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娜
摘 要:受到經濟發(fā)展的影響,高等院校的教育工作也面臨許多問題。為了更好地提升師范類學生的教育能力,絕大部分院校采取了混合式的教學模式,這為師范學生日常就業(yè)發(fā)展提供了條件。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教育技術公共課的難度也在逐步增加,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已經不適合目前的教育現狀。因此,教師需建構新型的教學結構,綜合遠程與傳統(tǒng)課堂,解決教育技術學公共課教學中的諸多問題。
關鍵詞:大學教育技術學;公共課混合式教學模式;教學探索
一、引言
如何在綜合大學實施教育技術學公共課混合教學模式,這是目前最主要的教育問題。為此,各大院校開始研究與探索,制定了“三步走戰(zhàn)略”,首先對教學內容進行整改,建立全新的課程框架;其次,在教學方式上采取混合式教學,融合網絡信息資源;最后,除去結構化的教學資源外,教師要引導學生整理相關案例,形成全新的學習資源。多元混合式教學是從信息化背景下衍生的,打破了傳統(tǒng)教學模式,是大學教育改革主要應用的方式。
二、教育技術學的基本概念
教育技術學是現代教育學發(fā)展的重要成果,在教育技術學的概念體系中,“技術”是核心領導部分,其內涵界定不明確。它可以從三個層面來定義,即載體、表達的符號系統(tǒng)、處理技術,全面優(yōu)化了教育教學問題,完善了整個知識教育體系,是學習資源和學習過程的一體化展現。
三、混合式教學模式基本概念闡述
混合教學模式是指在特定課程教學下,把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優(yōu)勢融合網絡數字媒體技術,構建雙位一體的教學模式,形成線上+線下的教學框架,這種教學方式應用于各大高校,取得了良好的效益。調查數據顯示,混合教學模式可以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專業(yè)教師的能力,幫助學生認知課程,同時也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一舉兩得。大學教育技術學課程中,混合教學模式的運用,可以有效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與認知模式,促使教師建立新型的教學體系,展現積極的教育理念與學習態(tài)度。
四、目前大學教育技術公共課教學的基本問題
大學教育技術公共課教學存在課程教學內容復雜,基本理論知識與教學資源混亂,整體教學方式單一,課前講學效率低下進而直接導致課時嚴重不足等問題。同時,在對教學內容和方式進行革新時,由于沒有充分認識到教育技術學課程特點,導致理論無法實踐應用,這無疑阻礙了學生的發(fā)展。
而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應用雖然推動了課程教學,但仍存在著一些問題,如混合式教學管理機制不科學具體,缺乏實驗性,導致傳統(tǒng)教學與混合教學模式產生沖突,互補性減弱。在混合教學模式下,課程的教學目標不明確,缺乏相應的監(jiān)管機制,教師缺乏教學熱情。因此,院校部門需要及時整改創(chuàng)新,建立完善的教學機制,保證學生的穩(wěn)步學習。
五、加強教學資源整合力度,完善教學平臺的建設
針對大學教育技術學公共課程,教師要加強教學資源的整合力度,完善教學平臺,利用混合教學模式,搭建雙線教學結構。由于教育技術學課程大多是理論知識,實踐應用相對較少,教師必須合理統(tǒng)籌兩者,平衡理論與實踐的占比。教師可以采取多樣的教學手段,以混合教學為媒介,有計劃性地鍛煉大學生的實踐運用能力。多元混合教育的核心是課堂與虛擬的融合,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實現高效教學。
例如,教師可以建立“線上學習平臺”,把“教育技術學”的課本詳情與文獻資料導入線上平臺,學生可以隨時查閱了解。之后,配合傳統(tǒng)課堂考察模式,以試卷測試的形式檢驗學生的掌握情況。院??梢砸肽秸n機制,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來觀看教學視頻,然后完成線上的練習題,強化鞏固所學知識。在這種教學環(huán)節(jié)下,學生可以系統(tǒng)化地學習教育技術學課程,也可以提高教學質量。除此之外,院校還可以通過創(chuàng)建數字化校園,讓教師與學生實現實時的交流溝通,學生提出問題疑惑后,教師可以在線解答,幫助學生解決問題,提高學習效率?;旌辖虒W模式的應用,提高了整體教學質量,避免了教學資源的浪費,推動著高校教育模式的變革發(fā)展。
