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澤清
【摘要】農村小學語文教師要引導學生誦讀經典古詩文,開闊學生的視野、拓展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等,從而達到提高農村小學生人文素養(yǎng)和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目的。
【關鍵詞】巧誦;經典古詩文;農村小學生;人文素養(yǎng)
古詩文是中華民族文化歷史上璀璨的明珠,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瑰寶,它以精練的語言、深刻的內涵、豐富的感情成為傳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學好古詩文不僅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拓展學生的思維,而且可以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但是,古詩文教學在農村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一直是一個“矛盾體”:一方面,由于古詩文的年代久遠而且體裁特別,小學生學習理解有難度;另一方面,古詩文語言凝練,內容含蓄深邃,增加了小學生的學習難度。因此,從2019年5月開始,我校教師自籌經費成立“巧誦經典古詩文,促進鄉(xiāng)土校園文化與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整合的策略研究”課題小組,主要研究通過巧誦經典古詩文提高農村小學生人文素養(yǎng)和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策略。
一、巧用插圖,誦讀古詩文,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小學生還處于形象思維階段,抽象思維能力不強,因此在古詩文教學過程中要注重教學形象性,讓學生樂于、易于接受,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達到提高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目的。
例如,杜甫膾炙人口的七言絕句《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全詩雖然對仗工整,通俗易懂,但是對于處于形象思維階段的小學低年級學生還是有一點理解難度。因此,教師在教學時,要巧妙地借助課本上的插圖畫面:翠綠色的新柳呈現出生氣勃勃的景象,兩只俏麗可愛、色彩鮮艷的小黃鸝鳥站在柳枝上唱著悅耳、動聽的歌……讓學生通過插圖產生聯想,引發(fā)學生的誦讀興趣和學習興趣,從而潛移默化地提高學生的人文修養(yǎng)和語文素養(yǎng)。
二、巧析題目,抓住詩歌的線索,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
古詩詞的一大特點就是語言凝練、含蓄、深邃。詩歌中的每一個字、每一個詞、每一個句子都蘊含著豐富的意思,簡短而不失深刻。教師要引導學生認真揣摩詩歌中每一個字、詞、句的含義,體會作者所描繪的意境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培養(yǎng)學生對古詩詞的鑒賞能力和理解能力。古詩詞的題目通常隱含詩歌的很多關鍵信息,比如時間、人物、地點、事件、起因以及作者的心境和描述對象等等。因此,教師在引導學生展開誦讀時,要對詩歌題目進行深入解析,牢牢抓住詩歌的線索,提高學生對古詩文的理解能力。
例如,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痹姼璧念}目就隱含了這首詩的很多信息:從“送”字可以看出這是一首送別詩,表達的是依依惜別的思想感情;“黃鶴樓”點明了作詩的地點;寫詩的對象是“孟浩然”;寫詩的背景是孟浩然從湖北到廣陵,李白在黃鶴樓給他送行……這樣,通過引導學生從題目切入,使學生很容易把握這首詩的寫作特點,也讓學生更容易理解詩歌所表達的朋友之間依依惜別的思想感情。所以,抓住詩歌的題目,就可以牢牢抓住詩歌的線索,就能使學生從整體上感受詩歌的思想內涵,理解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情感,提高學生對古詩文的理解能力。
三、巧用情感,誦讀古詩文,提高學生的感悟能力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薄皶x百遍,其義自見。”這是對詩詞誦讀重要性的最直觀詮釋。教師要充分利用誦讀引導機會,在發(fā)動學生展開多種形式誦讀訓練的同時,巧妙運用詩歌情感,讓學生在誦讀過程中形成深刻學習體驗,從而達到提高學生感悟力的目的。
