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多元
[摘要]在識字教學中合理浸潤漢字文化,能顯著提升識字教學的有效性。字源文化演變、部首文化內(nèi)涵、漢字文化故事是在識字教學過程中關注漢字文化的三種常見方式,通過幫助學生了解漢字的文化性、體會漢字的趣味性、把握漢字的歷史性,以此激發(fā)學生的識字興趣,提高學生的識字效率。
[關鍵詞]漢字;文化;識字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9068(2020)07-0095-02
識字是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重點,識字教學的有效性關系到學生今后閱讀、寫作、表達能力的發(fā)展。要提高識字教學的有效性,教師必須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年齡特征及心理發(fā)展水平,并在識字過程中關照學生的情感體驗。漢字是集表意、表情、象形和審美為一體的文化載體,具備豐厚的歷史文化積淀。脫離表意、表情、象形和審美之“文化四維”,漢字就失去了自身的特色和精華所在,識字也就成了學生的苦差事。依托漢字本身所負載的文化信息,讓學生在識字過程中了解漢字的文化性,體會漢字的趣味性,可以激發(fā)學生的識字興趣,提高學生的識字效率,豐厚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尤其對于一年級的孩子而言,在識字過程中關注漢字文化演變,能化解識字過程的枯燥乏味,讓識字變得有趣親切。
一、觸類旁通,深究字源文化演變
獨體字是漢字的一個基本構成,在漢字構字中占據(jù)重要位置。一年級上學期的識字,主要以認讀獨體字為主。獨體字簡約而不簡單,幾乎每一個獨體字都有自身的文化背景與內(nèi)涵。在教學中,教師宜采取追根溯源這一教學方法,通過獨體字的古今對照,讓學生形象地理解漢字的本原,了解漢字字形的演變,從而加深其理解和記憶。
片斷一:生字“冬”教學
師:誰來說說你怎么記住“冬”?
生:我用加一加的方法記住了冬,撇橫撇捺加兩個點就是冬。
生:我用想象的方法記住了冬,上面像一個人的兩只手,下面像冬天飄下的雪花。
師:我們來看一看“冬”以前的樣子。它的甲骨文是八,就像一段絲或者繩子兩頭都打了結(jié),表示結(jié)束的意思。冬季又是一年四季中最末的一個季節(jié),所以就用這個字來表示。之后人們創(chuàng)造了,中間的是一個太陽,太陽被包圍在繩子當中,表示太陽不太溫暖了,也就是冬天的意思。再后來冬寫成了,里面的太陽不見了,在下面增加了∧(冰)字,表示不見太陽只見冰塊,非常寒冷。因此冬下面的兩點指的是冰。
以上課堂片段中,正是通過展示“冬”的字源演變,使學生了解了“冬”字的來源。同時,也明白了它還有“結(jié)束”、“終結(jié)”之意,那么在以后見到含有冬的合成字時,如終,就能據(jù)“冬”而知“終”意了。
不僅如此,漢字中的一些獨體字還可以作為部首,如人,廠、廣、口、女、門、山、木等。作為部首的含義是由本義演化而來的。學生如果能夠扎實掌握相應獨體字的內(nèi)涵及演變,就會為以后的部首學習打下基礎,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片斷二:部首“皿”的教學
師:皿是一個字,誰來給它組個字?
生:皿,器皿。
師:很好。皿就是器皿的意思,在古時候?qū)iT盛東西的容器就是皿。我們來看一看皿字是怎么演變來的。(出示皿字的演變動畫)
師:皿還可以作部首,叫皿字底,誰來猜猜“皿字底”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我知道,皿既然表示盛東西的容器,那么皿字底也應該是表示容器的意思。
師:你的推理是正確的,真棒!