六、基于信息化背景,正確應用大學混合式教學模式
多元混合式教學模式在大學課程的應用,需要借助互聯網來實現。這種教學模式區(qū)別于傳統(tǒng)化的教學,屬于現代化教育體系,對于專業(yè)教師有著極高的要求,需要具備全面的信息化技術,融合傳統(tǒng)與信息化教學,構建科學的教學體系,這也是教育領域的一次變革式發(fā)展。就大學教育技術學公共課來說,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忽視了學生個人素質的培育,把重點放在了“教書”,這導致整體學生發(fā)展不平衡,對公共課程不重視,學習成績逐漸下降。而多元混合模式的融入,有效地改變了這一現狀,以網絡為介質,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實現最大化的教學效益。
例如,在教授“教育技術學”時,專業(yè)教師可以先為學生提供多種選擇,如超星學習、盜夢空間、移動學習站、網絡微視頻等,教師可以融合多種教學方式,充分利用網絡資源,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完善教學計劃。以“超星課程”為例,學生需要根據教師的教學進程來完成學業(yè)任務。教師可以給學生注冊一個“網絡賬號”,并輸入學生整個學期的學習情況,超星系統(tǒng)會自動生成培養(yǎng)計劃,學生需要完成相應的作業(yè)任務,并糾正其中的錯誤點。其次,教師可以設計一個“多媒體資源協作小組”,在這個活動中,4~6人為一個小組,每位教師負責3~6個小組,帶領學生一起設計“教育技術學”的電子雜志、教材設計、節(jié)目編創(chuàng)等,全程圍繞課程知識,以趣味實踐的方式,激發(fā)學生的參與興趣,擴展自己的知識面,加強實踐動手能力。最后,在公共課堂上,每個小組需要分享自己的學習經驗,表達自己在這次活動中的收獲,并闡述“教育技術學”的真正內涵與意義。
七、完善混合教學模式,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
“教育技術學”在整個教學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教師要重視課程的開發(fā),合理運用混合教學模式,采集學生的學習信息,制定全面的教學計劃,傳授學生豐富的知識與實踐技能。在課程開發(fā)環(huán)節(jié)中,教師要保證線上與線下課堂的高度配合,避免教學內容出現偏離??紤]到課程內容的理論性,在開展混合教學時,教師必須結合教學的實際情況準確定位,根據不同學生的學習基礎與能力,制定有針對性的教學機制。與此同時,還需要結合院校教學資源、教學內容與方向,從而規(guī)范教學管理程序,為學生營造自由積極的教學環(huán)節(jié),逐步提升教學質量與效果,實現現代化教育的目標。
例如,在教學“教育技術學”內容時,教師可以先安排相應的預習探究任務,“研究當下教育體系中技術應用的范圍和方式”,以線下教學為基點,讓學生先逐步了解“教育技術”的概念。之后,教師需要配合線上網絡教學,結合理論與實踐,鍛煉學生的綜合能力,找出自己的不足之處。教師可以開設“虛擬課堂”,以互聯網技術為載體,上傳錄制的精品教學視頻,讓學生練習實踐,幫助學生鞏固知識。期間,學生要積極與教師交流溝通,彌補知識的薄弱點,完善知識結構。教師也可以定期給學生傳送一個經典的案例,利用移動設備開展教學工作,如智能手機、平板等?;蜷_通線上互動平臺,教師會給學生介紹一些優(yōu)良的學習網站,如新媒體、智慧課堂等,這樣可以打破空間時間限制,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因此,在大學教育技術學公共課程中,教師要充分利用混合教學模式,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為以后的發(fā)展奠定基礎。
八、結語
總之,對教學技術學課程的研究,院校教師要著重關注,運用混合式教學策略,整合課程資源,建立全新的教學框架,融合“面授+網絡、線上+線下”的教學理念,對教育技術學科進行深入的挖掘與探索,全面推廣混合教學,利用信息化資源,根據學生的實際需求,豐富課程內容,促進學生的綜合發(fā)展。
參考文獻:
[1]王辭曉,王浩,尚俊杰.學習科學如何教?——基于37門國際著名高校學習科學課程的分析[J].現代教育技術,2019(8):25-33.
[2]任玲玲,章小燕.現代教育技術在西藏高校民族民間藝術本土化教學中的應用研究——以西藏大學為例[J].大眾文藝,2019(12):130.
[3]周凱,蘇懂美,苗瑾超,宋濤.南疆地區(qū)應用型高校人才培養(yǎng)方案的研究與設計——以新疆大學科學技術學院通信工程專業(yè)為例[J].軟件導刊(教育技術),2019(5):8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