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通過描述“分扣子”一課的師生行為,運用布魯納的發(fā)現學習理論,從不同層面進行分析,并對此理論加以總結。發(fā)現學習理論符合學習的一般規(guī)律,能夠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培養(yǎng)其發(fā)現與創(chuàng)造能力,也存在費時較多、不適用于所有學生、對教師要求高等問題。
關鍵詞:發(fā)現學習理論;數學課堂;應用分析
一、行為一
(一)描述
首先,教師要求學生自己選定標準分扣子,多數學生能夠獨立、較輕松地完成。由于扣子存在形狀、扣眼數的不同,接著教師請選定分類標準不同的兩位學生上臺分扣子,詢問分得結果不同的原因,多數學生在簡短引導后回答:分類的標準不同。進而,教師請學生觀察分出的其中一類是否仍存在不同,可否繼續(xù)分。在一定時間后,學生便能夠用具體化的語言尋找出不同點,并以此為標準進一步分類。
(二)分析
依照發(fā)現學習理論,按一定的標準對物體進行整理分類,即平層式分類,這是學生的已知,在學生的頭腦中已形成一定的知識結構。本片段所需學習的新內容為:①了解在不同的分類標準下,結果可能不同;②初步把握圖形特征、抽象出多個圖形共性以及整理數據。
“分類”這一學生已知的數學思想方法便是新知與舊知之間的一座橋梁,即“聯系”。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對物體進行一次分類,即平層式分類,教授新知①;隨后通過啟發(fā)學生對物體進行多次分類,即遞進式分類,令學生感知新知②。
在這一片段中,學生對于新知的學習,均建立在已有知識結構的基礎上,即對舊有知識結構的補充。由于新舊知識間存在明顯的聯系,學生能夠較快地將新舊知識結合,組成新的知識結構。
二、行為二
(一)描述
一組扣子的分類研究結束后,教師提問:“美羊羊還有一些扣子,想要裝飾其他衣服,你們能像剛才一樣,幫她分一分嗎?”接著,教師引導學生找出分類的各項標準、多種順序。教師提問:按照這些標準去分,最后分得的結果會怎么樣?多位學生認為一樣。隨后學生按照要求,動手對桌上的扣子分類。一段時間后,學生被邀請到黑板前分扣子,講解自己分類的標準、順序與結果,如“藍色圓形四孔紐扣x?!钡取E_下的學生與教師作為聽眾,有疑議便及時發(fā)表。
(二)分析
1.從學習的過程層面
具體些說,單獨看待上述行為,發(fā)現學習的過程可分為六步。
發(fā)現學習的第一步為學生存有感興趣的問題?!案信d趣”有多種解讀,可與學生喜愛的事物、事件相關,也可與學生好奇的未知等相關。教師創(chuàng)設美羊羊尋求幫助的情境,美羊羊是學生熟知并喜愛的卡通人物,樂于助人是學生擁有的天性,因而其注意力極易被吸引,他們對解決問題產生了內在動機。隨后,教師詢問“結果如何”,并未說破答案,學生因此對問題體驗到不確定性,懷有好奇心以及探究欲望,這可為發(fā)現學習的第二步,學生的內在動機增強。在接下來學生的初步回答中,他們說出“一樣的”,可見其進行了些微假設,解決問題假設的提出是發(fā)現學習的第三步。第四、五步分別為:收集和組織可用于下結論的材料;審查相關材料,得出應有的結論。本片段學生的行為是拿起紐扣,先按一種再按另一種標準,有順序地遞進式分類。分類的結果便是問題的答案,然而這并不代表學生發(fā)現學習的成功。最后,學生到黑板前分扣子并講解,其余學生、教師觀察與提問。這實則是一種驗證過程,也可算作最后一步,驗證發(fā)現學習各個步驟以及最終答案的正確性,從而全面透徹地解決問題。
抽象些說,將這些行為作為本節(jié)課的其中一部分看待,那么發(fā)現學習也可以用“學習新知”“知識轉化”“評價”來描述。
“學習新知”應指學生上一組扣子的分類研究,行為一的分析已有所闡釋。這一組分類中,分類的標準由二至三,分類的順序也隨之增加,因而分類結果更為復雜,對學生抽象圖形共性、整理數據能力的要求也更高。學生初步學習了尋找不同標準并按照一定順序分類,即遞進式分類。學生理解每一步驟的意義,歸納總結出特定的方法,這可稱作“知識轉化”。在任務難度加大的情況下,學生應進行分析概括,將新知用新形式適應,即抓住新舊知識間的本質聯系,掌握方法而不死記硬背,進行知識的遷移,達到觸類旁通的效果。學生上臺演示并講解分類過程與結果,其余學生、教師扮演評價者的角色,他們判斷正確與否:有無真正解決分扣子問題。他們以此方式,檢查學生處理知識方法的運用是否恰當,即“評價”。
2.從知識表征理論層面
這一行為片段中,教師良好地借助了動作與映像表征。學生動手操作,將扣子有順序地按照不同標準遞進式分類。經歷過動手操作,學生對于分類將以各步驟動作的方式儲存于記憶,這一方式最具體清晰,不易產生偏差。對于分得的結果,教師沒有將其轉化為符號,而是將黑板的圖片停留于以“x色x形x扣眼”描述,較易區(qū)分各類扣子的不同點或左右兩種分類結果的一致性。這種描述方式直觀易懂,能令學生在頭腦中形成清晰的圖像,即映像。若以一種符號或創(chuàng)造一種新的概念進行定義,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難免困難。
布魯納的知識表征理論深受皮亞杰認知發(fā)展階段論的影響,皮亞杰將2-7歲的孩子劃分于前運算階段,7-11歲的孩子劃分于具體運算階段。布魯納的理論與其有異曲同工之妙。依據知識表征理論,本節(jié)課的教學對象是小學一年級學生,他們的學習主要以映像表征的方式進行。但這些課堂行為告訴我們,以動作表征進行學習的階段雖已過去,但對思維要求較高知識點的教學中,以動作為表征仍必不可少。
三、總結
(一)優(yōu)越性
發(fā)現學習理論所提倡的發(fā)現學習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一定程度上培養(yǎng)了學生的發(fā)現與創(chuàng)造能力,并且符合學生學習的一般規(guī)律。英國教育家里希廷貝爾格曾言:“親自發(fā)現的東西能在你的腦際里留下一條小路,今后一旦需要,你便可再次利用它。”他對發(fā)現學習可謂情有獨鐘。
(二)局限性
從上述兩個行為片段中,我們不難發(fā)現,學生的學習過程仍離不開教師的適度引導。學生純粹的發(fā)現學習費時較多,運用不當就難以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學習任務;發(fā)現學習并不適用于所有的學生,有些學生未能成功依靠自身的能力掌握新知;另外,學生的發(fā)現學習對教師也提出了駕馭課堂方面的更高要求。
參考文獻
[1]胡李盈.布魯納的認知——發(fā)現學習理論對數學學習的啟示[J].亞太教育,2015(36):76-77.
[2]李曉麗.布魯納學習理論及其對教學工作的啟示[J].教育探索,2015(11):5-8.
[3]高凡.布魯納認知——發(fā)現學習理論與我國新課程改革[J].課程教育研究,2017(52):36.
作者簡介:
張沁汝,2000年6月出生,女,漢族,浙江寧波人,本科在讀,浙江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研究方向:小學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