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群峰
[摘要]質疑意識是思維的動力,是創(chuàng)新的搖籃。培養(yǎng)學生的質疑意識,讓學生敢問、善問、樂問,有助于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發(fā)展,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能夠使語文課堂呈現(xiàn)出別樣的精彩。
[關鍵詞]問題情境;敢問;善問;樂問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9068(2020)07-0056-02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質疑意識是思維的動力,是創(chuàng)新的搖籃。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質疑意識,讓學生主動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思考問題,把問題作為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切人點、催化劑和興奮劑,就能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學生在課堂中就會敢于提問,善于提問,樂于提問,這將有助于他們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
一、敢問,課堂教學的起點
如何讓學生敢于提問呢?關鍵在于給學生營造一個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建立一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幫助學生消除膽怯的心理障礙,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教師要尊重和關心每一個學生,對每個學生的點滴進步加以肯定和鼓勵,對每個學生的個性表示寬容,對每個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行為給予支持,設身處地的為學生著想,使學生做到不唯師、不唯書。在這樣寬松、自由的學習氛圍中,學生的問題意識便會孕育而生,學生才敢于質疑,勇于爭論,善于思辨。
學習《跨越百年的美麗》一文,有學生問:“一個人的美麗怎么能夠跨越百年呢?”這是一個很有探究價值的問題。于是,我就這個問題進行了追問:“從這句話中還能發(fā)現(xiàn)什么問題?”這時,一個女生怯怯地說:“這美麗應該不是單純指居里夫人的容顏,還指別的方面的美麗吧。”又一個聲音迫不及待地響起:“那這美麗表現(xiàn)在哪些方面呢?”我讓學生帶著這兩個問題自讀課文,小組合作探究,然后匯報學習所得。小組討論后,有的學生說:“我覺得居里夫人的美麗表現(xiàn)在她端莊優(yōu)雅的形象上?!庇械恼f:“居里夫人的美麗表現(xiàn)在她的堅定、剛毅、頑強,有遠大的追求上?!边€有的說:“居里夫人的美麗在她提煉的放射性元素鐳那略帶淡藍色的熒光上。”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爭先恐后地發(fā)表自己的見解:“不,我覺得更美的是居里夫人為了提煉鐳不畏艱辛,對科研的執(zhí)著追求和不懈努力的精神,是那種敢于為科學獻身的精神?!薄拔矣X得居里夫人最美的還是她那種淡泊名利的人生態(tài)度?!薄皻q月像風霜,再美的人都經不住歲月的流逝,再美的容顏都會褪色,這跨越百年的美麗應該是居里夫人的科學精神!”“這美麗怎么是百年呢?她應該是永垂不朽!”教師抓住富有探究價值的問題,引領學生解讀“美麗”的真正內涵,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探究問題的樂趣,課文的重點、難點不攻自破,課堂氣氛活躍,教學事半功倍。
二、善問,課堂教學的關鍵
如何讓學生在課堂上善于提問呢?在語文教學中,學生的質疑大多涉及的是詞句的理解和具體知識,比較零散,很難構成探究性學習的主要內容。因此,在平時的學習中,教師要教給學生尋找問題的方法,從課題到課文,有意識地在課文重點、難點及關鍵處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對不明白、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多問幾個為什么。學生再把各自提出的問題擺出來,相互比較,篩選出什么問題探究價值更大,更有意義。經過多次訓練、梳理、比較,學生就能慢慢領悟到質疑的方法,逐步學會提出問題了。
