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慶高
摘? ?要:數(shù)學課堂應在教師引領下,以問題為情境,引發(fā)認知沖突,引導學生應用已有知識和經(jīng)驗,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主動實踐的活動中,大膽猜測、大膽設想、質疑問難、發(fā)現(xiàn)驗證、發(fā)表見解,自主獲取知識。在尊重學生人格,保護學生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前提下,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給予適時、適當、適人的激勵性評價,并對課堂中暴露的錯誤資源要充分地利用,激發(fā)學生敢批、敢辯、敢糾的意志,以促進學生完善自己意義上的認知建構。
關鍵詞:小學數(shù)學;問題引領;認知沖突;自主探索;合理評價
中圖分類號:G623.5?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9-010X(2020)16-0060-05
荷蘭數(shù)學教育家弗賴登塔爾說:“學習數(shù)學的唯一正確方法是實行‘再創(chuàng)造活動,也就是由學生本人把要學習的東西自己去發(fā)現(xiàn)或創(chuàng)造出來,教師的任務是引導和幫助學生去進行這種再創(chuàng)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現(xiàn)成的知識灌輸給學生?!庇纱丝闯?,教師要堅持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原則。陶行知先生曾經(jīng)指出:“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一堂好課的最高層次就是要教師把教學過程變成在教師指導下,讓學生應用已有的知識和經(jīng)驗,全程參與學習過程,找出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使一個個鮮活的生命體在課堂上充滿活力。但是,筆者聽了很多數(shù)學課,有些教師教學行為與當今的教學理念相悖,一到課堂上教師居高臨下,滔滔不絕地“自我表演”,學生認認真真地聽,將學生的思維帶入預先設置的圈內,問題只是簡單淺顯地提問,束縛著學生的手腳,學習潛能受到抑制,阻礙學生思維的發(fā)展。學生的學習缺少方向,缺少動力,缺少方法,學習的主動性難以得到發(fā)揮。針對現(xiàn)在課堂存在的問題,筆者結合案例談點管見,并與各位同仁共勉。
一、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習興趣
問題是數(shù)學的心臟。有了問題,才有動力,才有方向,才會去探索。心理學研究也證明,思維永遠是由問題開始的。創(chuàng)設良好的問題情境,是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一種方法,是促使學生自主建構認知結構的源泉。如,在“圓的認識”課一開始,教者給學生講述動物賽跑的故事:一天,動物王國舉行50米兩輪自行車比賽。小兔騎的是圓形車輪,小馬騎的是正方形車輪,小猴騎的是長方形車輪,小狗騎的是橢圓形車輪。車子型號相同,車輪的周長一樣。比賽開始,選手們爭先恐后,觀眾們的加油聲此起彼伏。師:“請同學們猜一猜,哪一個小動物先到達終點?”同學們異口同聲地說:“小兔子,因為小兔子的車輪是圓的?!睅焼枺骸澳銈兡芙忉屍渲械牡览韱??”課伊始,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內驅力。學生興趣盎然,特別希望自己是一個發(fā)現(xiàn)者。有的用手在比劃嘀咕著,有的同桌在研究,有的翻開教科書看能發(fā)現(xiàn)什么,學生在迫切需要之下求知欲望油然而生。
