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琴
【摘要】? “批判性思維決定歷史教學的質量?!比绾卧谌粘=虒W過程中踐行對初中生歷史批判性思維的培養(yǎng),是致力于培養(yǎng)學生歷史批判性思維的教師在執(zhí)教中面臨的一大考驗。筆者最近參與了課題組成員何老師《中美關系啟示錄》一課的研磨,以下從批判性思維培養(yǎng)的視角談談教學內容的整合問題。
【關鍵詞】? 批判性思維 教學內容 整合
【中圖分類號】? G633.51?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992-7711(2020)05-146-02
一、從批判性思維培養(yǎng)的視角進行教學內容整合的必要性
“歷史課程資源是指有利于歷史課程目標實現(xiàn),能夠服務于歷史課程的一切可資利用的物質和非物質資源的總和?!睋Q而言之,課堂上能為教學主題服務的一切資源都可視為課程資源,不應局限于教材本身。2016年部編版教材與2011年人教版教材相比,更注重史料的豐富,并在篇幅上對重點內容進行了分散處理。而“批判性思維在教學關鍵環(huán)節(jié)設計中充當了重要角色,以質疑為起點,摒棄瑣碎的、不重要的歷史知識和歷史意識或觀念,促使歷史教學沿著有效、意義化的方向發(fā)展。” 這就要求授課教師需要從“教學立意”、“課堂容量”、“批判性思維意識的培養(yǎng)”等角度出發(fā),對教學內容進行大膽取舍與整合。
隨著全球化的飛速發(fā)展,和平與發(fā)展成為時代主題,外交成為處理國際關系的最主要渠道。今年恰逢新中國成立70周年,中國作為亞洲大家庭的一員和國際社會負責任大國,新中國的外交政策與外交關系,一直受到國內外各界的關注。
何老師最初設計是將課題定為《中國外交啟示錄》,首先通過四組圖片分別回顧清朝末年、北洋政府與國民政府時期、新中國50年代、新中國70年代和改革開放后等五個時期的外交大事件,然后以中美關系的變化為切入點,細節(jié)探究新中國70年代的外交關系和政策,最后通過對比新舊中國截然不同的國際地位與外交政策,引導學生得出一個有實力的大國、強國應該有怎樣的擔當。何老師這堂課的最初設計,可以說是一堂中規(guī)中矩的復習活動課,教學形式豐富多樣,基礎知識復習到位,但教學立意比較平淡,課堂容量較大,留給學生自主質疑的空間小,批判性思維培養(yǎng)滲透不到位。
二、從批判性思維培養(yǎng)的視角對教學內容進行整合后的效果剖析
首先,舍棄基礎知識的識記,重視批判性思維意識的培養(yǎng)。
教學內容應該服務于教學立意,科學地規(guī)劃教學時間是滲透批判性思維意識培養(yǎng)的有效保障。本課是一堂復習課,學生在上新課時已經對新中國外交的相關基本知識有了一定的了解,如若只是對教材內容的簡單重復,既無法真正激發(fā)學生對當今中國外交情況的興趣,也沒有足夠的時間實現(xiàn)更高思維目標的培養(yǎng)。何老師在二次備課中,大膽舍棄了面面俱到的復習新中國各個時期的外交政策與關系,將課題定為《中美關系啟示錄》,通過對中美關系發(fā)展史的梳理,以不同時期美國《時代》雜志封面為線索,結合建國以來不同時期中美關系的各類史料,和現(xiàn)今世界中美熱點問題,將更多的時間還給學生,鼓勵和引導學生去主動觀察中美關系的不穩(wěn)定性,從而自主得出雙方要從長遠利益出發(fā),堅持合作共贏、互惠互利,加強中美交流與對話,共建平等互惠的雙邊關系。
其次,舍棄教學形式的多樣化,重視對教學內容的深入挖掘。
教學形式應該服務于教學內容。作為一堂復習課,教師應該善于引導學生探究歷史事實表面現(xiàn)象下內隱的信息。何老師在二次備課中舍棄了原來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如“外交活動展廳”“挑戰(zhàn)自我”等,而是將更多的教學時間放在鼓勵學生去主動質疑上。例如,在合作探究“中美關系得以改善的原因”過程中,何老師提供給學生一些教材資源外的補充資料,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探究,這樣的處理雖然課堂氣氛沒有原來的熱烈,但教學重點突出,不僅豐富了學生的歷史視野,培養(yǎng)了學生的學術意識,更讓教師與學生有了更多雙邊活動的時間與空間。
三、從批判性思維培養(yǎng)的視角對教學內容進行整合中存在的問題與建議
首先,探究內容固定,學生主動質疑的能力體現(xiàn)不明顯。
