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喜環(huán)
摘要:小學階段數(shù)學學習首先掌握的關鍵學習技能是計算能力,只有掌握這項技能,才能對未來的繼續(xù)學習產生積極的幫助?!斑\算能力”是《新課程標準》(修訂版)中新增加的核心概念,明確提出運算能力培養(yǎng)的價值,即有助于理解運算的算理,能尋求合理簡潔的運算途徑。身為教師的我們要深入分析學生在運算中存在的問題,在提升運算能力方面所面臨的障礙,帶動和引導學生有針對性地改進和提高,從而為以后的繼續(xù)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小學數(shù)學; 運算能力; 主要障礙; 對應策略。
教師應把培養(yǎng)學生計算能力作為一個教學核心任務,深入分析計算能力差的原因,從而實施有效的應對策略,不斷提升學生的計算能力。
一、提升計算能力的主要障礙
在多年的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發(fā)現(xiàn),學生對于計算方面存在概念不清晰,算理不理解,學生學習習慣沒有養(yǎng)成等等,這些都是學生在計算過程中,作業(yè)中反饋發(fā)現(xiàn)的問題,也是影響計算能力提升的主要障礙。
(一)基礎知識不牢固
基礎知識不牢固,概念不清晰。在計算中容易受思維定勢影響。這些因素對學生運算能力的提高都有影響。思維定勢有積極作用,也有消極作用。有很多學生能夠很熟練地機械化的背誦乘法口訣,計算法則也背得滾瓜爛熟,對于法則、口訣里面蘊含的東西則是“一問三不知”不理解。所以在運用這些概念時往往就會“似是而非、指鹿為馬”。例如在教學四年級下冊《比身高》“試一試”中求笑笑的體重29.5+3.62=(?? ),有的學生受整數(shù)加法計算法則的影響,數(shù)位對齊,也就是末位對齊的影響,將小數(shù)的末位對齊,而不是小數(shù)點對齊而產生的錯誤。再如,計算25×4÷25×4時,由于該題的25×4=100,100÷100=1,學生在計算時片面關注一些特殊數(shù)據(jù)也是造成錯誤的原因。
(二)算理理解不透徹
學生在計算過程中往往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導致計算錯誤率高。例如:教學三年級下冊《電影院》豎式計算26×21=(?? )時,先算26×1的積,再算26×20的積,在豎式上面很多學生會將第二步“2個十乘26”,為什么第二個因數(shù)“21”,十位上的“2”與第一個因數(shù)“26”相乘時,所得的積的末尾要與十位對齊,不理解這個道理。又例如,學生在筆算多位數(shù)加減法時總是算錯基本的十幾減一位數(shù)的退位減法,主要是對低年級所學"破十法"的算理理解不夠透徹,導致計算錯誤。
(三)不良的學習習慣
有的學生在計算時,總希望很快得到計算結果。經常會出現(xiàn)寫錯數(shù)字,抄錯運算符號,小數(shù)點點錯位置等等,直接改變了原來的算式,導致錯誤的出現(xiàn)。如計算96-25時,把96寫成了90,導致錯誤的產生。又如:在四則混合中,忘記將暫時不參加計算的部分抄下來漏做一部分計算。在簡便運算時,不根據(jù)數(shù)字的特點,選擇合適的計算方法。有的學生還出現(xiàn)豎式計算正確,橫式抄錯得數(shù)的現(xiàn)象。這些不良習慣和粗心行為,都實實在在地影響了計算結果,導致計算能力不強。
二、提升計算能力的對策思路
針對影響計算能力提升的主要障礙,結合多年教學經驗,我認為從三個方面入手,抓住關鍵,抓好基礎,抓好常態(tài),有的放矢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一)抓關鍵:理解算理,明白為什么
<<新課程標準>>指出:“筆算教學應把重點放在算理的理解上,根據(jù)算理,掌握法則,再以法則指導計算”。學生掌握法則關鍵在于理解。例如,教學一年級下冊20以內的加減法15-9=(?? )時,可以采用生活情境,拿一張十元和一張五元人民幣買一個九元的鉛筆盒,還剩下多少元?利用這個生活情境,讓學生充分理解為何要把10拿出來分,以及在最后一步為何要加上5,這樣學生在情境中充分感知理解“破十法”的意義,從而水到渠成的突破了退位減法的難點。那么學生對20以內退位減法的算理也就理解了。再如:教學三年級下冊《分橘子》48÷3時,借助小棒,讓學生充分理解十位上剩余的一個十要與個位上的8合起來再繼續(xù)分。結合分小棒的過程理解豎式每一步的意思。這樣對以后學習三位數(shù)除以一位數(shù)時也能觸類旁通。因此,理解算理是提高計算能力最重要的一環(huán)。
(二)抓基礎:重視提高學生的口算、估算能力
口算是筆算的基礎,筆算能力與口算的準確度、熟練度有很大的關系。因此,培養(yǎng)計算能力,要從加強口算著手。一是堅持口算訓練。例如讓學生熟練計算20以內的進位,退位加減法,表內乘除法,并結合每節(jié)課的內容有針對性、目的性的開展課前3-5分鐘的口算練習。二是熟練記憶計算中常用的數(shù)據(jù)。例如5×2=10,25×4=100,125×8=1000,1-20的平方數(shù),1-5的立方數(shù),1∏至16∏的數(shù)等等。采用形式多樣的方法進行口算訓練,強化訓練速度,激發(fā)學生興趣,提高計算的準確性。
估算能力的培養(yǎng)也是不容忽視的。對于以后的生產生活,估算將會運用的更加廣泛。我們要讓學生明白估算的方法,估得的結果跟實際結果相比,是估大了還是估小了。估算能力的培養(yǎng)也是培養(yǎng)數(shù)感、幫助學生提高運算能力的一個助力。
(三)抓常態(tài):培養(yǎng)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是一個長時間的過程,需要反復抓、長期抓,使良好的行為成為一種常態(tài),成為一種習慣。只要教師在平時的教學工作中多強調,多做針對性的訓練,學生就能慢慢改正不良計算習慣。
培養(yǎng)學生認真審題,規(guī)范書寫,自覺檢驗的習慣。逐漸讓學生形成,計算時一讀、二看、三想、四算、五查五步走的習慣?!白x”就是認真讀題目,“看”就是看清運算的數(shù)字、運算符號,“想”就是想計算方法和運算順序,“算”就是按照想的思路認真計算,“驗”就是算完以后能夠用估算或者驗算的方法進行檢查。
結語:
要行之有效的提高學生計算的準確性,不單止需要教師在知識的傳授上下功夫,更需要學生把學會計算、能熟練計算轉化為一種技能,達到“熟能生巧”的地步。只要我們在平時教學中認識到學生運算能力存在的問題和不足,采取有效的教學策略,創(chuàng)新的教學方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有針對性的進行訓練,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是完全可以提高學生計算的準確性速度和計算的準確率,從而提高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