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學生運用語言文字,把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有真切感受的表達出來,變成書面語言,這便是狹義上的“作文”概念。廣義上的“作文”應是只要把自己對某一事物的認識,自己的思想感受、情緒體驗等說出來或寫出來,變成能夠與別人溝通交流的信息這一過程 。在推進素質教育,全面實施新課改的新形勢下,如何引導學生寫出思想健康、內(nèi)容具體、中心明確、條理清楚、層次分明、語言通順合乎邏輯規(guī)范、布局謀篇精巧、立意新穎時尚的一篇好作文來,應從小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作文習慣。
【關鍵詞】小學生 ?作文寫作 ? 養(yǎng)成習慣
【中圖分類號】G623.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0)08-0082-01
一、養(yǎng)成自覺積累語言材料的習慣。
如果我們把寫作文比作修一座房子的話,那么語言材料就好比是修房子用的磚和瓦。只有備好很充足的材料之后,在修房子的時候才能要磚有磚要瓦得瓦,不至于出現(xiàn)“意未盡而詞已窮”的情況。語言是表達思想的工具。我們引導學生積累語言材料,其目的是擴大詞匯量提高學生語言表達能力。詞句是組成作文的基本材料,因此,課文中的詞語、教材中的成語、諺語不僅要會寫,還需要掌握其義,作文時才能駕馭于自己的作文之中,生動傳神的表情達意。在作文時需要表達的意思如若改用成語的話往往可以收到言簡意駭、雋永深長的效果。古詩詞及優(yōu)美的段篇在理解的基礎上,還需要學生背誦。“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只有讀得多,才能做到寫作自如,信手拈來。因此,積累語言材料,還要引導學生從廣泛的課外閱讀中積累。教師可推薦古今中外名家名篇來豐富、充實學生的課余生活,從中積累名言名句、典故、對聯(lián)、警句。在此過程中引導學生學會分類整理,把課內(nèi)外的語言材料與表達有機結合,通過同學間復述、誦讀等交流活動,加工、改造變成學生自己語言,作文時就教能做到意到筆隨,遣詞造句準確傳神。脫離了語言材料,作文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二、養(yǎng)成處處留意、認真觀察自主寫作的習慣。
觀察和實踐是寫作的準備和基礎,學生認為作文難寫,或無話可說,主要原因是沒有寫自己經(jīng)歷過的事,或雖是身邊事,但沒有仔細觀察,寫作內(nèi)容不真實而導致的。因此,要身體力行的引導學生去感悟生活,積累人生閱歷。陶行知先生曾經(jīng)提到:要解放孩子的頭腦、雙手、腳、空間、時間,使他們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從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這時候老師就要想想怎樣引導孩子的創(chuàng)造力,如何來釋放孩子們的天性,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學生閉門造車,瞎編亂造,也只能是漏洞百出,不合乎事理。要解決這個問題,一是要培養(yǎng)學生樂于表達的習慣。鼓勵學生將自己的所見、所聞不限體裁的寫出來,通過作文、日記等形式跟老師、同學進行交流。讓學生體驗寫作所帶來的成就感、愉悅感。二是要鼓勵學生投身于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激發(fā)學生的熱情。親身經(jīng)歷過的一件小事,游覽過的一處風景,跟別人的一次談話,往往都可以成為寫作的很好材料。鼓勵學生大膽寫作,經(jīng)過提煉、加工,轉換成作文題材,達到自我表達與別人交流的目的。
三、養(yǎng)成有感而發(fā),自由表達真情實感的習慣。
