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實施提出了生本教育理念,要求教師在組織教學活動的時候,從“教”走向“學”。前置性作業(yè)是生本教育理念落實于教學實踐的具體表現,便于學生們自主學習。在本文中,本人將以小學數學教學為例,就如何設計前置性作業(yè),如何實現前置性作業(yè)與數學課堂的銜接進行詳細說明。
關鍵詞:小學數學;前置性作業(yè);設計策略;應用策略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中明確指出,在實施教學活動的時候,教師要著力地引導學生們發(fā)展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使學生們在掌握知識技能的過程中,學會動手、動腦,學會適應未來社會。該教學要求的提出,肯定了學生自我學習能力的發(fā)展,是教師組織教學的意義。圍繞《綱要》內容,不少學校開始探索新的教學模式。其中,不少學校結合教學經驗,提出實現“先做后學,先學后教”的教學方法。前置性作業(yè)就是在如此教學法的探究過程中提出來的。有效地設計、應用前置性作業(yè),可以為學生們實現先學提供堅實的保障。以小學數學教學為例,本人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詳細說明如何設計、應用前置性作業(yè)。
一、 精心設計前置性作業(yè)
在設計小學數學前置性作業(yè)的時候,教師需要以作業(yè)設計原則和作業(yè)類型為依據。
(一)小學數學前置性作業(yè)的設計原則
1. 指導性原則
眾所周知,小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的時候,受到年齡特征和知識經驗的限制,往往無法有效地進行自主學習,甚至因在自學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而備受打擊,逐漸地失去數學學習自信心。立足小學生的如此發(fā)展特點,在設計前置性作業(yè)的時候,教師要遵循指導性原則,以作業(yè)內容展現新知重難點,從而使學生在有針對性的自學中,建構對新知的感性認知,為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做好準備。
以《圓的周長》為例,在設計前置性作業(yè)之前,我首先分析教材內容,確定學生需要學習的重難點內容是:測量圓的直徑,推理圓的周長公式。以此為基礎,我設計了這樣的前置性作業(yè):利用圓規(guī)畫出不同大小的圓,用直尺、卷尺等測量出這些圓的直徑、周長,并利用表格展現具體數據,分析數據,總結直徑和周長這兩個變量之間存在的關系。如此前置性作業(yè)的設計,不僅可以使學生獲取自學方向,還使學生在動手、動腦的過程中,初步建立直徑與周長的關系,為探究、推導圓的周長打下堅實的基礎。
2. 趣味性原則
布魯納曾經說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最大動力是對所學的內容有濃厚的興趣。課前自主學習是學生們建構新知的第一步,是學生發(fā)揮主觀能動性的主要階段。在課前自主學習活動開展過程中,如果學生對所學不感興趣,將得過且過的應付學習任務,致使課前預習流于形式,嚴重地影響課堂教學效果。同時,學生們在枯燥的自學過程中,也會產生厭倦心理,不利于自主學習的繼續(xù)實施。要想真正地使學生們進行自主學習,在設計前置性作業(yè)的時候,教師需要立足學生們的學習特點和興趣愛好,設計趣味性作業(yè),點燃學生們的學習熱情,驅動學生真正地自主學習。
以“對稱圖形”為例,在組織教學活動之前,聯(lián)系該內容與生活的關系,我設計了這樣的趣味的生活化的前置性作業(yè):作業(yè)任務一:回歸生活,搜集常見的對稱圖形或事物,觀察這些事物,說明你是如何確定這些事物是對稱的?任務二:選擇你喜歡的方式,將搜集到的圖形或事物,以實物展示或圖畫展示等方式帶到課堂。如此作業(yè)的設計,驅動學生們自主地走進生活,在生活中探尋數學現象,有利于學生們在主觀能動性的發(fā)揮下,開拓視野,初步建立對所學的認知。
(二)小學數學前置性作業(yè)的設計類型
與傳統(tǒng)的書面作業(yè)相比,前置性作業(yè)的類型是多種多樣的。要想真正地引導學生們自主學習,教師需要結合教學內容,為學生們設計出多種類型的作業(yè)。我在組織小學數學教學活動的時候,一般會為學生們設計如下三種類型作業(yè)。
1. 設計調查型前置性作業(yè)
數學與學生密切聯(lián)系,在陶行知先生生活化教學理念的指導下,教師要根據新知內容,為學生們設計走進生活的作業(yè),引導學生們自主地建構數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做好記錄,為實現生活經驗向數學認知的轉化,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靈活應用打下堅實的基礎。基于此,在組織小學數學教學活動的時候,我一般會為學生們設計調查類的前置性作業(yè),幫助學生們體驗生活。
以“折扣”為例,這是學生們在解決數學應用題的時候,最常遇到的是一種類型,也是最令學生們頭疼的問題。在現實生活體驗過程中,每逢過年過節(jié),學生們會參與多種多樣的商場折扣活動。對此,在組織教學活動之前,我為學生們設計了這樣的調查類作業(yè):利用課余時間,和小組成員走進社區(qū)附近的超市,調查正在搞活動的商品,將商品名稱、折扣前的價格、折扣后的價格記錄到表格中。在如此調查搜集體驗中,學生們自然而然地可以積累大量的感性信息,在課堂上,展現信息,通過分析信息,可以把握折扣的特點,有利于高效地解決數學應用題,提高課堂學習效率。
2. 設計開放型前置性作業(yè)
數學盡管是一門嚴謹性的學科,但是在解決數學問題的時候,卻可以使用到各種各樣的方法,如此表明,數學是具有開放性和靈活性的。生本教育理念的提出要求教師在組織教學活動的時候,尊重學生們的學習主體性,尊重學生們的學習特點,積極地為學生們設計開放性的活動,驅動學生們切身體驗,發(fā)散思維,有效創(chuàng)造。因此,我在組織數學教學之前,會為學生們設計開放型的前置性作業(yè)。
