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保珍
【摘要】? 學生對知識的把握主要有兩個手段,一是記憶,二是背誦,二者是記住知識結構體系的核心支柱。教師針對實際問題引導學生高效記憶地理知識,不僅可以激發(fā)同學們的學習熱情,還能讓同學們塑造健全的三觀。只要教師能夠做到正確有效的引導,那么每位同學都能把握地理知識。
【關鍵詞】? 學習興趣 記憶方法 應用研究
【中圖分類號】? G633.55?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 1992-7711(2020)18-107-01
培養(yǎng)學生對學習的熱情,教師的引導十分重要。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運用教育資源和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讓學生們熱愛地理,主動探尋地理的奧秘。
一、講清基礎知識,梳理知識框架
地理是一門深奧的學科,在學習的過程中總會涉及到許多原理、概念、基本觀念等枯燥無味的基礎知識,這也是地理被劃分為文科的原因。但是地理被譽為文科中的理科也并不是沒有道理的,光靠死記硬背是行不通的。地理的學習要在理解基礎知識后才能熟練運用。因此在像自然現(xiàn)象的理解上教師必須先構建總的框架,耐心地解釋基礎知識,讓學生自己總結規(guī)律,以此達到學生學會主動學習的目的,形成自己的知識結構體系,接著熟練運用形成牢記于心的效果。
例如分析氣候時,教師可以先畫出思維導圖,將其分為我國氣候的主要特征和影響、東西差異顯著、冬季南北溫差大夏季普遍高溫、溫度帶、影響我國氣溫的因素。然后再從其中各類繼續(xù)延伸,從各方面的特點和成因逐個分析,讓學生能從根本理解重要知識點。通過思維導圖的方式能讓學生明白地理知識是相互聯(lián)系而不是割裂的,這樣構建的整體框架也能讓學生的遺忘時間縮短。
二、地理事物形象化,便于學生理解記憶
地圖是幫助學生理解記憶的重要武器,地理知識的學習要在充分學會運用地圖的基礎上才會事半功倍。學會看地圖是非常關鍵的,因此教師要將地圖中類似比例尺的這些關鍵信息教給學生,讓學生能學會識圖。地圖就像地理在圖上呈現(xiàn)的另類語言,讀懂它才能讀懂地理。
例如在山脈地形河流洋流這些知識點的講解時,沒有地圖光憑老師的講解和學生的想象是無法學會的。這時就要結合山脈圖地形圖河流圖洋流圖讓學生重點看圖,通過圖文結合讓學生對這些地理事物的位置有個大致印象,教師在這個基礎上進行講解。
三、進行歸納總結,做到有序記憶
地理教材的知識內容是分塊分布的,這樣讓學生對本來就繁多的地理知識感到更加束手無策。同時學生還要學習其他學科,地理知識的繁多只會導致學生厭惡地理。因此教師的作用就是將教材重新梳理,串聯(lián)知識,在平時的課程中善于歸納總結相關的地理知識。通過重難點分析,同類知識歸納等手段,讓原本看起來無序的地理知識變得有條有理,這樣學生的記憶難度也會隨之下降。
例如鐵路分布的這一知識點時,教師就不能要求學生死記硬背。中國的鐵路是非常多的,要想全部記住肯定是非常難的。因此可以將鐵路分布圖和地形地勢圖相結合,總結出在山脈的地方鐵路數(shù)量比較少,平原地帶鐵路數(shù)量多的規(guī)律。這樣可以讓學生對鐵路的疏密程度有大概印象,然后從鐵路的經(jīng)過地,方向,意義等進行分類,圍繞這幾點把其他鐵路的特點說明白。同時有些鐵路還富有人文意義,這些可能在考試中會列為出題要素,讓學生重點把握。
四、利用教學資源,提高記憶效果
地理知識面覆蓋范圍非常廣,從世界的形成之初就是地理誕生之源,學習起來的難度也可想而知了。單憑薄薄的書本是無法概括地理知識的,學生僅僅依靠書本就想掌握地理是非常困難的。在這個時候教師就要運用教學資源和現(xiàn)代科學技術等手段,讓學生能更加直觀地體會地理學科。在課堂上通過播放電影等方式,讓學生在閑暇之余也能學到地理知識,激發(fā)學生的自主探知欲望,提高學生的記憶效果。
例如教師在教授中國地理時,可以在課堂或課后播放《航拍中國》之類的紀錄片。讓學生能夠清晰的感受中國的地形地勢和河流的分布,在某些地方可以進行講解,比如三角洲的形成,這種實例能讓學生更直觀的理解。與此同時,《航拍中國》這部紀錄片不僅能讓同學學到地理知識,還能激發(fā)同學們對祖國山河的熱愛和向往。讓同學們在感性和理性方面都能得到成長。因此播放紀錄片是十分有益的手段,教師要充分利用現(xiàn)已有的優(yōu)秀教學資源。
五、運用體態(tài)教學,學生牢固記憶
肢體語言之所以能被稱為語言,那必然是因為它也能傳遞出信息。體態(tài)教學在地理學科十分有用,通過利用肢體能更加便利學生的記憶,它比教師的口頭講解和文字板書更加直觀。有時教師講了一節(jié)課,學生背了一個小時,還不如幾個手勢比劃有效果,這就是體態(tài)教學的有用之處。這種方法還能讓學生上課時保持精神集中,增強記憶能力。
例如在學習地球時,教師可以將自己的頭部比作地球,將鼻梁處比作0度經(jīng)線,后腦勺就是180度經(jīng)線,教師可以將鼻子比作格林尼治天文臺,因為0度經(jīng)線即本初子午線是以經(jīng)過格林尼治天文臺的經(jīng)線而產生的。學生在考試時通過回憶教師這些生動的肢體教學,能夠快速得出答案。
六、采用口訣方式,記憶更加高效
在地理知識的學習中,也確實是存在死記硬背的情況,像一些地名數(shù)據(jù)這種沒有因果關系的知識,就必須學生靠死記硬背。但在這種情況,還是能有減輕學生負擔的方法,那就是教師不斷創(chuàng)新而產生的口訣、詩歌背誦法,讓學生通過富有韻律的口訣中記住繁多的知識點,減少遺忘的風險。
例如在學習中國地理中,最令學生頭痛的就是省份的名稱了,要記住實屬不易。這時教師就能運用口訣記憶法:東三省,黑吉遼;西北部,蒙新藏;西南地區(qū)有云貴,華中華南兩湖廣;東南沿海閩浙蘇,臺瓊兩省切莫忘;華北華東兩河山,皖贛東邊是浙江;陜甘青川內地廣,寧夏雖小在胸膛;直轄市,京津滬,山城重慶后補上;香港澳門兩特區(qū),九七九九回娘家。三十四個行政區(qū),牢牢記在心坎上。這樣就能讓學生能夠記住了。
綜上所述,在初中地理中讓學生提高記憶能力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教師要努力創(chuàng)新,不斷尋找各種各樣的方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能夠找到適合的方式提高學習效率。
[ 參? 考? 文? 獻 ]
[1]劉銳.在地理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記憶力[J].華章,20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