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曉婷
摘 要: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整合教材,學生就能在一個立體的圖形框架中來學習,也就更有利于整合知識框架,教學就可以最求達到最佳教學效果。
關鍵詞:知識框架;教材整合;實際操作
新課程中明確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 “以學生為中心”,“一切為了學生的發(fā)展”。從教十幾年,總能聽到學生感慨:明明課本上就只有2-3頁的知識點,偏偏老師可以設計出幾課時甚至有些可以有一周以上的課時,簡直像變魔術。其實這正是由于學生習慣單一學習知識點的學習習慣造成,深思原因,教師在學生到學習過程中只知道按部就班的按照課本設計,沒有關注知識點的整合,導致學生知識框架單一,學習沒有縱深度。反之,如果多注意結合學生情況整合教材,建構知識網絡,久之成為習慣,學生就會在遇到一個新的知識點時,主動去搜尋與之有關聯的信息,那么就不會再對課時的擴展大驚小怪了,并且最重要的是,學生的學習方法在這些過程中會不斷優(yōu)化,學習能力也會不斷提升,當然學習成績到提升也就水到渠成。
這,就是教材整合的魅力!
當然,整合的前提是教師必須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遵循學生的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十年來,我校一直在踐行“121高效課堂教學改革”,尤其鼓勵學生多自主學習,多預習,那么學生在預習階段借助已學習過的知識來加強對新知的理解程度就很重要了。教師整合教材,學生就能整合知識框架,教學就可以最求達到最佳教學效果。
下面,我結合近幾年我們的整合模式,總結一下我們的經驗。
一、初一數學知識章節(jié)的整合
我們使用的是華師大版本,七上部分涉及“CH1走進數學世界”、“CH2有理數”、“CH3整式加減”、“CH4圖形的初步認識”和“CH5數據的收集與整理”。我們整合的部分不多,因為學生需要先儲備代數和幾何的基本知識點,實現從具體數字到代數式、物體具體形象到平面幾何的抽象過程,所以這一學期基本上是按部就班,只是將七下的“CH6一元一次方程”部分提前到七上解決,因為我們需要完成從代數式到方程思想的過渡。由于本章節(jié)涉及第三章整式的加減的知識(包括去括號、添括號、合并同類項等知識),所以我們是按照1、2、3、6、4、5章節(jié)的順序安排。一元一次方程教學部分,運用“整式的加減”的去括號、添括號、合并同類項等知識,既達到了復習的效果,又實現了知識的拓展運用,豐富了初中代數部分的知識框架。
七下除了“一元一次不等式”已經學習,還有“CH7二元一次方程”、“CH8一元一次不等式”、“CH9多邊形”、和“CH10軸對稱、平移與旋轉”章節(jié)??紤]到圖形的認識規(guī)律和知識的連貫性,我們把八上“CH13全等三角形”提前,按照7、8、9、10、13章的順序安排教學。這樣安排,主要是考慮到第10章與13章結合,可以讓學生透徹、連貫而全面學習初中階段的變換(軸對稱變換、旋轉變換和中心對稱變換),這一部分知識框架就豐滿起來,還有異同點的對比辨析理解。同時,最關鍵的是我們系統(tǒng)學習了全等,就等于將整個七年級幾何的知識點全部匯總聯系使用了,相當于做了七年級幾何知識的梳理,對于學生后續(xù)學習幾何具有深遠的意義。本來八上部分還有“勾股定理”是在全等之前的,但是我們這樣整合教材后,學生就可以在勾股學習時,自然的能夠發(fā)現和歸納“一線3等角”、“對稱”以及“折疊中的勾股應用”等基本圖形,一舉數得。
八上涉及“CH11數的開方”、“CH12整式的乘除”、“CH13全等三角形”(已經學習了)、 “CH14勾股定理”和“CH15數據的收集與表示”。我的安排是11、12、17、14、15章節(jié),即將八下的“分式”提前,與“整式的乘除”結合。分式的化簡求值離不開整式的乘除,尤其是因式分解,因此我們還補充了“十字相乘法”,讓學生在分式化簡中能找到突破口,不讓它獨立出來。
八下涉及“CH16分式(已經學習)”、“CH17函數及其圖像”、“CH18平行四邊形”、“CH19矩形菱形與正方形”和“CH20數據的整理與初步處理”。我的安排是17、18、19、20、21、章節(jié),即將九上的“二次根式”提前,先進行“數的開方”復習,再順理成章的進行深層次的開方學習“二次根式”,邏輯上也比較連貫。另外,在七年級學習平行線的時候,學生就以及經歷了學習性質,反之來證明平行的過程,將之用在平行四邊形的學習上,道理是一樣的,所以18、19章節(jié)可以合并為一章節(jié),鼓勵學生對比平行線,進行類比學習。
九年級就相對清楚了,不用再過多的整合教材了,但是因為在7、8年級的時候,已經將一些章節(jié)提前學習了,九上時間相對充裕,就可以將學生的幾何、代數和函數知識網絡進行梳理,最后九九歸一到圓、一元二次方程和二次函數了。
以上是個人淺見,針對的也是我校學生整體情況中等偏上的情況而言,如果學生狀況偏下一些,那么就不能將八年級的任務加的過重。教育是不斷實踐、總結和反思的過程,和學生一起成長是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