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針對當前語文課堂教學質量不高,閱讀和寫作相對孤立的現狀,提出從讀悟寫、以寫促讀、讀寫結合的對策,提煉出了從課文中學習結構、學習語言、學習技法、學習思想等方法。
【關鍵詞】讀寫結合 取法課本 語用能力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0)05A-0092-02
三十多年前,呂叔湘先生曾經說過:“中學語文大多不過關?!倍瘢嗟恼Z言專家、教育工作者對中小學生的語文學習現狀深表憂慮。在若干次的教學改革和探索中,教師似乎找到了當前語文課堂質量不高的主要癥結——閱讀。一是學生讀的書太少了;二是讀寫相對孤立,沒有利用好課本這個讀寫范本,講課文就僅僅局限于讀,寫作就僅僅局限于單元作文訓練,沒能把二者結合到課文范本的教學中。所以,筆者認為,大量閱讀,大量的寫作訓練,取法課本的讀寫結合教學,才是提高學生語文能力的有效途徑。
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課本無非是一個例子。”語文教材的多次改編也在傳達同樣的意思,所以注重對語文課本例子的讀寫訓練不失為一個突破口。那么,如何以課文為范本進行語文教學呢?
一、從課文中學習結構
按理說,當今學生的視野較過去更廣闊,信息量也更大,但令人遺憾的是,很多學生一拿到寫作題目,第一反應往往是“我不會寫”“不知道寫些什么”,遲遲無法下筆。在與學生多次溝通后,筆者發(fā)現,造成這個問題的原因一是學生平時缺少對現實生活的關注、思考和積累;二是學生對寫作沒有一個整體結構的意識——這是很多人忽略的因素。這就好像教師要求學生畫一幅人物畫像,而學生連這個人物是什么樣子都不知道,如何畫得出這樣一個人物來?所以,筆者把結構定為取法課本的第一個要素。文章的結構恰似人之“骨骼”,失去健壯堅實、分布科學的骨骼,血肉就無所依附,靈魂也無處安放。
語文課本其實給學生提供了這樣一個“樣子”,從這些“樣子”中,學生能更好地明白一篇記敘文是什么樣子的,一篇抒情散文是什么樣子的,一篇議論文是什么樣子的,等等,心中有了這些“樣子”,學生才能模仿“樣子”,加入內容,寫出他們的真情實感。以部編版七年級語文教材為例,針對寫人的文章,筆者重點向學生推薦《說和做——記聞一多先生言行片段》和《葉圣陶先生二三事》,以這兩篇課文為范本,在賞析課文的過程中,側重引導學生思考和理解課文的對舉結構。結合單元寫作的題目,讓學生仿照這樣的結構進行構思,以提綱的形式,以口頭或書面的形式呈現一篇寫人的文章的“樣子”。隨后,在寫作實踐中,有側重地對學生文章的結構進行反饋和修改。如此進行三四次訓練,學生對寫人這一類的文章結構基本能掌握。
又如一位成都教師教學部編版語文教材七年級下冊《鄧稼先》時,從傳記科學性和人文性兩方面剖析全文后,學生對于人物傳記心里就有了“樣子”,一般從三個方面寫,即“人生綜述”“重大事件”“總結評價”。然后布置作文,讓學生“寫一篇科學家小傳”。傳主從楊振寧、丁肇中、愛因斯坦、居里夫人、費曼中五選一,也可以是學生自己(將來的科學家)??梢圆捎谩多嚰谙取返母袷絹韺懀部梢园醋约旱南敕▉?。學生查找資料寫作文,以后寫此類文章自然就有了個“形”。雖說文無定式,但對于正在成長的學生而言,先有基本的“形”,再談創(chuàng)新和自由發(fā)揮,應當更有利于提高學習效率。
二、從課文中學習遣詞造句
語文教材中的文章大多文質兼美,其中不乏或精彩或優(yōu)美的詞句,教師引導學生反復體會、揣摩這些語言文字的意味和妙處,感受語言文字的力量和魅力,這對于提高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敏感性,提升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促進學生語言使用的準確性等具有積極作用。而揣摩、體會后,如何將這樣的學習效果內化為學生自己的語文能力,則主要通過造句及片段描寫進行訓練。例如部編版語文教材七年級上冊朱自清的《春》中,作者對春風圖、春雨圖的描寫清新自然,把春風、春雨寫得意趣盎然。在引導學生體會課文中語言的妙處之后,筆者就結合生活實際,指定一處學生常見的美景,讓學生運用多種修辭手法描寫景致,并挑選幾篇學生的作品,讓學生自己評一評、議一議,看看誰寫的景致更優(yōu)美動人,學生都覺得很有趣,從寫、評、議中體會到了語言的妙趣。又如部編版語文教材七年級上冊《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寫捕鳥過程的片段,課文主要是運用一系列精準的動詞再現了捕鳥的場景,生動有趣。筆者就結合運動會的情況,讓學生模仿課文,運用一系列生動而貼切的動詞描寫一個運動項目,大多數學生都能較準確地描寫,抓住關鍵的幾個動作,既達到了用詞的準確性,也體會到了什么是細節(jié)描寫。如此這般,經過一段時間的教學,學生就能運用適當的動詞表現某一動態(tài)場景,為全文寫作打好基礎。