又如,教學“雞兔同籠” 問題,教師課前出示:“雞和兔共7只,腿共22條,雞和兔各有多少只?”學生一時難以下手,有的學生說:“這個題目有兩個特征:一個是已知雞兔只數(shù)的和,另一個是已知雞兔腿數(shù)的和?!庇械膶W生說:“如果雞和兔的腿數(shù)一樣就好做了?!边€有一個學生說:“我以前聽姐姐說過,解數(shù)學題有假設法,不知這題可不可用?!苯處熞騽堇麑В诤诎迳袭?個圓圈圖,每個圓圈下面畫上兩條腿。問學生:“假設都是雞,應該是多少條腿?”學生說:“每只雞兩條腿,一共有14條腿?!苯又钟袑W生發(fā)言:“與原來22條腿相比,是兔被少算8條腿,因為每只兔一定是4條腿?!蓖瑫r其他同學也發(fā)現(xiàn):“再給其中的4只雞里每只雞安裝2條假腿就變成兔的只數(shù)(教師跟進及時在圖上安裝,全班學生笑了)答案應該是3只雞,4只兔?!睘榘褜W生的思維引向深入,繼續(xù)擴大戰(zhàn)果,教者又問:“如何列式?”學生激情高漲,紛紛舉手說出自己的解法,并發(fā)現(xiàn)是“五步計算”的假設法。這時,又有學生舉手說有新的解法:假設都是兔子,求出的結果還是不變,并紛紛展示自己的成果。教師沒有強授,而是創(chuàng)設實際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引領學生自主探究,為學習新知奠定了基礎。
二、引發(fā)認知沖突,內化中找平衡
皮亞杰認為:“個體的認知發(fā)展是在認知不平衡時通過同化或順應兩種方式來達到認知平衡的,認知不平衡有助于學生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笨梢钥闯?,以已有的知識結構解釋新情境就是同化;而個體改變原有的認知結構,來適應新的需要,這是順應。認知都是從平衡到不平衡再到平衡的循環(huán)發(fā)展過程,沒有認知沖突,就沒有思維的發(fā)展。
教學中,教師根據(jù)教學的需要,有意設置新異刺激產生不平衡的問題,能誘發(fā)學生產生認知沖突,產生要學的動機,再通過主體和客體的互相作用,會更加主動地投入到新內容的學習之中,進而促進其認知的發(fā)展,來實現(xiàn)內心的平衡和滿足自己的需要。如,教學“在被除數(shù)和除數(shù)的末尾,消去相同的‘0的有余數(shù)除法”時,教師讓學生計算3000÷700,得到的商4,而余數(shù)大部分是2,也有得20或200。這時,學生提問:“余數(shù)究竟是2,還是20,或200呢?”學生原有的認知水平被打破。教師沒有急于給出答案,而讓大家發(fā)表看法。生1: 3000÷700=30÷7=4……2;生2: 3000÷700=300÷70=4……20;生3:3000÷700=4……200;學生認識不統(tǒng)一。教師啟發(fā):“商不變的性質”是什么?生4:有余數(shù)除法的商是不變的。師:余數(shù)也不變嗎?學生頓悟了;生5:要是余數(shù)也不變,不會出現(xiàn)三種結果。師:“商不變的性質”對有余數(shù)除法能看出什么?生6:能看出商不變,余數(shù)也不變。教學中教師針對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與結果的沖突,引導學生分析和論證,使學生意識到新經(jīng)驗與原有的觀念不一致,從而走出盲區(qū)步入到正確的軌道上來。
三、抓住教學起點,注重探索進程
美國認知教育心理學家奧蘇貝爾曾經(jīng)說過:“影響學習最重要的原因是學生已經(jīng)知道了什么,我們應當根據(jù)學生原有的知識狀況進行教學。”也就是說,數(shù)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fā)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基礎上,把學生原有的知識經(jīng)驗和實際水平作為教學的起點,把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可以使教學更有針對性,更能有效地克服教學中的隨意性,合理利用學生的知識與技能內化新知,構建高一層次的知識體系。然而,有的教師教學前往往會欠考慮學生的知識儲備,忽視學生是否掌握或部分掌握學習目標前應該具備的知識,缺少對教學起點的研究,不去找準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導致教學的起點與學生已經(jīng)具備的知識基礎不相切合,造成有的起點過低,浪費課堂寶貴時間;有的起點過高,學生不易接受,從而影響學生的認知發(fā)展,挫傷學生學習的興趣,教學也就達不到理想的效果。
