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燕
摘 要:利用作業(yè)本進行語文教學是課堂教學的前提,也是獲得良好課堂效果的保證。本文主要以小學語文教學為例,從課前使用、課中使用、課后使用出發(fā),對作業(yè)本的運用與備課策略進行闡述,以期提高課堂效果,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關鍵詞:小學 語文做業(yè)本 巧妙使用
語文作業(yè)本是一種引導和幫助學生自主學習語文的工具。以下是我對小學語文作業(yè)本使用策略的探究。
一、部編版教材實行后語文作業(yè)本的改變
首先,圍繞“語文素養(yǎng)”開展—新《課標》背景下,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人公,教師是帶領學生學習的領路者。在教師運用課前作業(yè)本備課時,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性格差異等情況,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fā),調整自己的備課重點。比如,同樣進行古詩文的教學時,面對一年級的學生和六年級的學生,教師的課前準備就不應該相同。一年級學生年齡較小,識字是學生語文學習的重中之重,也是教師備課的重點。針對六年級的學生,教師就要圍繞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進行設計,突出語文作業(yè)本的作用。
其次,思維導圖大量增加—思維導圖最開始只是作為一種記憶理解的工具,通過與生活以及學習的各個方面具體結合后,不僅能夠清晰地呈現(xiàn)各種知識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還能夠不斷提升人們的信息處理能力。語文作業(yè)本是提高學生語文能力的重要途徑,其中思維導圖的數(shù)量明顯增加。
第三,閱讀題量增加—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提升學生閱讀能力、激發(fā)學生語文興趣的關鍵。所以,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應該重視閱讀教學的方式,促進學生全方面的提升,而作業(yè)本的變化順應了這一需求,閱讀題量明顯增加,有助于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
二、語文作業(yè)本在教學中的使用
1.課前使用—預習新知
與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相比,語文作業(yè)本應更加重視學習觀念的引導。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要鍛煉學生的學習意識和技能。例如,在每節(jié)課上,老師不應該占據主導,而應該讓學生先利用作業(yè)本自學,預習新知。教師給學生5分鐘時間,讓他們知道該學習哪一課。在自學的過程中,可以進行小組討論,明確學習方法,并回答教師的問題。只有教師對作業(yè)本有了清晰的認識,才能為學生指明自主學習的目標和方向,學生才能有效地開展自主學習。
2.課中使用—教學“線索”
基于語文作業(yè)本的指導思想,課堂教學的重心從片面的“教”轉向“教”與“學”的互動。例如,在教學中,教師利用語文作業(yè)本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可以通過課堂上的“教”和“學”,以探究性學習的方式解決疑惑,研究規(guī)律和問題,實現(xiàn)學生主體地位和教師主導作用的有機結合,從而有效提高課堂教學質量,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優(yōu)化。
教材是課堂教學的理論依據,也是學生學習時最重要的工具。教師在備課時,可以利用作業(yè)本中的題目對教材進行整體感知,熟悉教材的體系,做到對整本書、每個單元、每篇課文心中有數(shù),并知道哪些地方是重點、難點,哪些地方應該花較多的時間詳細講,從而形成自己的教學思想,以便合理安排課時,把握教學節(jié)奏。而在進行具體課文的備課和利用語文作業(yè)本時,教師同樣應該從教材入手,根據不同類型的課文準備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以便獲得更好的課堂效果。
例如,五年級上冊的《父愛之舟》《慈母情深》,教師就可以讓學生根據作業(yè)本這一導學形式,調動起對這篇課文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上課時能夠認真聽講和思考,加強學生的學習效果。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對《父愛之舟》《慈母情深》中細節(jié)描寫的閱讀,來增強學生對文章的理解。
在經過一段時間的作業(yè)本教學后,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自主學習的經驗,此時就可以鼓勵學生進行小組合作,以小組的形式促進學生對思維導圖的應用。比如,教師可以將某一班級的學生分為6個或8個小組,然后鼓勵學生針對某一篇課文繪制思維導圖,以此促進學生對作業(yè)本應用的積極性。
例如,教師在講解語文作業(yè)本中的第六題“根據課文內容,把刺猬偷棗的過程補充完整,填寫在下面方框里”時,就可以將學生進行分組,然后分析文章。首先,讓每個小組選出組長,組長負責對組內成員進行分工,比如誰對文章進行劃分,誰記錄小組成員討論的結果等。此時,教師要將課堂的主動權放置在小組長身上,小組長負責組織和分配任務。然后,小組長組織本組成員進行討論交流,確定研究方向,讓學生想想“刺猬偷棗”的過程是怎樣的,并對此進行深入的分析與研究。之后,便可以根據確定的研究方向繪制思維導圖,教師可以評選出繪制思維導圖最快、思路最清晰的一組為優(yōu)勝,得到相應的獎勵。這樣的教學方式既讓學生更好地對課文進行了梳理,同時還活躍了學生的閱讀思維,為提高閱讀能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3.課后使用—鞏固提升
課后作業(yè)本的使用包括兩部分:課堂反饋練習和拓展推廣。一方面,作業(yè)本使學生得到及時、適當?shù)挠柧?,達到“就地達標”的目的,既鞏固了所學知識,又使學生獲得了提高。另一方面,作業(yè)本使教師獲得直接的反饋信息,為今后的教學提供改進的思路。
例如,在指導寫作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不同的特點,將一些問題分為不同層次。教師根據不同學生的學習水平安排相應的問題作為課后的實踐鞏固,這就遵循了因材施教的原則。同時,教師要認真批改作業(yè),針對學生反映出的問題,及時加以指導和解決。
總而言之,在新《課標》的指導下,把語文作業(yè)本作為載體,采用靈活的教育方法,努力使學生真正成為教育的主體,幫助學生學好語文學科。
參考文獻:
[1] 俞奇娜《試論提高語文〈作業(yè)本〉中“小練筆”質效策略》,《新西部(理論版)》2016年第8期。
[2] 于立新《農村小學語文作業(yè)本功能初探》,《內蒙古教育》2014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