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列夫·托爾斯泰曾經(jīng)說過,知識,只有當它靠積極的思維得來,而不是憑記憶得來的時候,才是真正的知識。英語學習也理應如此。然而,在傳統(tǒng)的英語教學中,教師長期充當著“演講者”的角色,忽視了學習的主體——學生,嚴重扼殺了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學生的英語學習只在英語課堂上,而且在課堂上只是被動地擔任“聽眾”,師生互動少,課堂氣氛沉悶。因此,在英語學習上如何采用多元的方式學習英語,如何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就成為能否提高教學質量和學生學習效果的關鍵所在。
【關鍵詞】引導;復述;鼓勵
【作者簡介】陳查麗,上海市月浦實驗學校。
目前的英語基礎教育偏向于機械式教育,在平時的學習中學生需要做很多的習題,而且每一課都有大量的生詞,要會讀、會默,理解語法,掌握詞組。而進度上,一個禮拜要學一課。這導致學生學習的任務量非常大,他們常常難以承受,只能學到一知半解。
一、在英語課堂上調動學生思維積極性的可行性措施——復述
我們總是在責怪學生的知識學得不夠牢固——前學后忘,殊不知我們在教授知識的時候往往浮于知識最淺顯的一面,這樣的教學當然不扎實!我對教學經(jīng)過一番探索之后明確了一點,只有學生親身經(jīng)歷過、親自做過的事情才能令他們印象最深刻。因此,只要有時間、有機會,我就努力將理論知識和實際操作聯(lián)系起來,并在他們親自動手制作之后,能有一小段時間給他們來“show”一下他們的成果,這樣學生的學習熱情就會更加高漲,平時使用英語的習慣也會逐漸培養(yǎng)起來。
提高英語教學效率必須做到講在應講時、練在當練處。復述課文可以幫助教師了解哪些知識學生已經(jīng)掌握,哪些學生不太理解,再根據(jù)實際情況,教師適時點撥,析疑解難,從而使課堂效果大大地提高。
復述的方式也有多種:
1.圖片法。利用多媒體這一現(xiàn)代化教學設備將表意豐富的圖片展現(xiàn)給學生,幫助學生復述課文,使其對課文建立清晰、直觀的印象,有助于學生在復述時更好地組織語言,條理清晰地表達自己對文章的理解,這種方法在圖片豐富的牛津教材中好用又實用。
2.表演法。對于故事性的文章,角色扮演活動不僅能滿足學生“好表現(xiàn)”的欲望,還能創(chuàng)造較為輕松的學習氛圍,在一定程度上能消除學生的緊張情緒,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好英語的信心。
3.聽錄音復述。對于一些故事性較強的課文,可以通過放錄音讓學生聽一句復述一句,聽一段復述一段,最后聽每段中的重點詞組進行課文復述,這樣既訓練聽力又培養(yǎng)復述能力,一舉兩得。
二、在英語課后延續(xù)學生英語學習積極性的可行性措施——布置口語作業(yè)
網(wǎng)絡正在改變和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尤其對于十幾歲的青少年來說,他們接受新鮮事物的能力強、速度快,我們老師要想方設法去跟上他們的步伐,將網(wǎng)絡上的流行用語和英語結合起來,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們都在竊竊私語:哇!原來使用英語還能這么酷!老師真是太厲害啦!這樣,學生從心底里佩服老師,老師以后引導教學就更有號召力了。這種教學引導方式就暫且稱它為“與時俱進”的引導方式。
對于我來說,一般選擇的主題都是學生喜聞樂見的主題,比如:
1.考試復習階段一些勵志系列:你的時間花在哪里、當我開始愛自己等四個系列。
2.趣味性配音:煩人的橙子系列,瘋狂動物城。
3.節(jié)日系列:母親節(jié),圣誕暖心。
4.歌曲:小幸運,童話,演員,You are my sunshine。
5.最多的還是與書本主題配套的內容。書本介紹Beijing,Tokyo,Bangkok時,我們便說說Shanghai;書本出現(xiàn)DragonBoatFestival,我們便說說myfavouritefestival,書本談到健康問題,我們聊聊goodwaystokeephealthy,applehealth系列;書本涉及uniform時,我們便畫一畫聊一聊你心目中的uniform,可以天馬行空,自由發(fā)揮。
在課堂上,老師、學生都可以發(fā)言氣氛很融洽,有些學生沒了束縛,表現(xiàn)出從未散發(fā)出來的氣質,英語學習的勁頭也更足了。
今天我表述的內容,主要是針對聽說讀寫中的“說”這一部分,談談自己的想法與做法,多元也不能說很多元,只有兩元。作為教師,深感自己也要不斷學習,轉變教學觀念。在我們以后的課堂中,可能還會去邀請有一技之長的家長來共同參與課堂或組織教學。“腦洞大開”在我們的教學中絕對是一個褒義詞,我也期待這樣多元的教學方式的探索和運用。
總之,讓學生們愛上英語學習,讓他們大聲開口說吧!
參考文獻:
[1]王春霞.采用“多元方式”提升初中英語教學的有效性[J].中學課程資源,2015(10):29-30.
[2]周志峰.英語教學中學生多元學習方式的構建策略淺析[J].中學英語園地(教學指導),2012(23):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