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亮
【摘要】 目的 探討Ⅰ類切口手術患者并發(fā)切口感染的危險因素, 探究抗菌藥物的合理用藥管理方案。方法 選擇2018年2~11月本院35例Ⅰ類切口手術圍術期應用抗生素患者作為實驗組, 進行藥事管理;另選擇2017年1~12月本院35例Ⅰ類切口手術圍術期應用抗生素患者作為對照組, 采用常規(guī)藥物管理。對比兩組患者用藥依從性、用藥滿意度及切口感染情況;切口感染與非感染患者危險因素。結果 實驗組患者用藥依從性評分(92.65±1.72)分、用藥滿意度91.43%(32/35)均高于對照組的(71.47±1.06)分、68.57%(24/35), 切口感染率14.3%(5/35)低于對照組的54.3%(19/35),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感染患者侵入操作、切口清潔不合格、器械消毒未徹底占比分別為45.83%、41.67%、37.50%, 均高于非感染患者的10.87%、8.70%、4.35%,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Ⅰ類切口手術并發(fā)切口感染的危險因素主要包含切口侵入操作、切口清潔不合格、器械消毒未徹底等因素, 在進行醫(yī)院合理用藥管理時選擇藥事管理能夠大大提高患者的用藥依從性, 改善患者對用藥的滿意度, 降低術后切口感染率, 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 值得推廣。
【關鍵詞】 Ⅰ類切口手術;切口感染;危險因素;抗菌藥物;合理應用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15.066
Ⅰ類切口手術在目前臨床上極為常見, 是臨床外科中的一種常見手術切口。在Ⅰ類切口手術患者中, 切口感染是比較多見的并發(fā)癥之一[1], 其會使患者病情加重, 住院時間明顯延長, 也是導致死亡的主要因素[2]。
切口感染是現(xiàn)代臨床醫(yī)學研究中的重要內容, 也是醫(yī)院內感染風險出現(xiàn)的主要來源, 胃腸道手術創(chuàng)口感染是手術感染最為常見的感染類型, 這是由于人體胃腸道內寄生著多種細菌, 其不僅會增加手術難度, 還會大大提高患者在手術完成后的感染風險率。所以在臨床研究中需要明確Ⅰ類切口手術患者在康復期間的感染因素, 并做好相應的預防, 有助于控制感染的發(fā)生率[3, 4]??咕幬锸穷A防手術部位感染的主要方式, 而在實際醫(yī)療活動中抗菌藥物的不合理應用現(xiàn)象較為常見, 也仍然值得臨床相關工作人員持續(xù)關注, 本次研究對2018年2~11月本院35例Ⅰ類切口手術圍術期應用抗生素的患者開展藥事管理, 探討Ⅰ類切口手術患者并發(fā)切口感染的危險因素, 分析抗菌藥物的合理用藥管理方案, 現(xiàn)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擇2018年2~11月本院35例Ⅰ類切口手術圍術期應用抗生素患者作為實驗組, 另選擇2017年1~12月本院35例Ⅰ類切口手術圍術期應用抗生素患者作為對照組。實驗組患者年齡57~86歲, 平均年齡(68.4±6.7)歲;男女比例16∶19。對照組患者年齡54~89歲, 平均年齡(69.1±6.3)歲;男女比例18∶17。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切口感染的診斷標準:患者出現(xiàn)咳嗽、胸悶、呼吸不暢等癥狀, 同時白細胞計數(shù)>10×109/L, 中性粒細胞百分數(shù)>80%, 確診為切口感染。納入標準:患者入院時根據(jù)病癥選擇對應診斷標準, 確診疾病錄入研究;患者個體狀況穩(wěn)定, 確認未見生命危險或高危病癥;患者體質可耐受本次試驗以及后續(xù)隨訪。排除標準:患者處于妊娠期、疾病恢復期或產(chǎn)后恢復期;患者因私事或客觀因素無法接受后續(xù)調查隨訪;患者認知功能異常;患者存在血液性疾病或其他禁忌證;患者對實驗操作知情且簽署相關同意書, 確認本次實驗經(jīng)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后通過。