筆者在教學研究中發(fā)現(xiàn),教學起點應取決于教師對教材任務分析的靜態(tài)邏輯起點和對學生才能分析的動態(tài)現(xiàn)實起點兩個方面。準確把握以學生學習的邏輯起點為本真、現(xiàn)實起點為基礎去安排課堂內容,是提高教學效率的重要因素。如,學習了“>、<、=”和“10以內數(shù)的認識”后學習:3+(? ? )>8,從哪里開始思考呢?要面向全體學生,抓住起點問題。因此,教師設計這個問題,先讓學生回顧前面剛學的內容。如:5<8,9>6等已有知識,再改變問題來降低新知的難度,讓學生在信息的增加變化過程中,體會和感悟學習材料的內在聯(lián)系,明確題目的條件,挖掘問題與條件之間所對應的數(shù),實現(xiàn)由已知到未知的過渡。在學生掌握思考方法,發(fā)現(xiàn)解決問題方法多樣性,體驗深刻,理解徹底,掌握牢固,思考全面的同時,再思考:3<(? ? )-(? ? ),學生便能明白答案不是唯一的,會輕松地用不同的方式自覺構建。這樣的流程有助于加快整體探索進程,提升教學目標達成的速度。
四、利用錯誤資源,激勵探究創(chuàng)新
心理學家蓋耶認為:“誰不考慮嘗試錯誤,不允許學生犯錯,就將錯過最富成效的學習時刻?!闭n堂上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出錯是教學的財富,教師要以健康的心態(tài),對其價值重新定位,要把課堂中暴露出來的錯誤看成是難得正確先導的資源,引發(fā)正確結論的基礎。教師要深入到學生學習中去觀察、傾聽、捕捉錯誤資源,引導學生在錯誤中找錯、辨錯、改錯、答錯,允許學生重答;答得不完整,允許補充;答得不靠譜,積極引導。使學生感覺到說錯了、做錯了,都能得到被尊重的人文關懷,更快地走向“正確”。這樣的課堂因差錯而有意義,既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又增強了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最終受益的是學生。反之,褻慢任何一個學生的錯誤資源,學生的學習情趣就會受到壓制,有抗拒學習的逆反心理。
一位教師在教學“分數(shù)的初步認識”一課時,當學生思維偏離教學的軌道時,如紙折1/2,有的學生折出1/4。教師能站在新的視角做出創(chuàng)新的舉措。教師不急不躁地說:“要是讓你折1/4,就好了?!弊寣W生讀出1/4,然后讓其他學生對這件事給予指點。當學生身處模糊不清旁逸斜出處于尷尬境地時,教者耐心誘導學生思索,并對他們的進取精神由衷的表示懇摯的謝意。這發(fā)自內心的舉動,放開了學生思維的閘門,澄清問題的高潮跌宕起伏。教師還說:“也要感謝同學們,就是因為有了你們這個問題的出現(xiàn),才使教師和同學對這個問題的認識更加清楚,謝謝你們。”教師在課堂中要有為學生發(fā)展的“度”去激活學生所思、所想、所做,哪怕是異想天開或別出心裁等錯誤見解,教師都要當成難得的寶貴資源,讓學生敢疑,敢批,警示以后少犯或不犯類似的錯誤。這樣,才是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充滿活力的高效課堂。
五、討論操作并舉,以動態(tài)促發(fā)現(xiàn)
現(xiàn)代教育理論認為:“數(shù)學教學是數(shù)學思維活動的教學?!苯滩脑O計了許多討論的內容,讓學生在互動的過程中學到知識與經(jīng)驗,思想與方法,反思與修正,發(fā)揮集體的智慧,擴大自己的知識面。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說:“兒童的思維是從動作開始的,切斷動作與思維的聯(lián)系,思維就得不到發(fā)展。”動手操作是學生驗證猜測,解決數(shù)學知識抽象性思維與形象性思維之間矛盾的方式之一。在適宜的時機組織學生以“動”啟“思”見效快。如,在學習“三角形內角和是多少”時,學生先猜測后討論,答案不唯一。就在學生思維達到極限困惑時,教師點撥學生利用自己準備的三角形紙片(形狀、大小各不相同)一張,通過撕、折、拼、量等各種手段去驗證。不一會兒,絕大多數(shù)學生都高興地舉起手爭著回答,發(fā)現(xiàn)三角形內角和為180°的定理。這樣的活動,教師因勢利導,選擇了較為適當?shù)慕虒W方式,能合理處理好教者“導”與“學”的關系。
