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鳳
摘 要:學校應發(fā)揮主導作用,引導家庭、社會增強育人責任意識,提高對學生德育及成長的重視度和參與度,形成學校、家庭協(xié)調(diào)一致的育人合力。農(nóng)村家庭教育觀念相對落后,農(nóng)村小學學生家長對教育認識普遍不高,家庭教育相對薄弱。有鑒于此,筆者在家校共育建設工作中,就家校共育的合作機制、家校溝通以及家長培訓等工作策略進行探索,幫助家長更新家庭教育觀念,提升家庭教育水平,形成“三全育人”的德育格局。文章采用的研究方法是分析我校在家校共育方面的優(yōu)勢及存在的問題,根據(jù)課題研究的實際做法,介紹一些提升家庭共育成效的工作策略建議,構建一種家校共生、互助發(fā)展的工作模式。
關鍵詞:農(nóng)村家庭;農(nóng)村小學;家校共育;策略研究
家庭是孩子品德發(fā)展和良好習慣養(yǎng)成的重要學習基地,家長是孩子成長的第一任老師,家長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言行舉止等,會在孩子成長路上形成重要影響。學校作為學生教育的主體,有責任積極爭取家長的配合,整合家庭、學校的教育資源,充分發(fā)揮家庭教育的力量,為家長的成長提供指導,增強教育的綜合能力。
一、家校共育中的優(yōu)勢及存在問題
(一)家校共育中的優(yōu)勢
傳承優(yōu)良家風,有助于提升家庭教育水平,提升家校共育的質素。德賢小學地處古壩地區(qū),多以韓姓為主,是宋代三朝賢相韓琦之后。韓氏后人以《立身正家格言》為修身之本,遵守著“和家族、明人倫、孝父母、愛兄弟、崇學業(yè)、行周恤、扶患難、辨異端”的韓氏家訓,在各行各業(yè)上努力打拼,精耕細作,養(yǎng)成“明德立賢”的家風、人生取向和為人品質。
(二)家校共育中存在的問題
家長的教育觀念相對落后。德賢小學的生源來自古壩、龍灣、新洲三條自然村,以及外來務工子女,韓姓后人只占其中一小部分。農(nóng)村地區(qū)的家長普遍觀念落后,認為教育是學校的事,孩子送到學校,一切教育問題都應該由學校解決。這些相對落后的觀念阻礙了學校和家長之間的合作。
農(nóng)村地區(qū)家長的家庭教育水平普遍不高,家庭教育問題無法突破。缺乏科學理念的指引,家長在遇到孩子教育問題上束手無策,只會用簡單的說教,甚至粗暴方式對待孩子。家庭教育水平問題嚴重制約著家校共育工作的開展。
二、落實家校共育策略,提升教育綜合力
(一)建立長效的機制,推進家校共育工作的進程
1. 推動家長委員會建設,充分發(fā)揮家委的作用
從班級——年級——校級分別選出熱心于學校工作,教育子女方法得當?shù)募议L作為家長委員會成員,組建班級、年級、校級的家委會,形成層級負責制的工作網(wǎng)絡。定期召開座談會,明確家委權利和義務,落實家委參與學校管理工作,倡導家委為學校發(fā)展獻計獻策。同時,帶動家委進行理論研究,促進家庭教育更加科學化。家委不定期向家長推送教育的先進理念,以點帶面,發(fā)揮家委的輻射影響作用,使其在提高自身素質的同時,讓其他家長受益。
2. 完善家訪制度,深入了解學生成長的原生家庭
信息時代的到來改變了傳統(tǒng)的家訪方式,教師更多地運用QQ、微信、電話等方式與家長溝通,這些方式無疑更便捷,更有時效性。然而這些方式無法取代傳統(tǒng)的入戶家訪,特別是針對一些后進生,學生的行為偏差往往源于原生家庭的問題,入戶家訪能更深入了解孩子的原生家庭。為此,制定了起始年級100%家訪,其余年級按實際需要選擇多種方式開展家訪工作的制度,切實了解學生在家里的生活和學習情況以及家長的教育理念及方法,指導家長對學生的教育方法。
3. 組建家長義服務工隊,建立良好的家校平安創(chuàng)建互動機制
成立家長義工服務隊,把服務學生、促進家校合作為立足點,保持與學校長期的聯(lián)系與合作,參與學生上學、放學護路工作,協(xié)助排查學校周邊治安隱患,開展如消防演練、外出研學等活動,為平安健康成長筑起一張保護網(wǎng)。
(二)拓寬家校溝通的渠道,增進家?;ハ嗔私?/p>
建立校級、年級、班級等不同層面有家委微信群,由負責德育的行政、年級組長、班主任擔任群主,傳播正能力,正確引導群內(nèi)的輿論。同時,關注群內(nèi)的動態(tài),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向學校反映,積極協(xié)助學校化解家校矛盾,形成和諧發(fā)展有態(tài)勢。
利用微信、QQ和教育、書信、電話等渠道,向家長發(fā)布通知、公告、公示等信息,匯報近期的教育教學工作和學生的發(fā)展情況等。推送任何信息都應遵循表揚的事情“公開說、大聲說”,批評的事情“私下說、委婉說”的原則,力求做到“一致性”溝通。
