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兵
【摘 要】小學數學教學的根本任務就是在讓學生習得數學知識的同時,發(fā)展學生的數學思考能力,重心是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促進他們數學素養(yǎng)的發(fā)展。那么,在數學教學中怎么才能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思維呢?筆者粗淺的認為關鍵是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思考能力,引導學生積極開展數學思考,讓學生學會數學思考。所以,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我們必須時刻重視引導學生逐步學會進行數學思考。筆者現就此談談如何引導學生學會數學思考,提升學生的數學能力。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有效引導;數學思考
一、創(chuàng)設數學知識學習的情境,啟引學生開展數學思考
新課標要求:在數學教學時,應要讓學生在具體、生動的數學情境開展學習活動。所以,在執(zhí)行教學時,我們應堅持以新課標為綱領,把學生的實際生活作為學習背景,給他們創(chuàng)設恰當的數學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生開展數學探究的興趣,讓學生親歷“數學情境——數學探究——數學思考——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求知過程,促進學生更好地開展數學思考活動。如在教學有關圓的認識時,筆者給學生創(chuàng)設了這樣的問題情境:兒童節(jié)到了,六年級同學開展了“探寶”游戲,游戲要求寶物距離中心紅點4米(課件展示:有紅點的白紙,白紙上一個小方格的邊長為1厘米,代表實際1米)。請大家猜一猜,這個寶物會藏在何處?這個游戲把學生的興趣很快激發(fā)了,他們各抒己意、暢所欲言,表達出自己的思考。那么“究竟誰正確呢?”筆者要求學生拿出相關的數學材料,自己動手畫圖開展探究,通常情況下,大部分學生會在紅點周圍點上幾個點。此刻,筆者啟發(fā)學生認真開展數學思考:是不是只有這幾個點呢?其他還有嗎?這主要是啟發(fā)學生想到圍繞紅點一周的點。就此,讓學生自己獨立思考,思考后同學之間交流,相互交流。學生互動后,筆者利用動漫把符合條件的所有點連接起來,變成一個圓。在演示中和學生講述:固定的點是紅點,把它叫作定點。寶物到定點的距離都是4米,這個4米的長度也是固定的,把它叫作定長。這個圖形其實就是“圓”?!巴瑢W們,在圓里還有很多的秘密,大家想知道嗎?下面就和老師一起來對“圓”展開研究……”小學生探究新鮮事物的欲望特別強烈,所以,筆者從學生的興趣和他們的生活經驗出發(fā),通過游戲的方式來創(chuàng)設“探寶”的問題情境,把他們的興趣充分調動起來。學生在探究中,筆者認真引導他們進行個人猜測、動手操作、集體分析,有效地培養(yǎng)了學生的數學思考,為他們的數學發(fā)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二、重視學生的數學操作,促進學生開展數學思考
實踐出真知,數學學習也是如此。讓學生動手操作,可以促進他們對數學問題做深入的分析與探究,幫助他們更好地開展數學思考。所以,我們必須引導學生親歷數學過程,必須要求學生從自己的知識和數學經驗出發(fā),通過認真的思考去開展探究、發(fā)現之旅,提升其數學體驗和學習質量。如教學“倍的認識”時,學生對“倍”的理解、掌握有一定的難度,對此,筆者讓學生自己開展數學操作,使學習的難度降低。組織學生開展“擺一擺”的操作:(1)第一行擺4根小棒,第二行擺的小棒是第一行的2倍,學生通過操作懂得了4的2倍是8;(2)第一行擺5根小棒,第二行是第一行的3倍,學生通過操作懂得了5的3倍是15;(3)第一行擺6根小棒,第二行擺出第一行的1倍是多少根。這次操作,筆者從學生容易出錯的地方出發(fā),增加了難度。因為部分學生對1倍的概念認識不深刻,所以,第二行有學生擺出6根,有學生擺出了12根,就此學生之間產生了“矛盾”,引發(fā)了爭議。到此,筆者讓學生自己獨立思考到底哪種擺法正確,學生同桌討論,最后肯定了第二行擺6根是對的。在這樣的氛圍中開展數學學習,學生的數學思考得到了一步步的提升和真實的發(fā)展。
三、密切關注學生的數學學習細節(jié),優(yōu)化他們的數學思考
學生數學學習的細節(jié)是寶貴的教學資源,不可小覷。我們在課中應當密切關注并重視有意義、有價值的細節(jié),并以此來促進學生開展數學思考,把學生的數學思維激活,使他們的數學智慧得以迸發(fā),讓他們的數學思考更加深入。如教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時,當學生通過探究總結出面積計算公式時,筆者讓學生開展練習,深化學生對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的理解、運用。練習中,筆者發(fā)現一個學生用“底×鄰邊”來計算。于是,筆者趕緊詢問原因,這個學生解釋說:把平行四邊形可以推成長方形,這樣就用“底×鄰邊”得到面積。對此,筆者提出問題:把平行四邊形拉成長方形后面積一樣嗎?同時組織學生進行操作、研究:請你們動手做一個底為4cm,高為2cm,鄰邊為3cm的平行四邊形框架,做好后,動手拉一拉,變?yōu)殚L方形??匆豢?、想一想、算一算,長方形的面積與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等嗎?為什么?學生們經過認真的操作、演算后發(fā)現:把平行四邊形拉成長方形,面積變大了。就此,筆者再次啟發(fā)學生思考: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能用“底×鄰邊”來計算嗎?學生集體回答:不能。因為用轉化法來計算圖形的面積,圖形的面積必須保持不變,但平行四邊形拉成長方形后面積變化了,所以不能用“底×鄰邊”來計算。如此教學,使學生的數學思考得到高度的“凈化”,增強了他們的數學體驗,提升了其知識學習的質量。
總之,在教學中,我們必須創(chuàng)設有效的情境,同時讓學生自己操作發(fā)現知識,關注學生的數學學習細節(jié),引發(fā)學生開展有意義的數學思考,使他們的數學學習向高度、深度發(fā)展,促進他們在自己的數學思考中發(fā)展數學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錢學翠.數學教學中進行有效提問,引導學生深入思考的策略[J].小學教學參考,2016(21):40~41.
[2]方耀東.小學數學教學中“有效引導”策略的思考[J] .教師,2014(12):77.
[3]蔣紅.在數學教學中激發(fā)小學生思考的策略[J].散文選刊(中旬刊),2018(0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