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萍紅
摘 要:小學階段是學生初步認識社會的階段,在這個階段,教師要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使其能夠成長為對社會的有用人才。那么,怎樣才能在課堂上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呢?本文就這一問題展開了研究,意在使教師關注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的培養(yǎng),關注學生的品質(zhì)培養(yǎng)。
關鍵詞:小學道德與法治;社會責任意識;品質(zhì)
【中圖分類號】G【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216(2020)04C-0018-02
社會責任意識可以說是一種自覺行為,在這樣的自覺行為中,每個人該持有一種怎樣的態(tài)度呢?這就是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任務。責任意識屬于非智力因素,但卻體現(xiàn)著一個人最起碼的社會擔當,尤其是小學生,更需要這種責任意識,他們也是社會成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師應重視學生的社會屬性,在課堂教學中培養(yǎng)他們的社會責任感,這不僅對學生的智力發(fā)展大有裨益,同樣也對學生的品質(zhì)形成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一、挖掘文本素材,了解社會責任意識
研讀文本教材是每位教師需要做的事情,而在研究文本時,教師要特別注意不能只停留在文本的表面意義上,要深入挖掘文本背后的深層意義,尤其是要關注那些能夠促進學生成長的因素,并加以重視,為學生的思想品質(zhì)發(fā)展服務。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也要深挖文本,從中找到能夠培育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內(nèi)容,對學生開展有目的性的指導。在社會責任意識的培養(yǎng)過程中,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年齡實際,循序漸進,讓學生逐漸懂得自己作為社會成員的責任。
例如,在《讓我們的學校更美好》一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充分挖掘其中蘊含的培養(yǎng)學生社會責任感的信息,借此來開展教學活動。“同學們,校園是我們大家的,那么我們應該怎樣對待自己的校園呢?如果你發(fā)現(xiàn)不是自己班的清潔區(qū)有了垃圾怎么辦呢?”有的學生說:“那只能給別的班級扣分了,那樣我們就比他們厲害了呢!”“老師,我覺得無論是哪個班級的清潔區(qū),都是自己生活的校園,都要保持干凈清潔?!眱晌粚W生的觀點不一致,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去討論是非曲直,從中樹立社會責任意識,改變學生只顧小我不顧集體的不良思想傾向。
當前的小學生,在生活和學習上大都依靠自己的父母,可以說很多內(nèi)容都是被動接受的,他們沒有那種高度的自信感,這對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是極其不利的,所以,尊重學生,給予他們生活的自主性,給予他們參與課堂的積極性,才能為其參與社會活動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感悟社會責任意識
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還要改變以前傳統(tǒng)的說教模式,要利用形象而又真切的視聽形式?jīng)_擊學生,使其能夠?qū)處熤v述的內(nèi)容感同身受,獲得自己獨特的教學經(jīng)驗。靈活地運用多種教學策略,使學生感受到自己在課堂上的參與權,感悟到教學內(nèi)容的鮮活,在課堂中能夠融入自己的思想,這就是教學的成功之處。在具體的課程教學中,教師可以采取案例教學、榜樣示范教學、自主討論教學以及情境教學等策略讓學生去感悟教學內(nèi)容,明確自己的主體地位,增強社會責任意識。
例如,在《生命最寶貴》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利用小視頻使學生感受到生命的可貴,進而在看到生命可貴的同時也可以看到自己作為社會的一員,如何才能更好地守護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巴瑢W們,大家看,這是一段全國醫(yī)療隊支援武漢的視頻,你們看,他們有的在揮淚與親人告別,有的在著急地整理自己的行裝,他們的臉上帶著一種無畏的真情,他們要去挽救無數(shù)人的生命,在這條路上,生命最可貴,而在他們身上卻有著一種強烈的社會責任意識,他們不怕危險,為了陌生人的生命健康可以奉獻自己的全部,這是怎樣的一種精神?”在這樣的課程教學中,學生通過觀看視頻以及自己的討論,會在內(nèi)心樹立起一種社會責任意識。
新媒體時代,很多短視頻出現(xiàn)在我們的視野中,有些段子能夠使我們熱淚盈眶,那些有著強烈的社會參與感的人總是會給我們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師不妨將這些內(nèi)容播放給學生看,使其產(chǎn)生榜樣的認識,進而樹立社會責任意識。
三、采用生活案例,提升社會責任意識
