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練文
【摘要】復述課文是一項融理解、記憶、歸納、表達能力于一體的綜合技能。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正確理解課標要求、領會教材編者意圖,采取多樣方法,才能保證學生有序有重點有智慧地復述,從而提高表達能力。
【關鍵詞】復述;要求;教材;故事
復述課文就是用自己的語言和課文中的關鍵詞句,把課文內(nèi)容有條理地講述出來,是引導學生攝入言語經(jīng)驗,并將之實踐轉(zhuǎn)化為更強表達能力的有效途徑,也是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顯性體現(xiàn)。
筆者在平時的聽課中發(fā)現(xiàn),教師對復述課文學習活動的處理較為隨意,表現(xiàn)為:一是目標不清,僅作為檢測學生是否理解課文內(nèi)容的一個途徑,沒有作為一項能力目標來訓練;二是指導不到位,學生依靠強記來完成復述課文的任務;三是不重視,認為復述課文不是考試內(nèi)容,就蜻蜓點水,走過場,有的老師干脆當作家庭作業(yè)來布置,沒有發(fā)揮復述課文應有的作用。學生的復述能力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教師采用有效的訓練策略。
一、立足課標,落實語言文字運用
課標中對于“復述”有明確的要求?!奥牴适?,看音像作品,能復述大意和自己感興趣的情節(jié),能夠完整地講述小故事,能簡要地講述自己感興趣的見聞?!笔恰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對第一學段的要求。低年級的課文大都是淺顯易懂的小故事,對故事性強的作品,課標注重復述的完整性,就是要求學生復述時能把握基本的情節(jié),復述出故事的大意。如一年級下冊《小猴子下山》,學生復述時能說出小猴子下山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就可以了。
課標在第二學段“閱讀教學”中提出:“能復述敘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動的形象和優(yōu)美的語言,關心作品中人物的命運和喜怒哀樂,與他人交流自己的閱讀感受。”此學段復述重點關注“敘事性作品”,側(cè)重對課文主要內(nèi)容、人物的形象、個性品質(zhì)等的理解感悟。很明顯,復述要求比第一學段更高了,語言要求更加豐滿,更具感染力一些。
課標在第三學段“閱讀教學”中提出:“閱讀敘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簡單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場景、人物、細節(jié),說出自己的喜愛、憎惡、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焙苊黠@,這是在第二學段的基礎上提出了更加詳細的要求。在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場景、人物細節(jié)時,鼓勵學生表達“獨我”的感受。此時教學中,在學生把握了課文主要情節(jié)的基礎上,適當補白,展開合理想象,進行創(chuàng)造性復述,挖掘?qū)W生的創(chuàng)造性潛能,也可以采取代換角色、變換情節(jié)順序等方式,達到描述“生動具體”的效果。
二、立足教材,領會編者意圖
統(tǒng)編版教材十分重視對學生的學法引領,體現(xiàn)了以學為中心的指導思想,我們可以充分依賴并參照教材的安排,合理設計學習活動。
整個小學階段共安排了38次與復述有關的學習任務。一年級下冊《小猴子下山》是教材中第一次提出有關復述課文的學習任務,教材提示:結(jié)合插圖說說小猴子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課文呈現(xiàn)了四幅“情境圖”??梢娋幷叩囊鈭D在于利用教材的資源——“情境圖”這一“腳手架”實現(xiàn)簡單復述。
二年級上冊《小蝌蚪找媽媽》則提出難度稍大一點兒的要求:把五幅情景圖打亂,讓學生重新排序后,再復述故事。就是對一年級初步學習的復述方法的鞏固和銜接,而到了三年級則要求自己畫圖輔助復述。如三年級上冊《在牛肚子里旅行》課后就提出這樣的練習題:畫出它(紅頭)在牛肚子里旅行的線路,再把這個故事講給別人聽。很顯然,編者的用意是使學生熟悉掌握畫圖使情節(jié)可視化的復述方法。類似這樣的復述方法滲透,教材里還有很多,比如通過《小馬過河》學習按事情發(fā)展的順序進行復述,通過《蜘蛛開店》學習復述反復構(gòu)段形式的故事,通過《小毛蟲》學習怎樣復述線性的遞進式(有變化)發(fā)展的故事,通過《羿射九日》則學習繪制“起因,經(jīng)過和結(jié)果”的情節(jié)表格來輔助復述等。
