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博瑜
摘 要:學生在閱讀教學中的實踐作用不可忽視,學生的體驗是閱讀教學成功的前提,也是學生語文素養(yǎng)、能力提高的前提。本文從閱讀教學中體驗教學的必要性、實施策略、問題和解決方法三個方面闡述了閱讀教學中的體驗教學相關問題。
關鍵詞:閱讀教學 體驗教學 學生主體
閱讀教學是培養(yǎng)學生語文學習思考方式、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重要途徑,從古至今,閱讀都在教學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閱讀教學的方式也發(fā)生了一系列的變化,到如今,新課標下,強調以學生為主體,擯棄傳統(tǒng)在“授知”教學理念影響下的以課本知識傳授為主以教師教授為中心的教學方式,閱讀教學可謂是打開了一片新的天空。但是,理論的確定并不意味著實踐的有效執(zhí)行,在新課標推行許久的今天,閱讀教學的課堂上仍舊不能避免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情況,學生的感受、能動性仍舊容易被忽略。
如果要真正實踐閱讀教學的新方式,提高學生的閱讀思考能力,就必須強調學生在閱讀教學中的作用,因此,關注學生的體驗教學方式是閱讀教學中的一種重要且有效的教學方式。
“體驗”的第一層意思便是“親身經歷,實地領會”,閱讀教學也是如此,親身體驗才會更有感觸,激發(fā)思考,深入梳理,得到自己獨特的閱讀經驗并學會發(fā)現解決問題。
一、閱讀教學中體驗教學的必要性
1.體驗教學是達到“基本理解”的基礎
閱讀教學要達到的基本目標便是“基本理解”,即課堂上學生在教師的啟發(fā)引導下對課文的字詞、寫作技巧以及主題思想所做出的客觀的具有一定認同度的理解?!盎纠斫狻辈荒芸拷處煼钏停怯蓪W生一步一步漸入佳境獲得,體現課堂生成的效果。學生的漸入佳境應該是在體驗下自主的漸入佳境,而非教師的知識填充。
2.體驗教學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奠基石
新課標認為,學生應該是課堂的主體,教師僅僅是引導者,對于閱讀教學這種專注于學生理解分析能力的提升、文學素養(yǎng)的豐富的教學更是需要學生的自我實踐、自主實踐,而這些實踐的基礎便是體驗。
3.體驗是學生各種能力提升的開始
充分的體驗可以調動學生已有的閱讀積累、生活經驗、主觀感受,從而激發(fā)其對文本的興趣,促使其對文本在感性感受的基礎上進行理性的思考和分析,從而提高學生的知識遷移水平、分析解決問題能力、認知水平。
4.體驗教學是對學生差異性的尊重
教育的本質是促進學生的個性成長,體驗教學便是對學生個性的肯定和個性發(fā)揮的激勵,有了體驗教學,學生的個性才有地可施,才能在個性培養(yǎng)的基礎上達到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
5.體驗教學是學生閱讀狀態(tài)和成效的保證
語文閱讀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并表現為學生的閱讀狀態(tài)和成效,良好的閱讀狀態(tài)和成效的前提必須是學生發(fā)自內心的對閱讀的喜愛以及長久閱讀自我積累起來的實用閱讀方法,這兩方面都需要發(fā)自學生自身的實踐,即體驗。
二、體驗教學如何實施
1.讀
(1)詩歌教學中的誦讀
在詩歌教學中,需要通過多次的、不同形式的讀感受作者的情感,體會詩歌的主旨。但是在教學中,一些老師習慣于先播放音頻,這就會給學生先入為主的感受,學生便不會去發(fā)動自己的感受和知識儲備去分析詩詞由內容而表達出的情感,而是被音頻所讀出來的情感“洗腦”,難以有自己的認知。
放棄“讀”的體驗,學生沒有了從不懂到尋找資料懂得的過程、從沒有感知到通過自己的感受分析有了自己理解和思考的過程,對學生個人能力的提高是沒有絲毫好處的。
讀的過程:自讀理解(初次體驗)——展示——交流感知(深入體驗)——教師針對提問引導誦讀(明晰體驗)——播放音頻(借鑒體驗)通過自讀讓學生對詩歌有一個初次的體驗,對詩歌內容進行了解、對作者情感嘗試把握;通過展示學生將自己自讀所得情感和同學分享并獲得他人的贊賞或者建議;通過交流學生對詩歌的內容可以進行較為深入全面的分析,討論獲得對詩歌的認識和自我成就感;教師在巡視中針對小組成員提出的問題進行解析,幫助其明晰自己的體驗,以進行進一步的學習;最后播放音頻可以說就僅僅是提供一種體驗的借鑒和補充了。
(2)其他文本中的自讀(初次體驗)
對于其他文本,自讀不僅僅是熟悉內容,更是對主題思想等的猜測和感知。比如自讀小說就可以對人物、事件過程、環(huán)境等擁有自己的思考,提出一些具有建設性的、有深度的問題并進行思考研究。
2.交流
學生通讀(初次體驗)——發(fā)現問題——獨立思考(深入體驗)——交流討論(明晰體驗)——展示戰(zhàn)果(體驗交流)
這是一個學生自讀感知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提高自己觀察感知能力、解決問題能力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適當的交流可以消除閱讀障礙、拓寬閱讀思維,讓學生在其他同學身上自主的學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感受到積累的魅力,從而再次激發(fā)閱讀的興趣,達到良性循環(huán)。
3.教師有效、逐層提問,學生有方向的思考、分析、品味內容,并進行交流,逐步實現對文章的“基本理解”。(深入體驗)
教師逐層的提問可以引導學生深入到文本的內容,給迷茫的學生一個分析的入口,幫助學生深入體驗文本。但是一定要注意的是,提問一定要能夠激發(fā)學生的思考,而非是告知學生結果或者將結果隱含在其中。
4.引入視頻,引導學生進入情境(幫助體驗)
對于學生實在無法通過閱讀積累、生活經驗延展獲得認識的知識,必須運用輔助的手段促進學生的理解,視頻無疑是非常便捷、足夠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讓學生獲得直觀感受的方式。
5.補充資料,幫助學生分析問題,擴充體驗(拔高體驗)
面對文本,有時候可以進行橫向的或者豎向的比較,從而發(fā)現作者的精神、不同的文化等等。
在教授《定風波》時,我提出問題:面對政治上的失意,各朝各代的文人們都是如何面對的?然后,我給出了屈原、陶淵明、李白、杜甫、柳宗元、蘇軾等人的經歷,讓學生去討論,學生看到了各朝代的文人們在遭受失意之后逐漸的學會了自我解脫,也發(fā)現了當人學會自我解脫后會獲得新的人生道路。
6.組織實踐活動(體驗后的發(fā)揮展示)
面對寫景文本的一次出游、面對話劇文本的一次表演、面對小說文本的一次改編……這些實踐活動可以很好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對文本有更透徹的體驗和自我的發(fā)揮,更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提高學生的整體素養(yǎng)。
總之,體驗教學是閱讀教學中應當積極推行的方式,它能夠激發(fā)學生的能力,成就學生的思考和進步。但是,要進行實踐教師任重而道遠,需要知識、經驗的積累以及基于學生主體意識下的學情分析,更需要開闊的思維以及與時俱進的意識,希望我們都可以帶領學生在體驗中發(fā)現語文的新天地。
新教育時代·教師版2016年2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