筆者曾聽過上海特級教師潘曉明教學“圓錐的體積”一課,可謂是匠心獨運,受益匪淺。教師先利用多媒體技術為教學提供幫助,為學生提供指導,出示一組直角三角形和長方形,然后分別以三角形的一條直角邊和長方形的長為軸線(為軸線的三角形直角邊的長度與長方形長的長度相等,三角形的另一條直角邊與長方形的寬也相等),再不停地旋轉。讓學生猜測分別得到什么樣的立體圖形。學生不難看出得到的是圓錐體和圓柱體。師:“你覺得圓錐的體積與什么有關?”學生感觀與圓柱體有關。且眾說紛紜,有的說圓錐體積是圓柱體積的1/2,有的說是1/3,有的說是2/5。師:“有什么辦法來證明你們的看法是正確的呢?”生1:“用容器來驗證它們之間的關系?!鄙?:“應該選擇等底等高的圓柱體和圓錐體容器來驗證它們之間的關系?!鄙?:“把等底等高的圓錐體容器裝滿水,再倒入圓柱體容器,看能倒幾次就能知道它們之間的體積關系?!贝蠹铱捶ㄒ恢?。接著各小組開始合作實驗,很快結果出來了。生4:“圓柱體積是圓錐體積的3倍?!鄙?:“我更正,應該是等底等高圓柱體積是圓錐體積的3倍。”生6:“也可以這樣說,等底等高圓錐體積是圓柱體積的1/3”。筆者對潘老師的課感受是:語言“精”、過程“實”、學生“活”。教師變學生的知識接受過程為親身經(jīng)歷的探究過程,教師主導作用、學生主體地位得到和諧的統(tǒng)一。
六、營造寬松氛圍,改變評價方式
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認為:“成功的教學依賴于一種尊重和信任的師生關系,依賴于一種和諧安全的課堂氛圍?!苯處熣n堂對學生的尊重和信任,對學生的呵護和激勵,能激發(fā)學生探索的學習熱情。由于學生受能力、努力程度、任務的難度等差異的影響,有些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往往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對于學生暫時的失敗,教師要有拉近與學生之間心理距離的情感效應,為學生發(fā)展提供適宜的氣候和土壤,熱情地幫扶,排除學生因失敗帶來的不良心理,培養(yǎng)學生敢想、敢說、敢問的內在需求,給學生自我表現(xiàn)的空間和時間,增強學生在探索中追求成功的欲望。不管是對與錯,完善與不完善,教師要用心聆聽,悉心關注學生的思維過程,耐心參與問題的解決,毫不吝嗇地給予積極的評價,或為學生喝彩,表達你的贊嘆與賞識,以保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美國著名教育家和心理學家布魯姆倡導:“以目標達成度為中心,注重適應并發(fā)展每個人能力”的教學評價理論,為教學評價提供了有效的依據(jù)。因此,教師給學生的評價要做到適時、適當、適人,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為促進目標的達成,去喚醒和鼓舞學生主動地學,展現(xiàn)自我。即使是平庸的學生在溫暖的話語中,也會變得大膽起來,把課堂當著活動的舞臺,表達自己的想法,覺得和老師、同學交流是件容易的事情,進入主動學、樂于學、思考學的境界。評價方式是多樣的,包括知識技能、數(shù)學思考、問題解決和情感態(tài)度等方面。如,情感評價:“你積極發(fā)言,聲音響亮,有克服困難的勇氣,只是離問題還有點距離,再想想?!眴栴}解決評價:“你能有條理說出問題解決的過程與結果,并形成自己的經(jīng)驗,真棒!”方法評價:“你說的思路是對的,如果算法能再簡單一些,語言組織再精煉些,就更好了。”知識技能評價:“你有獨特的見解,有一顆創(chuàng)造的心,錯了沒關系,相信你,再想一想,一定能行。”總結評價:“你們說的雖然簡潔,卻抓住了重點內容,小結得全面,澄清了疑點,老師為有你們這么優(yōu)秀的學生感到驕傲!”通過多元評價,能使學生認識自我,知道自己的認知程度和不足,找出差距。還能幫助教師了解自己教學質量和存在問題,反思教學中影響學生能力發(fā)展的原因,調整和改善教學思路。必要時還可以自評、互評、家長評等,讓學生知道自己的進步和努力的方向,樹立學會學習的信心。
七、留有課后思考,為學新知鋪墊