陶行知先生曾經(jīng)提出生活即教育的觀點,教育要從生活中來,并且要回歸生活,用自己感悟到的真理去指導自己的生活,這種循環(huán)教學策略對于指導學生生活觀念有著積極的作用。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教師也要關注學生的生活實際,用生活化的教學內(nèi)容去引導學生理解知識,內(nèi)化知識。小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不強,如果借助生活化的場景和案例來幫助學生樹立責任意識,也許他們接受起來就容易很多。教學需要深入淺出,也需要審時度勢,不要用上一代人的眼光去對待這一代學生,因地制宜方能取得教育的成就。
例如,在《父母多愛我》一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為學生創(chuàng)設生活化的情境,以此激發(fā)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同學們,父母愛你們嗎?”“愛?!薄澳銈儛鄹改竼??有什么行動呢?”學生被老師問住了,學生一直都以為父母愛自己是理所應當,為自己做任何事情也是理所應當。在家庭中,學生也是家庭的成員,也應該為自己的家庭幸福作出自己的貢獻,“那么,今天我們就看一個案例,一個四歲的小女孩能夠幫助自己的爺爺做飯和洗衣服,你們相信嗎?我們來看這個真實的案例?!苯處煘閷W生播放生活案例,學生深受啟發(fā),決心自己也要幫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社會責任意識在無形中得到了培養(yǎng)。
課堂是學生自己的,在學生的內(nèi)心根植一顆希望的種子,使其能夠在滿滿的責任感中懂得自己作為祖國新一代的責任,這也是道德與法治教師的主要任務。在生活化案例的選擇上,教師要關注學生的接受程度,更要關注教學內(nèi)容與案例之間的融合度,為學生順利地接受知識打下堅實的基礎。
四、開展實踐活動,強化社會責任意識
在社會責任意識的培養(yǎng)中,需要社會實踐活動作為輔助,在觀點和道理的講述中,學生能夠感悟頗深,真正地去參與社會活動,才能更好地強化這種知識。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在學生的實踐活動中,教師可以有效引導學生參與到實踐中,感受自己作為社會一分子的責任,擺脫自己作為小公主、小王子的種種特權,全面正視自己。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走出課堂,參與到各種各樣的體驗活動中,從而獲得真知灼見。
例如,在《走近我們的老師》一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就要積極為學生創(chuàng)造實踐的機會,使學生懂得教師的生活和責任,進而能夠懂得自己的責任,“同學們,你們了解自己的教師嗎?想不想走近他們?”學生開展了“我與教師談談心”的實踐活動,還有的同學利用課余時間走進教師的家中,了解教師的生活,他們終于懂得了教師不僅要照顧好自己的生活,還要照顧好學生,很不容易,他們肩上的責任太重了?!袄斫饬死蠋熀?,同學們,你們是不是也要像老師一樣,做一個愛自己、愛他人、溫暖對方的人呢?”學生點頭,立志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樹立社會責任意識,這是每個學生在實踐中獲得的真實感悟。
調(diào)查活動、社會公益活動、校園公益活動、家庭問卷調(diào)查活動、“我是小小志愿者”活動等都可以作為活動的形式,來激發(fā)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欲望,獲得深刻的情感體驗,但是,教師要特別關注學生的學段,什么學段的學生適合什么樣的活動體驗,怎么樣才能在活動中激發(fā)起每個學生的參與意識,這也是需要教師去思考和研究的問題。
總之,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對學生社會責任意識的培養(yǎng)非常重要,我們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個人成長,還要關注祖國未來的發(fā)展。因此,在以后的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使每位學生成為對社會發(fā)展有用之人。
參考文獻:
[1]廖木嬌.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策略探究[J].亞太教育,2019,(11).
[2]魏軍輝.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轉型的思考——基于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視角[J].教學月刊小學版(綜合),2019,(11).
[3]梁宇寧.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有效教學的策略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8,(29).
[4]張劍.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探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8,(42).
[5]劉瑩.小學道德與法治有效教學策略研究[J].西部素質(zhì)教育,2018,(4).
[6]劉汝敏.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提升學生核心素養(yǎng)策略[J].現(xiàn)代中小學教育,2018,(34).
[7]張劍暉.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途徑分析[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