三、從課文中學習技法
笛卡爾說過:“最好的知識是方法的知識。”寫作方法點撥到位如同給學生一把金鑰匙。寫作指導如果脫離了閱讀教學,單獨地訓練學生的寫作技巧,寫作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比如,教師在閱讀學生習作時,往往會對文章中的一兩處細節(jié)描寫感受特別深刻,常有眼前一亮之感。這樣能令人眼前一亮的細節(jié)描寫其實正是學生寫作水平較高的一種體現,也是文章生動優(yōu)美的一個重要因素,它往往會成為學生文章的一處亮點,為其作文增色添彩。在語文教學中,教師不難發(fā)現這樣一個現象:教師一直在強調要描寫細節(jié),要在作文中加入細節(jié)描寫,可是學生往往能理解細節(jié)描寫的意思和要求,卻多不知道在哪一處需要進行細節(jié)描寫,也不知道為什么要在這一處進行細節(jié)描寫。
為此,在語文教學中,細節(jié)描寫訓練尤為重要,并且要反復多次訓練,還要練其眼、練其筆。例如,在教學部編版語文教材七年級上冊楊絳的《老王》時,課文對老王最后一次給楊絳送雞蛋和香油時的樣子和場景進行了細致的描寫,突出了老王臨死前死氣沉沉的樣子,而內心卻不忘感恩的品質,讓讀者不禁對這樣一個平凡人物肅然起敬。學完這個內容后,為了讓學生明白在怎樣的情況下可以進行細節(jié)描寫,如何進行細節(jié)描寫,筆者給學生選取了影視劇中的幾個經典片段,讓學生將這些視頻片段變成語言文字,并引導學生討論“為什么要在這樣的地方進行細節(jié)描寫”,引導學生思考和領悟細節(jié)描寫的意義及技巧。一名學生在寫媽媽時,寫到媽媽把倉庫門細心地關上,還在關門之后用力地推了幾下,就選用了“推”的細節(jié),作為倉庫保管員的媽媽認真負責的形象就躍然紙上。
“課文無非是個例子”,重視從單元課文中提煉出寫法,如懸念法、聯(lián)想法、抑揚法、巧合法、大鼻子法等,做到一課一得,并形成系列,構成體系,作文就是一個小火熬煮慢燉,抑或打磨的過程。
四、從課文中提升思想品質
很多課文字字珠璣,文質兼美,給人審美的愉悅和思想的啟迪,這是因為作者為文章注入了豐厚的思想內涵?!扒Ч盼恼乱鉃楦??!薄耙猹q帥也,無帥之兵,謂之烏合?!边@里的“意”就是文章的中心或主題?!耙狻笔俏恼碌暮诵暮挽`魂,立意的高下,直接關系著一篇文章的高下。茨威格說:“一個人和書籍接觸得愈親密,他便愈加深刻地感到生活的統(tǒng)一,因為他的人格復化了,他不僅用他自己的眼睛觀察,而且運用著無數心靈的眼睛,由于他們這種崇高的幫助,他將懷著摯愛的同情踏遍整個世界?!蓖ㄟ^思辨性閱讀,學生更能尋求作品和生活中的真、善、美,以讀促寫,促進思考。比如部編版語文教材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課文,介紹的都是有家國情懷、勇于擔當的杰出人物。他們中有叱咤風云的政治家,有決勝千里的軍事家,有博學睿智的科學家,還有為人類奉獻寶貴精神食糧的文學藝術家。學生閱讀本單元課文,感受到課文主人公的非凡氣質,能提升精神品質,喚起對理想的憧憬與追求,從而潛移默化地影響寫作,讓文章有了思想深度。
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最核心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要提高語用能力,讀寫密不可分,從讀悟寫,以寫促讀,讀寫結合,這是提高語文素養(yǎng)的必經之路。從課文中學習結構,建文章之骨骼;從課文中學習語言,養(yǎng)文章之細胞;從課文中學習技法,展文章之雙翼;從課文中提煉思想,注文章之靈魂。取法于課本,遵循規(guī)律,在閱讀中豐富積累,融匯更多的寫作技巧,并把這些積淀沉入靈魂與血液,使之在文學創(chuàng)作的時候自然地流淌出來。
作者簡介:朱綢鳳(1979— ),女,廣西靈川人,一級教師,大學本科學歷,文學學士,主要研究方向:閱讀與寫作教學。
(責編 秦越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