
2.教學環(huán)節(jié)實施
【情景創(chuàng)設】海水中的碘
材料一:海水約占地球表面積的71%,其中的水資源和其他化學資源具有十分巨大的開發(fā)潛力。由于與巖石、大氣和生物的相互作用,海水中溶解和懸浮著大量的無機物和有機物。海水中含量最多的O、H兩種元素,加上Cl、Mg、Na、S、Ca、K、Br、C、I、B、F等元素,其總含量超過99%,部分元素的含量圖下圖所示。海水中含有豐富的碘元素,但由于海水中碘的濃度很低,工業(yè)上并不采用海水直接提取碘,而是從海洋中許多具有富集電能力的海藻植物中進行提取。海帶就是著名的“采碘能手”,一般干海帶中含碘量可以達到0.3%-0.5%,有的甚至高達1%,約為海水中碘的濃度的10萬倍。
材料二:海帶中99.2%的碘為水溶性碘。上圖右邊是海帶浸出液中碘的主要存在形式
材料三:海帶中的有機碘(主要是3,5-二碘酪氨酸),分子式為(C9H9I2NO3),燃燒時碘元素首先轉化為HI:
4C9H9I2NO3+37O2==36CO2+14H2O+2N2+8HI,而后2HI==H2+I2,2HI+K2O==2KI+H2O
材料四:苯的沸點80.1°C,碘在184.4°C升華,CCl4的沸點76.8℃
【任務設計1】海帶中碘的提取
探究1:根據海帶中碘的存在形式,要把海帶中的碘轉化為I2,核心反應是什么?
探究2:如何對海帶進行初步處理,便于得到水溶性的碘?
探究3:如何將IO3-和有機碘中的轉化為I2?
探究4:如何將I2從水溶液里提取出來?
探究5:如何分離I2和萃取劑?
【自主研討1】問題解決的相關方案
探究1:關鍵是將I-轉化為I2,需要選擇合適的氧化劑(用H2O2,不用Cl2)
探究2:剪碎、灼燒、浸泡
探究3:①將KIO3受熱分解轉化為KI ②有機碘燃燒后轉化為HI
探究4:加入萃取劑(苯或CCl4)
探究5:因為I2能升華,不宜用蒸餾,可以采取反萃取的方法
難點解析:
通過萃取得到的有機層中的CCl4和I2的混合液無法通過蒸餾得到I2,加入NaOH溶液,將I2轉化為NaI、 NaIO3,在酸化的條件下可以轉化為I2,萃取劑獲得再生,可以重復使用
【自主研討2】最優(yōu)化方案
【情景創(chuàng)設】
材料五:碘量法是一種氧化還原滴定法,即以碘為氧化劑,或者以碘化物(KI)作為還原劑進行滴定,用于測定物質的含量。極微量的I2與多羥基化合物淀粉相遇,立即形成深藍色的配合物
材料六:在酸性條件下H2O2的氧化性雖然增強,但容易過量,生成IO3-;I2易吸附在淀粉表面
【任務設計2】海帶中碘的含量的測定
探究1:選擇H2O2作氧化劑,如何防止H2O2過量?
探究2:對于指示劑,選擇淀粉需要考慮什么問題?
探究3:如何確定滴定終點?
【自主研討3】問題解決的相關方案
探究1:1、可以選擇測定氧化還原反應中的電位值來控制用量(科學技術)
2、可以選擇加入少量MnO2,加速H2O2分解
探究2:淀粉容易吸附I2,為了更準確的滴定,可以在臨近終點的時候加入淀粉指示劑
探究3:藍色恰好消失為止
難點解析:調節(jié)溶液的PH比較難控制;抽濾的操作學生不熟悉
【自主研討4】最優(yōu)化方案
【實驗過程】
(1)樣品處理:準確稱取10.0g左右洗凈、烘干的海帶粉,置于燒杯中。往燒杯中加入50.0mL蒸餾水浸泡、煮沸15分鐘,抽濾,用少量蒸餾水洗滌海帶殘渣,收集濾液,濃縮至20.0mL
(2)碘含量的測定:
向20.0mL溶液中加入3mol/L稀H2SO4溶液,調節(jié)溶液的PH=2,再加入10mL 3%的H2O2溶液,充分混合后加入4.0g MnO2,過濾;將濾液轉移至錐形瓶,用0.004mol/L的Na2S2O3標準溶液滴定,當溶液至淺黃色時,再加入1mL0.5%的淀粉指示劑,繼續(xù)滴定至藍色恰好消失為止
(3)根據反應方程式進行計算
計算反應公式:A=C x V x 126.9
A:碘的含量(mg/g)? ? ? C:Na2S2O3標準溶液的濃度(mol/L)
V:Na2S2O3標準溶液的體積(mL)
五、反思與提升
1.在案例設計與實施的過程中,充分利用“問題導引”的模式引領學生思考和解決問題,給學生足夠的研究時間和空間,學生的能動性的發(fā)揮比較充分,這一點也是本案例對于STEM理念的充分挖掘。
2.考慮到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以及高中學段的能力要求,本案例中對于學科之間的交流和融合涉及的比較少,尤其是工程技術這塊還比較薄弱。
3.本案例是必修2的內容,主要是針對高一年級的學生,深度的挖掘必然有局限,包括方法的選擇上還是有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