進入第三學段后,教材則直接提出復述要求,這就要求學生根據(jù)復述的內(nèi)容有選擇地運用以前所學過的復述方法完成復述任務。在第二三學段,除了復述方法的鞏固練習之外,復述的難度,形式也都在變化與提升,如《帶刺的朋友》、《琥珀》等課文則提出“用自己的話說一說”的要求,就是要求學生對原文語言,進行創(chuàng)造性運用。這樣編寫,意在促學生內(nèi)化課文語言,培植學生的想象力。因此我們使用教材時,必須十分重視它的前后關聯(lián),從系統(tǒng)論的角度去發(fā)現(xiàn)它內(nèi)在的認知邏輯特征,并給學生以系統(tǒng)的引領。
三、立足課堂,把好“三關”
在具體的課堂實踐中,我們到底教什么?這一次要教到何種程度?學生如何講,講得怎樣?這些都是我們要思考的。為此,在教學中要把握好教與學的關系,努力把好“三關”,讓學生“有序地說”“有重點地說”“有創(chuàng)意地說”,讓復述能力成為學生“帶得走”的能力。
首先要把好理解關,讓學生有序的說。眾所周知,利用“腳手架”能幫助學生按順序復述,但無論是采用網(wǎng)狀、線狀、表格式,還是“起因、經(jīng)過、結(jié)果”三段式“腳手架”輔助復述,都得先熟悉復述的內(nèi)容。所以,復述課文時應先引導學生潛心會文,加深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才有利于學生制定復述的提綱,提高復述的條理性。如教學二年級上冊《曹沖稱象》,我先是了解學生的認知起點,讓學生初讀課文后分別找出官員和曹沖稱象的辦法。了解學生對課文的熟悉程度之后,讓學生通過充分的讀書,再圈出第四自然段中出現(xiàn)的動詞。在學生深刻理解了曹沖稱象辦法的妙處之后,緊接著出示短語:趕象上船/把大象趕上岸,往船上裝石頭/在船舷上作記號/稱石頭的重量,讓學生通過排序來整體把握曹沖稱象的過程。這樣既使學生加深了課文的理解,又幫助學生梳理出了復述的提綱,降低了學生復述“精彩情節(jié)”的難度,可謂一舉兩得。
其次,把好實踐關,讓學生有重點地說。無論是“講述”“詳細復述”, 還是在“精彩描述”都落實的“述”的實踐活動上,只有讓學生在復述中學習復述,才真正提升學生語言表達能力。
復述不等于背誦,哪些要重點講,哪些可以不講,學生需要反復練習才能形成技能。因此,要重視引導學生養(yǎng)成先想后練,邊練邊完善的習慣。比如三年級下冊《慢性子裁縫和急性子顧客》是一篇學習詳細復述的課文,故事夸張、有趣。在理清故事順序后,我重點引導學生讀好“第一天”的對話,注意讀出對話的節(jié)奏,語速,可以加上神態(tài)和動作,為后面的復述做好鋪墊。通過多次朗讀,促進了課文語言的內(nèi)化,在此基礎上再引導學生自主搭建復述支架:我們學過哪些好的復述方法?然后四個人小組合作,用自己喜歡的“腳手架”梳理復述綱要。學生邊寫邊思考怎樣復述這個故事,并在小組內(nèi)練習復述,不斷完善自己“腳手架”,最后學生利用個性化的“腳手架”,在全班分享、展示。學生復述時既不遺漏重大的情節(jié),還能突出故事的有趣之處。
第三是要把好教材的留白關,讓學生有創(chuàng)意地說。文學作品通常會有許多的留白,在教學時可充分利用這些留白引導學生發(fā)揮想象來點微創(chuàng)。如五年級上冊《牛郎織女》一課中牛郎常常把看見的、聽見的事告訴老牛的情節(jié)、七仙女商議下凡的情節(jié)寫得比較簡略。在復述課文時,我利用這些留白,引導學生發(fā)揮想象把這些情節(jié)說具體。又如四年級下冊《寶葫蘆的秘密》一課,每個“寶葫蘆”的故事作者都只用一句話概述。復述時,我讓學生發(fā)揮想象根據(jù)已有內(nèi)容創(chuàng)編故事,學生興趣盎然。
總而言之,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只有正確理解課標要求、領會教材編者意圖,采取多樣方法,才能保證學生有序有重點有智慧地復述,從而提高表達能力。
參考文獻:
[1]魯林紅.講故事,要學會前后聯(lián)系[J].小學語文教師,2019(5).
[2]李霞.文體意識關照下的小學“故事語文”教學實踐探究[J].小學語文教師,2019(5).
[3]何捷.復述在統(tǒng)編教材中的教學定位與進階[J].小學語文教學,20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