舉辦開放日活動,爭取家長的信任和支持。舉辦教學開放日活動,請家長走進課堂,一是了解學校的教育教學觀念,二是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更好地配合學校做好學生的學習指導工作;開展體育節(jié)、科技節(jié)、藝術節(jié)、開筆禮、成長禮、畢業(yè)禮等活動開放日活動,幫助家長認識學生在學校不只是學習知識,同時要接受道德教育、文化熏陶、能力培養(yǎng)等,從而提高家長對學校教育工作的認識。
舉辦親子活動,增進親子感情,提高家長對學校的信任度。開展親子閱讀活動,促進親子關系。學校做好向家長、孩子閱讀書目的推薦,并給予閱讀方法的指導,家長、孩子共讀一本書,通過閱讀交流,閱讀共悟,加強親子之間思想感情的交流,讓家長認識到與孩子一起成長的愉悅。開展“快樂·感恩”節(jié)日活動。利用婦女節(jié)、母親節(jié)、父親節(jié)、兒童節(jié)等節(jié)日,以“快樂·感恩”為主題,設計相關的活動,如“感恩母親 親子茶藝體驗活動”,通過一杯熱茶,一句祝福語,讓家長感受到孩子成長的欣慰,認識到只有參與孩子的成長,才能真正體會到家庭教育的意義。
開展家長支教活動,豐富學校教育資源。邀請家長到校開展德育、安全、藝術、生活技能、傳統(tǒng)文化、地方文化等支教活動,既豐富了教育內(nèi)容,也能增進家長對學校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三)開展系統(tǒng)培訓、交流活動,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建立育賢之家。育賢之家是家長之間、家長與教師之間、家長與學生之間日常討論問題的重要場所。學校根據(jù)家長的意愿,選取服務志愿者到育賢之家值班,接待家長到訪,登記家長到訪情況。同時,登記每位家庭基本情況,一則挖掘家長的教育資源,二則了解家庭教育背景,針對每位家庭教育問題,提供有針對性的幫助措施。
舉行育賢研討會。定期舉行圍繞學校與家庭教育孩子問題的研討會。讓家長知道、了解學校教育教學狀況,關注教育教學問題,進而為促進自身孩子成長而積極配合學校教育,履行應有的家庭教育義務。
開展立賢自學活動。學校不定期通過“和教育”、微信公眾號推送育兒信息、優(yōu)秀的書籍、文獻等學習資料給家長,家長自行學習領會后在微信交流心得體會,提升家庭教育理論水平。
成立啟賢講師團。組織有能力的教師、家長成立家庭教育講師團,定期培訓講師,提高講座活動的質量。
建設啟賢校本課程。針對學校家長的情況,科學、系統(tǒng)地分年段編寫校本教材,培訓后及時收集家長的反饋意見,總結提升課程內(nèi)容,不斷完善校本教材。力求通過校本課程的建設,提升家庭教育水平。
開展啟賢培訓活動。圍繞兒童生長發(fā)育的知識教育、家庭教育常識、家庭教育理論素養(yǎng)等教育內(nèi)容,通過專題講座、座談會議、經(jīng)驗交流會、教育沙龍等形式,幫助家長從理論上認識到原有觀念錯在何處,正確的觀念是什么,促進家長教育觀念的轉變,提高家庭教育的認識。
三、結語
家校共育是助力孩子的健康成長的重要途徑,家校共育有效整合家庭、學校的教育教學資源,是孩子陽光健康、幸福成長的有力保障。開展家校共育有效策略研究有利于促進家校合作,提高家校共育的成效,從而促進辦學水平的提升。在家校共育建設工作中,以不斷完善家校合作機制保障家校共育工作的順利開展;以暢通無阻的家校溝通渠道,提升家校之間的信任度和支持度;以系統(tǒng)科學的培訓活動,提升家校共育的成效。學校將家校共育工作納入學校整體規(guī)劃,提高家庭教育和學校辦學水平,促進家校共育建設工作的發(fā)展,為學生的健康快樂成長搭橋鋪路。
參考文獻
[1]羅雪梅.家校共育:助推兒童成長的機制建設[J].華夏教師,2017(18).
[2]王紅順.家校共育新策略[J].中國教師報,2019(10).
[3]劉小嬌,劉勇軍.家校合作 共育成長——農(nóng)村小學優(yōu)化家校合作方式的策略研究[J].遼寧教育,2019(10).
[4]李艷.微信互動平臺下的小學家校共育策略[J].中國校外教育,2019(06).
[5]李娜.拓寬渠道 助力成長——淺談“互聯(lián)網(wǎng)+”背景下的家校共育[J].甘肅教育,2019(11).
[6]陳佳林.影響城郊小學家校共育的主要因素及應對策略[J].教育科學論壇,2017(08).
(廣東省廣州市番禺區(qū)沙灣鎮(zhèn)德賢小學,廣州5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