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喜灝
【摘要】數學是小學階段最為重要的學科之一,其中蘊含了對生活、數量、空間的論證和思考.數學教學活動離不開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只有引導學生參與到學習實踐當中,才能夠幫助學生深入理解知識,強化學生的學習效果,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發(fā)揮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動性.本文將針對培養(yǎng)學生動手實踐能力的重要性進行分析,目的是研究農村小學數學中有效引領學生動手實踐能力的策略.
【關鍵詞】農村小學;數學教學;動手實踐能力
在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引領下,小學數學教學工作更加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動手實踐能力,進而達到有效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目的.動手實踐能力作為學生必須具備的重要能力,是素質教育與核心素養(yǎng)下對小學數學教學的要求.尤其是對農村地區(qū)的學生來說,他們相比城區(qū)的學生少了一份嬌氣,與大自然接觸得較多,動手實踐能力相對較強.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工作當中充分挖掘農村地區(qū)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利用農村學生這種獨特的優(yōu)勢來幫助他們理解知識、消化知識、加深知識記憶和能力轉化,已經成為當前農村小學數學教學工作當中需要教師密切關注的重點課題.本文從多年的農村小學教學實踐出發(fā),針對農村小學數學課堂中如何有效提高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的策略進行詳細分析.
一、培養(yǎng)學生動手實踐能力的重要性
數學教學需要學生在實踐當中更加深入地理解知識.小學數學知識具有很強的邏輯性,學生的智力與邏輯思維能力正處在發(fā)育成長階段,很多知識需要動手實踐才能夠完全理解其真正含義.[1]在小學數學教學工作當中引導學生動手實踐,符合了學生的客觀成長與發(fā)展規(guī)律,學生相比枯燥、刻板的數學知識,更加喜歡生動形象的教學內容.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動手、動腦,可以讓學生在操作實踐的過程中,有所付出、有所收獲,轉變傳統(tǒng)知識教學的枯燥乏味,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學習欲望,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使枯燥的數學知識變得更加自然、輕松、活潑.
二、農村小學數學中有效引領學生動手實踐的策略
(一)科學利用自制學具,激發(fā)學生動手實踐積極性
小學數學教學當中避免不了使用學具,利用學具可以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幫助學生深入了解數學知識,強化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動手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師在日常生活當中對學生耳濡目染.教師在開展日常數學教學的過程中充分發(fā)揮自制教具的作用,科學合理地調動學生動手實踐的積極性.[2]農村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利用身邊的資源自制教具,并且將自制教具融入課堂教學當中.例如,在學習“表內乘法”時,由于學生第一次接觸“乘法”,所以很難理解乘法知識的內涵.那么,教師則可以引導學生在課堂教學開展之前準備一定數量的“玉米?!?在上課時,為了讓學生深入地了解“乘法”的意義,教師可以通過舉例的形式,針對“3×3”“3×7”的表內乘法口訣,引導學生“擺一擺”,以每3個玉米粒為一組,擺出3組,再擺出7組,讓學生數一數“3個玉米粒為一組,擺出3組的玉米粒的總數”和“3個玉米粒為一組,擺出7組的玉米粒的總數”分別是多少,通過這樣的展示讓學生了解乘法的真正內涵.[3]通過自制道具的形式,可以讓學生在動手、動腦的過程中,產生學習數學知識的積極性,也可以讓抽象、枯燥的知識變得鮮活生動.
(二)利用生活實踐教學,強化學生動手實踐效率
數學來源于生活并服務于生活,數學教學的最終目的是服務生活.小學數學教學的目的,不僅僅是讓學生掌握數學理論知識,更要引導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基礎上,通過運用數學知識來解決生活當中常見的問題.[4]生活中處處都存在數學知識的影子,在開展數學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日常生活實際,將數學實踐教學的內容與學生的實際生活進行緊密結合,讓學生在生活當中體會數學知識的價值,并在生活中重新認識數學知識的重要性.例如,在學習“圓的面積”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展以“測量操場面積”為主題的實踐活動,真正讓學生到操場上測一測、量一量、算一算、議一議,在活動中感知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的關系,讓學生在實際操作和測量的過程中,深化知識并增強自身動手實踐能力.
(三)利用小組合作學習,引導學生在動手實踐中思考
一個成功的小學數學課堂,并不是教師在課堂上夸夸其談,而是需要教師充分發(fā)揮出主導作用,引導學生在課堂當中發(fā)揮主體地位,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積極地在小學數學教學工作當中為學生提供動手實踐機會,讓學生在小組合作的過程中思考,在思考探究交流中深入理解知識、加深對知識的掌握,將抽象的數學知識客觀、真實地展現在學生的面前,進而轉化為學生的實踐能力.例如,在學習“混合運算”時,為了讓學生了解“一個算式中帶小括號,不管小括號里是哪種運算,都要先算小括號”這一定理,教師便可以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演一演“烤面包”的場景,“面包店需要烤90個面包,已經烤了36個,每次可以烤9個面包,剩下的面包需要烤幾次?”并且引導學生將整個題目通過“整式”的形式進行表達.學生可以清晰地列出(90-36)÷9這一計算公式,讓學生深刻地理解較為粗淺的計算規(guī)律的深刻含義,讓學生在表演的基礎上,動手、動腦進行思考.
三、結束語
總而言之,培養(yǎng)學生動手實踐能力的意義重大.只有在日常教學當中潛移默化地將動手實踐能力培養(yǎng)融入教學過程中才能夠使學生在動手、動腦中深入理解知識,真正實現素質教育要求,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在實際教學工作中,教師應該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科學利用自制學具,激發(fā)學生動手實踐的積極性,高效地開展生活化教學實踐,真正強化學生動手實踐能力,升華數學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張濤.小學數學教學中創(chuàng)設有效問題情境的策略分析[J].赤子(上中旬),2017(4):290.
[2]邊瑛.小學數學教學中“有效引導”教學策略的應用分析[J].考試周刊,2017(44):112.
[3]丁波.探索小學數學教學中引領學生有效動手實踐策略[J].好家長,2017(42):92.
[4]高雅.農村小學數學課堂“動手操作”存在的問題與解決策略[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8(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