1. 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藥物管理, 實驗組采用藥事管理, 具體如下。①在患者應用抗生素預防創(chuàng)口感染或治療感染時, 首先收集患者病原菌特征, 給予患者抗敏實驗, 明確患者的過敏藥物和病原菌感染狀況, 耐藥狀況根據(jù)患者病情特點選擇合適藥物進行治療。如果患者治療時病情較為危重, 可以不對其進行病原菌分析, 但依舊需要對患者進行藥物過敏實驗, 避免在治療時出現(xiàn)危險狀況。②在開展藥物治療管理工作時, 相關管理人員需要至少具備10年以上的臨床藥師工作經(jīng)驗, 其主要工作內容是保證藥物治療工作合理運行, 堅持認真負責的態(tài)度開展用藥處理, 定期對患者具體狀況進行檢查。③在開展處方點評質量控制時, 相關工作人員需要不斷強化自身的專業(yè)技能, 建立完善的培訓體系, 而臨床藥師在實際工作中需要意識到自身存在的缺陷, 定期為相關工作人員建立良好的學習平臺, 使藥學管理人員能夠與現(xiàn)代化的新型用藥工作掛鉤, 建立高素質的用藥人力資源隊伍。④在開展藥事管理時, 為了保證患者能夠獲得更為良好的用藥效果, 需要對患者進行與藥事以及用藥相關的知識教育, 患者配合醫(yī)療工作開展的重要性, 使患者也參與到藥事管理工作中來。
1. 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對比兩組患者用藥依從性、用藥滿意度及切口感染情況;分析切口感染與非感染患者的危險因素。危險因素包含侵入操作、切口清潔不合格、器械消毒未徹底。采用本院自制表格對患者的用藥依從性、用藥滿意情況進行判定, 用藥依從性評分為百分制, 評分越高說明患者用藥依從性越高。
1. 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tǒng)計學軟件對研究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用藥依從性、用藥滿意度及切口感染情況對比 實驗組患者用藥依從性評分(92.65±1.72)分、用藥滿意度91.43%(32/35)均高于對照組的(71.47±1.06)分、68.57%(24/35), 切口感染率14.3%(5/35)低于對照組的54.3%(19/35),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切口感染與非感染患者危險因素對比 感染患者侵入操作、切口清潔不合格、器械消毒未徹底占比分別為45.83%、41.67%、37.50%, 均高于非感染患者的10.87%、8.70%、4.35%,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隨著近幾年全國各級衛(wèi)生部門對抗菌藥物合理應用的大力督促, 我國醫(yī)務工作者也進行了大量的實踐和宣傳, 抗菌藥物應用于預防Ⅰ類手術切口圍手術期感染中獲得了較為長足的進步。而在對患者進行抗菌藥物的實際應用時, 做好患者的抗菌藥物合理應用, 對于Ⅰ類切口手術患者的康復有積極意義。
Ⅰ類切口手術是現(xiàn)代臨床上十分重要的一種手術方案, 其主要目的是對外科患者的病癥進行控制, 盡可能保護機體功能[5]。但無菌手術在應用時需要注重的內容和細節(jié)較多, 如果出現(xiàn)消毒不徹底就很有可能引發(fā)患者出現(xiàn)感染, 導致不良手術結局發(fā)生。而在對患者進行手術室干預時, 為了進一步降低患者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應當注重患者的個體狀況, 并給予患者相應的護理操作[6]。首先對患者進行切口護理時需要應用合理的抗生素, 并且保持患者創(chuàng)口部位清潔, 進一步降低患者的感染發(fā)生率。而在進行手術時, 需做好相應的器械消毒, 使護理人員在進行各項操作時嚴格保持無菌操作[7]。而值得注意的是, 護理人員在對患者進行感染護理時, 需要注重自身的無菌護理操作, 注意無菌操作以及規(guī)范消毒, 通過此種方式提高護理質量, 以達到優(yōu)化護理效果的目的[8]。除此之外, 在患者手術完成后, 需要做好生命體征監(jiān)護, 有效清理出血部位, 避免出現(xiàn)殘留血腫的狀況而增加感染風險。護理人員也需要對自身進行不斷強化, 做好良好的手術配合, 注意保護患者的機體組織[9]。