“善教者,必善問”。巧妙地設計問題是鼓勵學生主動質疑的“鑰匙”,是聯(lián)系師生雙邊活動的紐帶,能引導學生由表及里地分析歷史問題,激發(fā)學生探究歷史問題的熱情。何老師在備課時試圖在“合作探究”環(huán)節(jié)時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意識,但在教學設計時考慮到教學時間的限制,何老師給每個小組都分別指派了研究材料和問題,“中美關系得以改善的原因”和“中美關系發(fā)展的主要障礙”等。通過“材料+問題”式的探究活動,學生基本能堅持論從史出,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以體現(xiàn),但遺憾的是,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進而探究問題的能力并沒有得以鍛煉,學生的思維過程被人為限定,導致批判性思維意識的滲透效果并不理想。
“胸中有丘壑,葉納百萬兵”。作為一名致力于培養(yǎng)學生批判性意識的歷史教師,應該大膽放手,重點關注探究活動過程,在學生主動質疑時,及時引導和釋疑。我們可以試著將問題調整為:“你從以上幾則材料獲得了哪些信息?你覺得中美關系得以改善除了材料中的原因還有沒有其他?”這樣的問題設計比較開放,我們只需要為學生提供豐富、多樣的資源,讓學生在自由的質疑環(huán)境中學會思考并作出論斷,畢竟“歷史教育教學所承載的不僅僅是歷史事實本身,更重要的是基于重大歷史事件、歷史現(xiàn)象的學習而形成的歷史思維、價值判斷,尤其是批判性思維”。
其次,小組合作探究流于形式,通過思維碰撞來滲透批判性思維不明顯。
“獨學則無有,孤陋則寡聞”?!昂献魈骄俊痹跐B透批判性思維意識的課堂上深受歡迎,通過營造合作學習的探究性學習氛圍,有利于促進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共同發(fā)展,思維碰撞也有利于激發(fā)學生深入探究歷史問題的熱情。
如前所述,教學形式服務于教學內容。何老師在對教學內容進行整合之時也將小組合作探究貫穿于整堂課的始終。但是受到教學時間、成員個人素質等因素的影響,在合作探究過程中分組隨機,缺乏對小組成員進行科學合理的安排,導致探究過程自由松散,有人表現(xiàn)活躍但部分學生無事可做成為看客,致使思維無法實現(xiàn)有效碰撞。
科學合理地分組是小組活動探究順利開展的前提。教師可以對學生關于新中國外交基礎知識的掌握狀況進行摸底后,綜合考慮學生的性格特征、學習能力等再進行分組,并在小組成員進行探究過程中鼓勵并引導每個學生積極思考并發(fā)言,教師要注意關注每個小組在活動探究過程中暴露出的問題和產生的疑問,及時地對學生進行引導和解惑,從而在過程中滲透批判性思維意識的培養(yǎng)。
再次,質疑空間不足,通過以史為鑒來培養(yǎng)批判性思維的教學立意不深刻。
“歷史是一面鏡子,它照亮現(xiàn)實,也照亮未來?!睔v史教學的其中一個功能就是以史為鑒,面向未來。中美兩國作為世界上重要的大國力量,中美關系在維護世界和平與發(fā)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道路上有著重大意義,中美建交以來,雙方在經貿、反恐、維護地區(qū)穩(wěn)定等方面展開務實合作。何老師在內容整合后設計了一個“以史為鑒,面向未來”的學生討論環(huán)節(jié),以經貿為切入口,以中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交融格局為例,引導學生得出結論,將如何更好地推動中美關系穩(wěn)定發(fā)展。
但筆者在學生討論過程中聽到有人在質疑,為什么美國現(xiàn)在一些對中國的行徑這么惡劣中國還要跟他們談友好。相信有這種想法的人不在少數(shù)。但由于教學時間即將結束,何老師對這一問題并未作出更多解釋。事實上,這是一個很好的鼓勵學生學會質疑的契機,教師應該予以肯定。培養(yǎng)批判性思維意識需要給學生留有足夠的質疑空間。教師可以給出一些關于“國家利益與國家道義”等方面的素材,引導學生探究兩者之間的關系,從而得出“和則兩利,戰(zhàn)則兩傷”的結論,這樣良性互動以培養(yǎng)批判性思維意識的效果是教師通過“問題+結論”模式無法比擬的。
[ 參? 考? 文? 獻 ]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M].人民教育出版社.
[2]樓衛(wèi)琴.從案例教學關鍵環(huán)節(jié)看批判性思維培養(yǎng)——兼評“‘謝克特案視角下的羅斯福新政教學設計與實施” [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