例如,李清照的《夏日絕句》:“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這首詩寫出了作者女中豪杰的雄心壯志。教師在引導學生展開誦讀時,首先可以為學生設計背景音樂,巧妙地引導學生感悟詩歌的情懷。然后再對絕句劃分節(jié)奏,標注重音,讓學生嘗試誦讀展示,體會作者豐富的思想內涵。最后教師引導鑒賞:“這首詩借古諷今,抒發(fā)了悲憤的情懷。你能夠從哪些地方看出來呢?”學生展開討論,并查閱教輔材料,逐漸找到鑒賞角度。有學生很快就找到了:“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這里借項羽不肯見江東父老,表達了保家衛(wèi)國的決心和意志?!苯處熐擅钸\用詩歌情感引導學生展開誦讀,成功調動學生學習思維,提高了學生對詩歌的感悟力。
四、巧品意境,感知古詩文意象美,拓寬學生視野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指出:“語文課程還應通過優(yōu)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進學生和諧發(fā)展,使他們提高思想道德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盵1]古詩文是濃縮的歌、凝練的畫,它是借助意象含蓄、委婉地表達作者情感態(tài)度的一門藝術。劉勰在《文心雕龍·知音》中說過:“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fā),觀文者披文以入情?!盵2]此處的“文”可理解為古詩文的意象。所謂意象,就是滲透了作者主觀情感的客觀外物。比如,古代文人常常用“菊花”代表不慕榮利、堅貞不屈;用“柳樹”表示依依惜別、挽留行人;用“月亮”代表懷鄉(xiāng)思親、游子羈旅;用“草”代表生生不息、生命旺盛……因此,教師在古詩文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理解詩歌的意象。抓住了古詩文的意象,就不僅抓住了作者思想感情的聚焦點,而且可以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拓寬學生的視野。
例如,于謙的七言絕句《石灰吟》:“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痹姼杞柚耸业撵褵^程,表現了作者不怕千難萬險,勇于自我犧牲,以保持清白、忠誠品格的難能可貴精神?!笆摇本褪沁@首詩的意象,表達了作者不畏艱險、不怕犧牲、清白做人的志向。
又如,王冕的七言絕句《墨梅》:“我家洗硯池頭樹,朵朵花開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薄澳贰本褪沁@首詩的意象,贊美了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給人間留下清香的美德,用墨梅比喻作者自己,表達作者對人生的態(tài)度,以及不向世俗獻媚的高尚情操。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抓住詩歌借物喻人的特點,深入作者的內心世界,解讀詩歌的意象,觸摸詩歌的張力,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拓寬學生的視野。
五、巧抓“詩眼”,感知古詩文的內涵,提升學生語言表達能力
“文有文眼,詩有詩眼?!薄霸娧邸笔枪旁娢目傤I全詩、濃縮感情、開闊詩意、提升形象、表現力最強的關鍵詞。抓住了詩歌的“詩眼”就可以理清詩歌的寫作脈絡,就可能抓住全詩的靈魂。因此,教師在進行古詩文誦讀教學時,要引導學生找出隱藏在詩句中的“詩眼”,引導學生深入賞析、理解古詩文的語言,從而讓學生感知古詩文的內涵,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例如,白居易的《憶江南》:“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這首詞雖然只有寥寥五句,卻將江南的春天景色概述其中。教師在進行這首古詩文誦讀教學時,可以為學生一一列出“詩眼”(如表1)。
又如,袁枚的五言絕句《所見》:“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边@首詩通過對牧童的動作神態(tài)變化的描寫,表現了牧童天真活潑、悠然自得的可愛模樣。教師在進行這首古詩文誦讀教學時,也可以為學生一一列出“詩眼”(如表2)。
經典古詩文蘊含著豐富的美學價值和文學價值,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教師在引導學生展開古詩文誦讀時,要運用多種方式、多種教學手段,讓學生感受經典古詩文的情感美、意境美、意象美、語言美,讓學生對經典古詩文有更深、更廣、更立體、更全面的領悟,從而讓學生潛移默化地得到古典文學的熏陶,達到提高農村小學生人文素養(yǎng)與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目的。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國學典藏)[M].黃平琳,注.紀昀,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