陶行知先生說:培養(yǎng)教育人和種花木一樣,首先要認識花木的特點,區(qū)別不同情況給以施肥、澆水和培養(yǎng)教育,這叫“因材施教”。所以教師要根據(jù)學生每一個人的特點,引導學生真實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每一個學生對主題的理解不同,自然產(chǎn)生的思想感情也是不一樣的,所以需要老師引導學生在對積累的寫作材料加入自己的情緒體驗,進行多方位的思考,形成個性化感悟,就會構思出獨特的文章立意。生活中學生在有了以吐為快的欲望后,寫出的就會是有感而發(fā)、真情流露的作文,而不是無病呻吟的做作。因為“生活即教育”,要養(yǎng)成在生活中表達真情實感的習慣,教師要把作文課當成一門語言課來上,多一分表達藝術的指導,少一分強帶政治色彩的干涉。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出發(fā),多方位的思考,寫出具有個性的想法。例如:在學完《景陽崗》這篇課文后,學生寫出了以下幾種不同的讀后感。有的為武松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勇猛而折服,稱贊其為膽識過人的英雄;有的為武松打虎這一段精彩的細節(jié)描寫所打動,激發(fā)了想讀《水滸傳》的熱情;有的則認為,武松打死國家的一級保護動物老虎,應受到法律的制裁。這些個性鮮明的不同觀點,都是學生多方位、多角度思考的結果,這不正是學生個性的張揚嗎?對此,教師不應單純的用“對錯”來評價,而應以學生的作文水平是否得到提高為準則進行評價。否則,得到的結果只能是教師硬逼著學生說瞎話,胡編亂造。學生一旦養(yǎng)成了自由表達真情實感的作文習慣,往往會寫出立意新穎獨特的作文來。
四、養(yǎng)成自覺掌握寫作手法的習慣。
有了修房子用的磚、沙子、水泥等,如何修建成房子就是作文中的寫作手法。簡言之,寫作手法就是把語言材料組織到一起表達思想觀點的各種表現(xiàn)方法。掌握一定的寫作手法就是讓學生寫出的作文能夠做到語句通順、層次分明、條理清楚重點突出、詳略得當,語言合乎邏輯規(guī)范,行文流暢。對于小學生來說掌握寫作手法應緊密聯(lián)系課文,掌握常見的文章體裁結構特點。如記敘文中六要素,順敘、倒敘、插敘、平敘等敘述方法;肖像、細節(jié)、心理活動、語言等描寫方法;列舉數(shù)字、對比、圖表等說明方法;常用應用文的特點及格式;簡單常用的幾種句式;常見的幾種修辭手法等都要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掌握并運用到自己的習作中去。除此之外,文章布局謀篇,表現(xiàn)手法也應在作文的過程中學會運用。此習慣的養(yǎng)成可在學完課文之后讓學生進行仿寫來培養(yǎng)。如學生在學習《我愛故鄉(xiāng)的楊梅》之后,同學們紛紛寫出了結構相同,手法相似的《我愛故鄉(xiāng)的蘋果》、《我愛故鄉(xiāng)的杏子》等習作。在學習了《美麗的小興安嶺》后,寫出了《美麗的家鄉(xiāng)》、《美麗的校園》等。
五、養(yǎng)成反復修改作文的習慣。
俗話說得好,“好作文是改出來的?!蔽覀兿炔徽f這句話的客觀性如何,從這句話中足可以看出修改作文的重要性。名家、文豪也都十分重視對文章的修改。昔日王安石在寫《泊船瓜洲》這首詩時,“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中的“綠”曾先后修改了好多次才確定的。此事也被后人傳為佳話。小仲馬也在經(jīng)過精心修改出版了著名的《茶花女》。一篇作文經(jīng)過反復地推敲、斟酌后,無論是從譴詞造句還是寫作手法都會更上一層樓。修改作文可以有多種形式。一是自主修改。自主修改作文不僅可以讓學生自覺發(fā)現(xiàn)存在的問題,提高寫作能力,而且還能培養(yǎng)學生認真細心的生活作風。二是同學間的互改?!芭杂^者清,當局者迷”。通過同學間的互相修改,不僅可以達到取長補短,共同提高的目的,而且也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之間的合作精神,利于良好班風的形成。三是老師的批改。教師修改學生的作文,可采用“多就少改”“多批少改”的原則。作文是思想認識和內(nèi)心活動的體現(xiàn)。教師如若大筆修改的話,那么學生的作文面目全非,失去童真味。教師的修改將會是越俎代庖,勞而無益。
習慣成自然,學生一旦養(yǎng)成良好的作文習慣,將會受用終身。
參考文獻:
[1]王金秀.小學生作文需要養(yǎng)成的幾個習慣[J].小學教學參考,2009(03):34.
作者簡介:
李維民,男,現(xiàn)年44歲,甘肅甘谷人,蘭州大學漢語言???,執(zhí)教24年之久,自參加工作以來,勤奮進取,積極探索,大膽創(chuàng)新,在教育戰(zhàn)線取得了豐碩的成績,曾多次被評為縣級先進教師,學區(qū)骨干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