學習《賣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在研讀文本,感悟明理這一環(huán)節(jié),細讀文本之后,我讓學生質疑:“你最想知道什么?提出問題,然后大家一起來梳理、篩選、評價,選擇最有價值的問題作為探究對象?!睂W生提出的問題有:“為什么課文幾次提到大年夜?”“小女孩明明那么可憐,可為什么說她曾經多么幸福,說她跟著奶奶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呢?”“為什么小女孩一個人在大街上賣火柴?”“既然小女孩凍死了,為什么還兩腮通紅,嘴上帶著微笑?”“小女孩和奶奶飛到沒有寒冷,沒有饑餓,沒有痛苦的地方是什么地方?這句話是什么意思?”··一通過比較篩選,最后,把“小女孩明明那么可憐,可為什么說她曾經多么幸福,說她跟著奶奶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呢”這一問題作為關鍵問題來研究討論。根據(jù)學生的認知水平,我給出了一點提示:這兩個“幸?!庇袃煞N不同的含義,前者是指小女孩渴望的幸福,后者是指她死去后不再經受寒冷、饑餓和痛苦是幸福的。學生分小組合作學習,找出關鍵詞句朗讀、想象、品悟。他們抓住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之后所看到的美麗幻象火爐、烤鵝、圣誕樹、奶奶來探討,發(fā)現(xiàn)現(xiàn)實生活中小女孩太寒冷、饑餓、孤獨、痛苦,所以她內心很渴望得到溫暖、食物、快樂與愛撫。第一個“幸?!弊匀欢?,它只是小女孩內心迫切的渴望引發(fā)而在火光中看到的美麗幻象,那是她一直以來的向往,自然感覺很幸福。而第二個“幸?!眲t是說小女孩悲慘地死去,死了就不再有寒冷、饑餓、痛苦,死了精神和肉體就得到了徹底解脫,由此可見小女孩生不如死的悲慘生活。通過對這個問題的研究、探索,學生不僅感受到了人物的悲慘命運,同時體會到了安徒生高超的寫作技巧,運用強烈對比,虛實結合的方法,學生感受到了那個社會制度的黑暗。可見,善于抓住文本中有價值的問題,是理解課文內容的關鍵所在。
三、樂問,課堂教學的追求
如何讓學生在課堂上樂于提問呢?首先,要讓學生認識到提問的意義是為了學會學習,學會思考。其次,教師留給學生自學思考的時間要充足。再次,教師要借助各種教學資源和生活實際創(chuàng)設有效的問題情境,激活學生的問題意識。最后,教師可采取激勵措施,引入提問競爭機制,使每個學生都能感受到自己的進步,體驗到成功的喜悅。教師還要深入了解學生的認知特點和生活實際,摸清他們的思維脈搏,因勢利導地培養(yǎng)學生樂于提問的習慣。
教學《漁歌子》這首詞,在感悟詞的意境美時,學生提出了一個非常有探究價值的問題:“按常理,天上下著雨,人們都是急匆匆地往家趕,可作者為什么說‘斜風細雨不須歸呢?”仔細一想,這個問題的確讓人有些費解,作者的行為太不合乎常理。于是,我讓學生仔細品讀詩詞,聯(lián)系上下文,自己去探尋問題的答案。這下,教室里熱鬧了,學生“你一言,我一語”地發(fā)表起見解來。有的說:“他肯定是被這里的美景吸引了。你瞧,這里有西塞山、白鷺、桃花、流水,這是多么美的景色呀!面對這么美的景色,還怕這點兒小雨?”有的說:“這漁翁的嘴饞,他想吃那鮮美的鱖魚呢!作者不是說得很明白了嗎?鱖魚肥呀?!边@時,有個學生提出了不同的見解:“作者并不是真的想吃鱖魚,而是享受垂釣的樂趣。我爸爸就喜歡釣魚,節(jié)假日外出釣魚就是一整天,有時候沒有釣到魚,他也很開心,還在乎這點小雨?”“我不贊成,如果作者一心垂釣,就會全神貫注地注視著水面,哪還能看到從西塞山前飛過的白鷺??梢娮髡卟⒉徽娴氖菫榱舜贯??!币粋€學生反駁道。“你讀書真認真,有一雙慧眼,善于發(fā)現(xiàn)問題?!蔽曳Q贊道。釣翁之意不在釣,而在山水之間。作者表面上在垂釣,實際上是追求那種悠閑自在的生活。這一問真是達到了“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奇效,學生不但受到了語言文字的熏陶感染,還提升了文本學習的價值。
學生提出一個問題比教師告訴他們一個真理更有價值。培養(yǎng)學生的提問能力,讓學生敢問、善問、樂問,這是自主學習的最高境界,也是課堂教學的最高追求。
(責編 劉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