建構主義理論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探索、主動發(fā)現(xiàn)、主動建構。這讓教師明晰,學生知識的學習不是教師的傳遞,而是讓學生建構屬于自己的知識,任何人不能代替。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能力,不僅僅在課堂上,還可以在課后留有思考,目的是讓學生潛在的能力在課后得到開發(fā)。思考的內容應遵循教與學的實際需要而定,問題要略高于學生的發(fā)展水平,讓學生去體驗下一節(jié)課相應的實際問題,為學習新知清除障礙,是學生跟上課堂節(jié)奏,提高探究速度,節(jié)省不必要講授時間的有效途徑。如教學“圓柱體的表面積”后,教師給學生布置:“為什么圓柱的體積等于底面積乘以高呢?說出公式的推導過程?!庇秩纾涸诮虒W能被3整除的數(shù),課后讓學生思考:“能被9整除的數(shù)是不是也有什么特征?”為督促學生完成課后思考,可根據(jù)學生課前完成任務的質量及課堂表現(xiàn)情況,建立合理的激勵機制:“學生課后思考及課堂表現(xiàn)情況量分表”,量分分開層次,一要照顧學生之間知識水平差異,二要關注學生之間技能發(fā)展的差異。好的多表揚,弱勢的多鼓勵,要讓每一位學生體驗到進步或成功的快樂。課后量分力爭做到公平公正,讓學生心服口服,期末累計總分數(shù),按比例納入學生數(shù)學學科成績中。用管理制度去約束,學生學習會有動力,會通過努力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長期堅持下去,會自覺養(yǎng)成獨立思考的學習習慣,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自然會得到提高。讓學生經(jīng)歷和體驗挫折與成功,對健全他們的人格,適應未來學習開了好的先河。
通過課前思考,學生會帶著不同的問題走進課堂,有迫切需要解決問題的心理需求。教師針對這些問題有效指導學生充分討論,保證課堂研討的生動性和靈活性,讓課堂上的交流更充分,更深入,更扎實。把學生無序的思考變?yōu)橛行蛲暾闹R建構,既減輕教師課堂負擔,又把課堂教學引向新的境界。正如新課標所倡導的:“使得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shù)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shù)學上得到不同的發(fā)展”。可值得注意的是,課后留下的思考,盡量不選擇教科書上的例題。否則,學生很容易被教材的思路牽著走,形成思維的惰性,缺少對知識的自主探索和創(chuàng)新,滿足自己完成教師交待的任務,對新課知識的學習和技能的發(fā)展實屬不利。
古人曰:授人魚不如授人以漁。教師在課堂上給學生一些學習時間,讓他們自己去發(fā)揮;給學生一些困難,讓學生自己去嘗試;給學生一些問題,讓學生去解決;給學生一些發(fā)言的機會,讓學生找到自信,做到放手讓學生去探究,去創(chuàng)造,去歸納結論。教育家杜威說過:“教師是一個引導者,他撐著船,學生用力地用漿把船劃向前?!蹦墙處煹淖饔镁蛻摪阎饕Ψ旁跒閷W生創(chuàng)設探究、辯解、創(chuàng)新、展示的課堂情境上,提供信息,引導學生大膽猜測,大膽設想,自己發(fā)現(xiàn),說出見解,用自己喜歡的方法把問題解決,完成自己意義的認知建構,使學習真正成為學生的自主活動,促進自身發(fā)展,享受教學民主,感受到成功的喜悅,真可謂魚和熊掌兩者兼得。
參考文獻:
[1]吳效峰.新課程怎樣教[M].遼寧:沈陽出版社,2003.1.
[2]葉? ?瀾.讓課程換發(fā)出生命的活力[J].教學研究,2003.10.
[3]吳亞萍.小學數(shù)學新視野[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1.
[4]張興華.走進兒童的數(shù)學學習[M]. 南京:河海大學出版社,2001.3.
[5]鐘啟泉,編譯.現(xiàn)代教學論發(fā)展[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8.
[6]教育部.義務教育數(shù)學課程標準[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責任編輯 王? ?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