以“三位數乘兩位數”為例,我為學生們在設計了如此問題:估算145×12=?要求學生們盡可能地寫出三種不同的方法。如此作業(yè)設計,不僅便于學生們發(fā)散思維,還可以使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靈活運用,便于增強估算能力。
3. 設計習題型前置性作業(yè)
習題演練是數學教學活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組織數學教學活動的時候,教師需要為學生們設計練習題。但是,這里的練習題不是傳統(tǒng)教學中的題海戰(zhàn)術,而是“少而精”的練習題。如此練習題可以降低學生們的數學學習負擔,同時也能使學生在有效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對所學的知識進行運用,或者總結數學規(guī)律,增強數學問題解決能力。所以,我在組織數學教學活動之前,會先對新知內容進行深入地分析,挖掘重難點內容,同時,聯(lián)系學生們已有的知識儲備,設計具有典型性的練習題。
以“三位數除以兩位數”為例,我為學生們設計了這樣的前置性作業(yè):三位數除以一位數的練習:279÷2=(),186÷4=(),236÷4=();三位數除以兩位數的練習:273÷13=(),255÷15=(),342÷19=();你在解決這些問題的時候發(fā)現了什么規(guī)律呢?如此解決問題,總結規(guī)律,可以使學生初步建立對三位數除以兩位數的認知,做好課堂學習準備。
二、 前置性作業(yè)與數學課堂教學的銜接策略
在小學數學教學活動開展過程中,之所以要設計前置性作業(yè),一方面是驅動學生們自主學習,建構對新知的感知,另一方面是幫助學生們更好地參與課堂教學,提高課堂學習效率。因此,在組織小學數學教學活動的時候,教師不僅要在設計原則和設計類型的驅動下,為學生們設計有效的前置性作業(yè),還可以采取多樣的應用策略,將前置性作業(yè)與課堂教學銜接起來,幫助學生們提高課堂學習效率。我在組織小學數學教學活動的時候,一般采取如下策略銜接前置性作業(yè)與數學課堂教學。
(一)實施匯報——交流式銜接
完成前置性作業(yè)是學生們發(fā)揮主觀能動性結果。生本教育理念的提出要求教師在組織教學活動的時候,尊重學生們的學習主體性,尊重學生的學習成果。因此,在組織課堂教學活動之初,教師要立足所設計的前置性作業(yè),為學生們提供展現自我的機會,使學生們在匯報交流的過程中,暴露自學成果和學習問題,進而由教師把握學生們的學習情況,及時地調動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率。因此,我在組織數學課堂導入活動的時候,會采取匯報——交流的方式,引導學生們展現知識,碰撞思維。
比如,在組織“圓的面積”之前,我為學生們設計了搜集“圓周率的歷史”的前置性作業(yè)。在導入活動實施過程中,我引導學生們以小組為形式,分享自己搜集到的信息。在小組的互動交流中,學生們積累了圓周率探索過程、探索結果、測量計算方法等知識,實現了知識儲備的豐富,而且,在互動交流中,學生們也享受到了獲取信息、分享信息的樂趣,便于提升信息能力。
(二)實施穿插——釋疑式銜接
受年齡特征和學習能力的影響,大部分學生盡管有了前置性學習的輔助,但是在完成作業(yè)的過程中,還是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如果教師在組織教學活動的時候,無法把握學生們遇到的問題,無法對這些問題進行點撥,將會導致學生們在問題的影響下,出現數學學習困難,甚至產生數學難學,放棄學習數學的情況。穿插——釋疑式的教學方式是將前置性作業(yè)引入到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最常使用到的一種方式,該方式是以教師的課堂教學活動為載體,將學生們課前自學中出現的問題與新知教學融合到一起,使學生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解決問題,掃清數學學習障礙,加深對所學理解的教學方式。
一般情況下,我在組織課堂教學活動之前,會先回收學生們的前置性作業(yè),對其進行分析,找出出現的問題,或在集中出現問題的地方做好標記,將此作為課堂教學的重點內容。以“兩位數乘兩位數”為例,在教學之前,我為學生們練習兩位數乘兩位數筆算的前置性作業(yè),驅動學生們運用所積累的多位數乘一位數的知識,初步感知兩位數乘兩位數筆算。在分析學生們的前置性作業(yè)的時候,我發(fā)現大部分學生存在著乘積書寫位置混淆的問題,尤其是第二個積的對位問題。因此,在組織課堂教學活動的時候,我采取列式解決問題的方式,展現新知內容,以算理為依托,驅動學生們解決問題,解決自學疑惑,從而掌握數位對齊的方法,積累算法,提高計算質量。
總之,在實施小學數學教學活動的時候,教師要在人本教育理念的指導下,尊重學生們的學習主體性,在多樣原則和多種類型的指導下,結合教學所需,為學生們設計前置性作業(yè),驅動學生們自主學習,并利用多種方式銜接前置性作業(yè)和課堂教學,幫助學生們扎實掌握新知,提高課堂學習效率。
參考文獻:
[1]馮漢潮.小學數學各學段前置性作業(yè)設計策略[J].課程教育研究,2018(4):132.
[2]范子貴.多元化教學視角下的小學數學前置性作業(yè)研究[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8(10):150.
[3]羅世鑫.生本教學理念下小學數學前置性作業(yè)布置探討[J].甘肅教育,2018(22):78.
[4]韓桂蓮.基于多元化教學下的小學數學前置性作業(yè)分析[J].農家參謀,2018(24):148.
作者簡介:喬敏,山東省德州市,山東省德州市陵城區(qū)教師進修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