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岳平
摘?要:教師在組織高中體育教學活動時需要借助靈活的教育手段,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熱情,根據(jù)精心設計的內容激起學生練習的興趣,達到實施身體素質培養(yǎng)和訓練的目的。本文基于高中體育教學,主要講解了如何根據(jù)課程改革的需要,為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學習條件與環(huán)境,促使學生在課上既能夠得到身體素質的鍛煉,又能夠培養(yǎng)學生健全的人格。
關鍵詞:高中體育;課程改革;體育教學;教學策略
作為新時期的高中體育教師,應該明確課程教育改革對高中體育教學體育的要求,為學生制定的最終學習目標等,合理安排教學內容,并能夠激起學生的參與興趣,在保證學生課上參與度的基礎上實施有效的教學。筆者在教學中觀察并總結了高中體育教學現(xiàn)狀,分析了提高學生課堂積極性的教學方法,并進行了實踐?,F(xiàn)將教學過程中的實踐與總結分享如下:
一、樹立正確學習思想,關注學生成長
隨著我國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改善,以及學生學習壓力的增加,高中階段學生在課下用于鍛煉的時間變少。常見的現(xiàn)象是學生做完作業(yè)后還需要不斷的復習,這導致學生在文化課上用時過多,而身體素質得不到有效鍛煉。同時,學生的身體素質不佳,會直接導致學生對參與體育運動沒有興趣,一方面是因為體育運動單一或沒有吸引力,一方面是學生可能無法按照教師的要求完成動作。
為避免學生的消極學習思想,讓學生正確的認識體育學科的學習對于自己的積極影響,教師在教學時要注意講解體育運動、身體鍛煉對于學生的必要性。為了增進學生的健康,讓學生掌握正確、合理的鍛煉生的方法,教師還需要根據(jù)教學內容靈活的變換教學形式,增強體育教學的趣味性,提高學生在課上的參與度。體育課程的教育目標雖然很多,且每一階段的目標并不相同,但最終目的都是為了每一位學生的健康發(fā)展。根據(jù)該指導思想,教師在教學時需要將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放在首位。
二、明確學生間的差異,實施分層化教學模式
根據(jù)學生的體能和體育技能存在的差異,教師在確定教學目標時需要采取多樣化的制定策略,根據(jù)學生的不同學習能力合理安排教學內容,讓每個學生都能有參與體育活動、展現(xiàn)自己的機會。同時,這種分層化的教學模式,能夠注意到全體學生的學習需求,既不對學生提出過分的要求,也能夠達到鍛煉學生身體素質的目的。
例如,在學習“跳躍”時,教師可組織男生在課上練習挺身跳,女生在課上練習肩肘倒立。同時,還可以根據(jù)不同學生的身體素質進行逐步的鍛煉,讓學生逐步掌握動作練習的技巧,為學生進行跳躍和支撐跳躍做足準備。首先,將男生和女生分為兩個不同的區(qū)域,向學生示范標準的動作,并要求學生在模仿的過程中不斷練習。教師隨時觀察學生的聯(lián)系情況,此時可根據(jù)學生的上肢和腹背力量、空間定向能力等,將學生分為不同的層次。隨后,根據(jù)觀察的情況減少學生的練習量,通過簡單的分解動作加強身體素質稍差學生的平衡能力和力量訓練。在練習時采取分組練習的方式。因為該動作需要做好保護措施,同伴以半屈腿的姿勢站在同學側面,托著肩部和腿部,增加學生落地的緩沖時間以及向前滾動的緩沖時間。然后,引導學生在練習俯臥撐或仰臥起坐的同時舉起一條腿,學生可根據(jù)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俯臥撐或仰臥起坐。教師也可根據(jù)學生的身體素質隨機指定,讓學生得到充分的鍛煉。
三、根據(jù)教學內容靈活轉變教學方法
隨著課程教育改革的不斷落實,高中體育的教學方法開始推陳出新。教師在課上可采取的方式增多,但其目的都是為了增強學生在課上的積極性,可根據(jù)教學內容靈活選取方法。常見的體育教學方法包括:興趣教學法、愉快教學法、情境教學法、動機遷移法等,能夠改變單一教學方式的體育課堂現(xiàn)狀,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
例如,在學習“體育與意志品質的培養(yǎng)”時,教師需講解意志和意志品質的具體概念,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學習。但單純講解概念很容易引起學生的反感,因此有必要結合有趣的故事或實例講解增強整堂課的趣味性。由于本節(jié)課的主要知識點需要在教室內完成,教師在講解課堂教學內容時更要注意學生的表現(xiàn)和態(tài)度,及時與學生互動,保證課堂氛圍的活躍性。教師:“今天要說的主人公是一個徐動型腦癱患者,她與常人沒有智力上的差異,但是上肢的動作失調,沒有一定的自控能力,且語言表達能力受損。但是她沒有放棄自己的生命,在無形之間發(fā)現(xiàn)可以用鼻尖代替手指操控手機后,她開始利用微博寫一些微小說。”同時,積極與學生互動,讓學生將課本看作手機,看學生用鼻尖操作時需要付出的努力,以此來滲透主人公的頑強意志力,起到利用故事來育人的目的。
總之,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體育教學,需要教師在教學中突出以學生為本的教育思想,將學生的發(fā)展和成長作為教育的最終目的,結合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為學生分層次的課堂教學內容,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同時,借助靈活的教學方法改變課堂教學的單一模式,促進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活動。
參考文獻:
[1]彭美玉. 基于新課程理念的高中體育教學創(chuàng)新分析[J]. 運動,2016(05):112-113.
[2]郭全. 新課程背景下高中體育課堂教學有效性策略研究[J]. 學周刊,2017(23):158-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