合理用藥管理是保證患者用藥合理性的重要方案, 主要目的是使患者與醫(yī)師溝通時醫(yī)師能夠參與到患者治療活動中, 將患者作為主要的醫(yī)療中心, 在用藥時根據(jù)患者的個體狀況建立合適的用藥計劃, 有助于保證患者的用藥安全性[10]。而在對患者進行實際用藥時通過完善的藥事管理, 能夠保證患者獲得足夠的用藥支持, 醫(yī)務人員可以及時解答患者用藥期間存在的各種問題, 以保證患者對醫(yī)務人員的信任感。
本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患者用藥依從性評分(92.65±1.72)分、用藥滿意度91.43%(32/35)均高于對照組的(71.47±1.06)分、68.57%(24/35), 切口感染率14.3%(5/35)低于對照組的54.3%(19/35),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感染患者侵入操作、切口清潔不合格、器械消毒未徹底占比分別為45.83%、41.67%、37.50%, 均高于非感染患者的10.87%、8.70%、4.35%,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 Ⅰ類切口手術并發(fā)切口感染的危險因素主要包含切口侵入操作、切口清潔不合格、器械消毒未徹底等因素, 在進行醫(yī)院合理用藥管理時選擇藥事管理能夠大大提高患者的用藥依從性, 改善患者對用藥的滿意度, 降低術后切口感染率, 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 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劉慶文, 畢樹英. 甲狀腺Ⅰ類切口抗菌藥物應用調查分析. 中國基層醫(yī)藥, 2017, 24(7):1012-1014.
[2] 劉愛云, 丁勇, 李春. 臨床藥師應用PDCA循環(huán)干預Ⅰ類切口手術預防性使用抗菌藥物的效果評價. 中國處方藥, 2019, 17(12):33-35.
[3] 劉少華, 蘭艷, 王雨來, 等. 運用PDCA循環(huán)法規(guī)范抗菌藥物Ⅰ類切口預防性使用. 中國藥業(yè), 2019, 28(23):91-93.
[4] 李春, 丁勇, 張芳. 臨床藥師對Ⅰ類切口手術預防性使用抗菌藥物干預前后的情況分析. 中國處方藥, 2019, 17(11):6-8.
[5] 鄧璧, 金雪峰. 一類切口顱腦手術不同抗菌藥物預防應用時長與術后感染相關性的調查分析. 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 2019, 19(87):39-40.
[6] 劉小林, 謝錚錚, 鄒夢迪, 等. 胃腸腫瘤患者Ⅱ類切口圍手術期預防使用抗菌藥物的調查分析. 腫瘤藥學, 2019, 9(5):804-808.
[7] 馬悅, 朱世國. Ⅰ類切口手術圍手術期預防使用抗菌藥物合理性分析. 臨床合理用藥雜志, 2019, 12(29):1-2.
[8] 陳谷, 繆洪城, 榮紅輝, 等. Ⅰ類手術切口患者術后醫(yī)院感染特征及影響因素分析. 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 2019, 29(20):3125-3128.
[9] 張德文, 吳紅衛(wèi), 黎錦健. 骨科Ⅰ類切口手術干預前后抗菌藥物對比分析. 海峽藥學, 2019, 31(10):226-227.
[10] 陳玉蘭, 林福軍. 骨科Ⅰ類手術切口感染目標監(jiān)測與干預控制效果評價. 中國消毒學雜志, 2019, 36(10):796-798.
[收稿日期:2019-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