學生在扎實掌握獨體字后,遇到帶著這個獨體字的會意字或者形聲字時,就能夠根據(jù)獨體字的字源來推測形聲字的含義,讓學生能夠觸類旁通。
二、舉一反三,巧用部首文化內(nèi)涵
漢字中絕大部分都是形聲字,在識字教學中通過認識“形”和“聲”,可以幫助學生掌握漢字構字的規(guī)律,提高識字的效率。形聲字形旁表義、聲旁表音,掌握了這一規(guī)律,學生自主識字的能力就會增加。
片段三:生字“匠”的教學
師:說說你怎么記住這個字?
生:匠字框加一個斤合起來就是匠。
師:匠字框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不知道。
師:匠字框表示一種方形的容器,有匠字框的字大都跟容器有關,匠原來是指斧頭放在盒子里,斤就是木工用的斧子,所以匠本來是指木工?,F(xiàn)在用來指專門從事某種手工藝的人,如皮匠、木匠等,你還有知道哪些匠字框的字呢?
生:匣。
可見,一方面,對于單個漢字而言,明確字義,通過揭示部首的原始意義及文化蘊涵,可以幫助學生掌握相同部首的字義,形成分析字形、推測字義的意識和能力。在學生掌握了部首的含義后,當他們遇到生字,自然可以通過已經(jīng)了解新漢字的部首的意義,來推測該字的可能含義。
另一方面,對成組漢字來說,聯(lián)想、判斷各組漢字的不同意思,通過個體和群體的相互交織,從而實現(xiàn)成批識字,加快識字效率。如認識了“中”,通過加不同的部首就可以認識“種、鐘、仲、忠、腫、盅、沖”,顯著地提高了識字速度。更重要的是,形聲字是漢字構字的主要方法,在漢字中有很多部件相似的字,如部首相同偏旁不同,或偏旁相同部首不同,很多學生在遇到此類字形相似的漢字時,犯錯率往往很高。其實,掌握了部首的基本含義,這類錯誤是可以避免的。如以“青”作為偏旁的字有很多,如“請、情、清、蜻、晴”,很多學生容易搞混用錯,而掌握了部首的含義和區(qū)別,分辨起來就很容易了。也就是說,漢字識字可以通過改變字的呈現(xiàn)方式(單個字呈現(xiàn)還是多個字一起呈現(xiàn)),關注部首文化內(nèi)涵,提高識字效率和準確度。
三、激發(fā)興趣,開掘漢字文化故事
在漢字教學中,如果能開掘漢字本身所具有的知識、趣聞、故事、歷史、文化等,就可以激發(fā)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從而使識字教學變得生動有趣。如一年級識字中,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加一筆變成另外一個字的訓練,學生基本上都能夠運用基本的筆畫變字,并組詞。
片段四:“天心取米”的故事
北方匈奴要進攻中原,遣人先送來一張“戰(zhàn)表”?;噬喜痖_一看,原來是“天心取米”四個大字。滿朝文武大臣,沒有一個解得此謎?;噬蠠o法可想,只得張榜招賢。這時,宮中一個名叫何塘的官說,他有退兵之計,皇上急宣何塘上殿。何塘指著“戰(zhàn)表”上的四個字對皇上說:“天者,吾國也;心者,中原也:米者,圣上也。天心取米,就是要奪我國江山,取君王之位?!被噬霞钡溃骸澳窃趺崔k呢?”何瑭說:“無妨,我自有退兵辦法。”說著,提筆在手,在四個字上各添了一筆,原信退給了來人。匈奴的領兵元帥,以為是中原不敢應戰(zhàn),可是拆開一看,頓時大驚失色,急令退兵。原來,何塘在“天心取米”四個字上各加一筆后,變成了“未必敢來”。
對于一年級的孩子來說,聽故事是他們天生的愛好,在漢字學習過程中,如果能將以上類似的漢字文化故事穿插其中,不僅能提高學生識字的興趣,也能使學生對漢字字形字義變化的可能性充滿想象,從而使得枯燥的漢字識字教學充盈著情趣。
(責編 韋淑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