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仁洋
【摘? ? 要】?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要關注學生的現(xiàn)實起點,為學生提供體驗的機會,激發(fā)他們的學習動機,引領他們參與實踐活動,促進他們對道德與法治內容的深度理解。本文主要從精心設計流程、加強方法指導、養(yǎng)成體驗習慣等角度闡述初中道德與法治體驗教學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 初中;道德與法治;體驗教學;實踐
初中道德與法治內容要尊重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要融入道德、心理、法律、國情等內容,促進學生身心的健康發(fā)展與法治觀念的形成。教師要以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為起點,為學生構建多樣的教學情境,引領學生去交流探索,從而使課堂教學向廣闊的生活空間延伸。教師要引領學生與他人交流,使他們的信息得到分享、優(yōu)勢得到互補,在深入體驗中學會自我疏導,將所學理論內化于行,從而獲得道德品質的提升。體驗活動具有親歷性,學生在體驗活動中會全身心地投身于活動中;具有整體性,能實現(xiàn)知識、能力、情感的全面提升,能促進學生獲得生命的成長;具有深刻性,能走出活動形式化、表面化的誤區(qū),能讓學生獲得內心的體驗,使他們的認知變得更為深刻。教師要依托教材創(chuàng)設活動,讓學生在親歷活動中獲得感知,與他人進行交流,產(chǎn)生情感的共鳴。
審視當前的體驗教學,教學情境的設計簡單俗套、缺乏新意,沒有依據(jù)學生的現(xiàn)實起點進行設計,不能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令學生感觸不深。部分教師選取的內容遠離學生的生活,不能以學生的真實生活情況設計內容,不能讓道德教育回歸實踐。合作探究能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深入理解,為學生提供方法與技能的指導,但部分教師對教學內容未加引導,學生只停留于知識的理解,未能展開深入的探索。教師對學生的討論不引導、不啟發(fā),學生或被迫接受教師觀點,他們難以產(chǎn)生真實的感受。教師沒有為學生提供充足的時間進行交流,學生討論不深刻。教師開展課外實踐活動少,活動體驗的力度不夠。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如何增進學生的體驗,筆者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談一些粗淺的看法。
一、精心設計流程,提升體驗效果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要在研讀教材、把握學情的基礎上精心設計體驗流程,吸引學生的參與,促進學生的溝通交流,讓學生獲得情感的體驗。教師要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給學生帶來新鮮感,以視頻、圖片、扮演、游戲、辯論等內容,給學生營造體驗的氛圍,刺激學生的感官,讓學生能自覺融入到學習之中。教師要圍繞核心內容精心設計問題,促進學生的認知體驗,能引發(fā)學生的興趣,讓他們去感受體驗過程。如在部編版七下《揭開情緒的面紗》第一框教學中,教者提出問題:你能從“垂死病中驚坐起,暗風吹雨入寒窗”“愁眉苦臉、眉飛色舞、喜上眉梢”“唉,這次考試……”這些句子中,思考通過什么方式表達自己的情緒或察覺他人的情緒?學生通過交流、扮演,了解可以通過動作、表情、聲調等表達自己的情緒。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學生會有一些疑難問題,除獨立思考外,還需學生之間展開討論交流,教師要為他們營造輕松的氛圍,讓他們獲得問題的體驗與道德的認知,能積極表達自己的觀點,澄清模糊的認識,能越辨越明,形成正確的認知。道德與法治教學不囿于課堂,教師要為學生布置實踐作業(yè),讓知識的檢測與情感的體驗相互融合,讓體驗活動向課外延伸,讓學生借助所學內容去解決實踐中遇到的問題。
二、加強方法指導,培養(yǎng)體驗能力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中,教師要加強學法指導,引導學生去討論、探索,實現(xiàn)教學方法的轉變,也能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意識,增強學生的體驗信心。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讓他們在課前預習、課中探學、課后鞏固,能不斷地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促進思維能力的發(fā)展、體驗任務的達成。教師要將課堂交還給學生,讓他們去參與探究、分析,成為課堂的主人。學生在自主學習中會遇到解決不了的問題,教師要引導他們參與交流,共同解決問題。生生之間的互動可以節(jié)省時間,也能讓學生在體驗活動中相互沖突、相互摩擦,從而能引發(fā)深層次的交流。如在學習部編版八上《社會生活離不開規(guī)則》第一框教學中,教者引導學生討論:社會規(guī)則對我們來說有何作用?學生通過討論交流,能感受到社會生活有序化的重要性,從而能幫助他們形成遵循規(guī)則的意識。
三、養(yǎng)成體驗習慣,培養(yǎng)體驗能力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要改變學生被動接受的觀念,讓他們由“我要學”變?yōu)椤拔乙獏⑴c”。要讓學生抱著積極的求知態(tài)度,要明確道德與法治內容對于學生成長的重要性,要借助于道德知識約束學生的行為,促進學生的成長。在傳統(tǒng)教學中,師生之間缺乏交流,學生對教師存在畏懼心理,他們不敢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在體驗課堂教學中,學生主動地參與活動,遇到問題時能大膽向教師、同學請教,能在潛移默化中促進道德的成長。教師要幫助學生形成主動預習的意識,讓他們通過預習掌握基礎知識,圈劃出難點、疑點內容,為課堂的體驗活動做充足的準備,這樣才能融入到體驗活動之中。學生在課堂上也要有參與體驗的習慣,要積極發(fā)言、及時請教、與人探究,在互動合作中實現(xiàn)共同的發(fā)展。學生也會反思自己的體驗過程,分析其中的得失,并及時地回答所學內容,從而使自己的理解變得更深入。學生是體驗活動的參與者,他們只有掌握科學的方法,有計劃地參與活動,并以積極的狀態(tài)投入到活動之中,與同學展開合作交流,并不斷調整自身的學習方法,不斷增強自己的學習能力,使自己的體驗變得更加深入。
總之,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要精心設計教學過程,為學生提供體驗的機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強化學習指導,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體驗習慣,提升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蔣美芬.嘗試“體驗式教學”,提高教學實效性[J].科教導刊,2011(4).
[2]沈勤學.道德與法治課需注重體驗式教學[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7(20).
[3]沈秀芝.淺談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中體驗式教學的實施[J].課程教育研究,2017(34).
[4]盛晨佳.初中道德品德課體驗性教學初探[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