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劍暉
摘 要:在小學階段的課程體系中,語文學科有著重要的意義,而閱讀教學又是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在教學實踐中,培養(yǎng)學生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至關重要,這對學生閱讀能力與自學效率的提升十分關鍵。本文提出了一些解決此類問題的建議,旨在為廣大一線語文教師提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語文 閱讀習慣 教學策略
一個好的習慣能夠讓人受用一生,尤其是年齡相對較小的小學生,他們更急容易被教師的教學方式所帶動和影響。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中,一定不要忽略去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習慣。一個好的閱讀習慣能夠讓學生自覺選擇對自身有益的、適合自己的書籍去閱讀;一個好的閱讀習慣能夠帶給學生更高的閱讀效率,將諸如做筆記、查資料等良好的閱讀方式形成一種習慣,進而能夠獲取更多的知識,而非淺嘗輒止,不求甚解;一個好的閱讀習慣能夠讓學生在閱讀中感覺到快樂,自覺地投入到閱讀中去,而不是將閱讀當成一種負擔。
一、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普遍存在的問題
1.閱讀教學中的提問環(huán)節(jié)缺乏引導性
很多教師在閱讀課上,不重視提問環(huán)節(jié),缺乏引導,很難讓學生養(yǎng)成主動思考的習慣。即便“例行公事”似的提問,也是一些不需要思考即可作答的問題,例如“這篇文章中的景色描寫是不是很美?”“文中的主人公是不是很感人?”這些問題從教師的角度來說,可能屬于張口就來的習慣性提問,但是從學生的角度來說,根本不需要思考即可回答,單純用“是”或者“否”即可應付,久而久之容易讓學生形成惰性思維。在以后的閱讀中,也很難發(fā)現(xiàn)問題,更難養(yǎng)成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習慣。
2.閱讀教學中對情感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夠
小學階段的學生大多比較貪玩,面對較長的閱讀文本很容易失去耐心和專注度。教師在講解閱讀材料的時候往往忽略了學生的情感體驗,讓他們從密密麻麻的文字中很難感受到文章中溫暖,進而失去主動閱讀的興趣。例如在學習《七律·長征》的時候,教師往往會重點要求學生去背誦原文、掌握翻譯、能夠默寫等,但是卻忽略了讓學生體會紅軍當年艱苦卓絕的奮斗歷程,不畏艱辛的拼搏精神,沒有使學生的心靈受到感動。
3.閱讀教學中的趣味性不足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好的閱讀習慣的養(yǎng)成,離不開閱讀興趣的支撐。但是很多教師沒有將這一點重視起來,僅僅是側重閱讀技法的反復強調,而忽略了對學生閱讀興趣的培養(yǎng)。這一點在班級內不同學生的身上就可以反映出來,有些學生偏愛閱讀,無須老師家長催促,就會提前將課本和教輔材料上的文章讀上一遍;而有些學生在教師的反復要求下,都很難沉下心來讀完一篇文章。這種兩極分化情況的背后,就是學生閱讀興趣是否養(yǎng)成所支配的。
二、引導學生養(yǎng)成良好閱讀習慣的策略
1.以學生的視角為導向,開展閱讀教學
教師在教一篇新的課文之前,一定要先以學生的視角去閱讀文本,想想學生的“興趣點”和“疑惑點”,而不是自己覺得“都挺簡單的,沒有詳細講解的必要”。要知道受年齡和知識面的影響,學生和教師對待同樣的學習內容,效率和角度是天差地別的。教師的授課內容權重,因該傾向學生的興趣點,而不是自己擅長的點,這樣學生對閱讀課才會更加感興趣。
例如在閱讀《朱德的扁擔》這篇文章時,教師要考慮到小學階段的學生對紅軍艱苦革命相關的知識了解并不多。如果一開始就讓學生們通過自己閱讀課文來回答“朱德同志為什么會堅持親自挑水?”那么學生很可能回答不出來。教師在授課之前,一定要為學生補充足夠的背景知識,讓學生們能夠感受到革命先輩們的艱辛與不易,進而學生們對朱德同志的人格和品質也會認識得更加深刻。這時候學生們帶著背景知識去閱讀,閱讀的效率也會變得更高,學生們閱讀積極性也不會被挫傷。
2.開展群文閱讀,拓寬知識面
為了更好地幫助學生們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教師可以運用群文閱讀法,為學生們推薦一些有趣的閱讀材料,這樣學生在課上進行完“正式”地閱讀之后,還能通過課外閱讀書籍進行“放松”地閱讀。一方面擴充了學生的知識體系,另一方面還能讓學生在閱讀中得到放松,進而愛上閱讀。
例如在學習《牛郎織女》的時候,教師可以為學生推薦一些其他民間故事,《孟姜女哭長城》《白蛇傳》《梁山伯與祝英臺》就是非常不錯的選擇,與課文的契合度很高,而且趣味性也很強。能夠讓學生在“看故事”的同時,對我國“四大民間傳說”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3.豐富教學方式,鼓勵學生實踐參與
在教學實踐中想要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習慣,一方面需要教師以更加豐富的授課形式去引導學生們學習知識,愛上閱讀;另一方面需要學生積極實踐,以更高的參與度投入到閱讀學習中。
教師在教學方式上可以引入微課、多媒體、PPT課件等工具,打造現(xiàn)代化、信息化課堂;也可鼓勵學生分小組討論、主動尋求問題答案,打造合作探究式課堂;在課堂之外,多開展一些活動,讓學生將課堂上的知識進行消化運用,營造實踐性濃厚的學習氛圍。可以開展讀書月活動,鼓勵全體學生共同閱讀,定期分享讀書技巧、讀書心得;也可以讓家長參與進來,開展親子活動,讓家長與學生共同選擇一本書,然后一起完成閱讀,這些實踐活動都能為學生帶來深刻的閱讀體驗。
三、小結
綜上所述,小學階段的語文課程是基礎,關乎著學生以后的學習成長,教師一定要豐富課堂內容,將學生的學習興趣呵護起來。要認識到語文閱讀教學的重要性,積極拓寬教學渠道,開展課內外活動,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地閱讀習慣。只有本著盡心盡責的態(tài)度,在教學的道路上不斷奮進、專研,學生的學習成績才會獲得保質保量地提升。
參考文獻
[1]王賽.小學語文情感教育的思考與實踐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7(07)
[2]張娟.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傳統(tǒng)文化教育分析[J].課外語文(下),2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