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瓊
摘要:新課改的推進實施使得“互動”成為初中科學教學的新方向,科學教學一般邏輯嚴密,具有極強的科學性,可以將學生的潛能發(fā)揮到最大限度,激發(fā)其學習興趣。因此,教師需要掌握“互動生成”的教學設計,以引導學生進行終身學習。本文主要分析了初中科學教學中“互動生成”的教學原則及其應用實踐,希望能夠促進初中科學教學設計的發(fā)展。
關鍵詞:初中科學;教學設計;互動生成
一、初中科學“互動生成”教學設計初探
(一)打破傳統(tǒng)教學方式
新課程標準對初中科學的教學方式、教學理念以及教學目標等方面都有了新的要求,然而,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部分教師的教學設計仍存在一些導向性問題。例如,大部分教師多用復習作為導入環(huán)節(jié),想讓學生將新知識與舊知識相互聯(lián)系,但這種方式難以開拓學生的思維;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常以知識體系作線索推進教學進程,忽略了學生的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采用單線教學,教學環(huán)節(jié)固定而教學模式僵化死板;教師在設計教案時,對問題和答案都有明確設置,制約了學生思維的發(fā)散;忽略了學生個體的差異性,教學目標太過統(tǒng)一。
上述看似嚴密的教學計劃并未給學生帶來思考、實踐的空間,也沒有考慮到學生之間的不同需求,極不利于學生的發(fā)展。因此,在初中科學教學設計中,應以“師生互動,共同發(fā)展”為宗旨,不僅要注重對其知識的傳授,對其能力的提高也不容忽視?!盎由伞笔降慕虒W可以使學生在“互動”中“生成”,感受到科學的魅力。
(二)“互動生成”的科學教學原則
在初中科學“互動生成”教學設計過程中,應當遵循一定的教學原則。
首先,初中科學的課堂教學應堅持以學生為主體,把學生作為教育的核心。教師應當與時俱進,不斷更新教育理念,轉(zhuǎn)變教學方式,從學生的角度考慮問題;同時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在班級中的角色也應由傳授者向共同研究者方向發(fā)展;另外,在教學過程中,互動生成式教學是通過師生、生生之間的交流從而達到互幫互助、互教互學的教育目的,以便于學生對課堂教學信息進行準確接受及有效把握,也有利于學生在接受信息時所做出反饋;互動生成式教學體現(xiàn)出的是一種多層次平臺,各層次之間可以相互交流,信息迅速更新再生?;由墒浇虒W考查的是教師的語言溝通能力及應變能力,教師充分利用科學有力的表達有利于加強學生的交流體驗。
二、初中科學“互動生成”教學設計的實踐應用
(一)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營造“互動生成”的學習環(huán)境
若要學生在科學學習中獲取突出的學習效果,需要教師在導入過程中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為營造“互動生成”式的學習環(huán)境提供有利條件。教師可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的科學情感態(tài)度以及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為出發(fā)點,通過多樣化的的導入方式營造“互動生成”的學習環(huán)境。
(二)開展彈性預設,夯實“互動生成”的教學基礎
要開展“互動生成”教學,需要教師根據(jù)學生的不同特點做出彈性預設,在教學設計達標后,還需要對設計中可能出現(xiàn)的突發(fā)問題做分析探討,從而儲存好“互動生成”教學所需的空間。這不僅要求教師對科學課程有深入的理解,還需要對教學內(nèi)容和教學目標進行分析與研究。例如,在學習實驗裝置的氣密性檢查操作前,可以設計一份可靈活變換的彈性化教學方案。在課程前半程學習中,師生共同討論氣密性裝置的基本原理并鼓勵學生自主設計不同裝置的氣密性方案;在課程的小高潮,可由學生進行自主或小組實驗探究;課程的后半程,可以通過師生互動對氣密性檢查的方法進行整合與總結(jié)。
(三)鼓勵自主學習,培養(yǎng)學生“互動生成”自主探究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時刻將學生放在教學的中心,鼓勵學生發(fā)言,引導學生提出“生成性”問題并進行自主探究加以解決,從而培養(yǎng)學生提出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在學習“物理性質(zhì)與化學性質(zhì)”這一課時,教師可以鈉(Na)為例,把金屬鈉放置在裝了水的燒杯中,可以看到金屬鈉在水中迅速浮于水面并熔成小球,還發(fā)出“嘶嘶”的聲響,之后,教師在金屬鈉上滴加酚酞,發(fā)現(xiàn)酚酞迅速變紅。此時,教師可以問學生一個“生成性”的問題:鈉與水反應后會否有其他物質(zhì)生成得以使鈉浮于水面上?此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圍繞此疑問自主開展鈉與水反應的實驗探究,然后將學生探究所得信息及實驗成果進行整合,在全班范圍內(nèi)公開講演。這樣不僅可以使課堂教學越發(fā)輕松,還能使學生體驗到科學實驗的趣味性。
(四)增進師生互動,實現(xiàn)“互動生成”的課堂動態(tài)實踐
課堂教學過程是一個師生共同研究新知的過程,因此,教師應當對學生思維的不同發(fā)展特點以及基礎的強弱差異等作綜合考量,對教學設計作出及時合理的調(diào)整。例如,在學習“摩擦的利與弊”時,教師可對全班同學進行分組,合理安排課堂時間,組織一場小型辯論賽,一組持“摩擦的利”為中心觀點,另一組持“摩擦的弊”為中心觀點,學生可以通過團隊間的合作,對收集來的可用資料進行整理,以此種方式增進學生間的協(xié)作能力,使學生深入理解所學知識。
總結(jié)
綜上所述,在初中科學教學設計中,“互動生成”教學模式的應用實踐能夠突出教師的主導作用,維護學生的主體地位,并充分激發(fā)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增進師生關系。因此,在初中科學教學設計上,需要教師積極創(chuàng)設情境,適當進行彈性預設,這樣不僅能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自主性,還能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讓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1]胡巨輝.淺談初中科學教學的預設及生成[J].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2012(18)
[2]范曉荔.初中科學課生成性教學的個案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4
[3]宣明潔.初中科學教學設計“互動生成”的初探及應用實踐探析[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教育),2016(1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