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彥明 張艷軍
關鍵詞:注塑 澆口 去除 應用 探討
注塑工藝在汽車行業(yè)中被廣泛應用,但注塑澆口的二次去除、根部修補作業(yè)是制約生產過程效率提升的重要影響因素,比如:澆口的數量、澆口的結構、澆口去除工藝方法等,都對產品澆口的去除存在直接關系,在保證產品特性滿足要求的前提下,如何實現澆口設計最少化、澆口去除最簡化,澆口設計技術以及去除工藝顯得尤為重要,并對制品的外觀、后序的裝配產生不同的影響。以下重點從澆口設計選型、澆口去除工藝方法以及模具改進三方面進行澆口去除少修化探討。
1 澆口設計選型
澆口是熔料經過分流道后流經產品的唯一通道,對熔體流入型腔起限制作用,并且當注塑壓力撤銷后,澆口固化,封鎖型腔,防止熔體倒流[1],澆口的開設形式以及位置對塑件的影響很大,因此合理選擇澆口尤為重要。
澆口位置選擇應根據塑件的幾何形狀和品質要求,澆口的設計便于去除、不外漏、同時結合熔料在流道和型腔中的流動狀態(tài)、填充、熔接線、排氣等因素綜合考慮,一般遵循原則如下:
(1)澆口不外漏、易修除。(2)澆口不能正對筋位或者孔位,且不能正對薄鋼或者孤島,防止料流將零件擠壓變形。(3)澆口的設計便于模具脫模,防止夾料、拉傷等質量問題出現。(4)生產操作的可便利性,本著實現自動化、少人化原則進行設計。
澆口的類型:主要為側澆口、潛伏澆口、直接澆口、點澆口。
側澆口:
側澆口為注塑產品用的最多的澆口形式,又稱為標準澆口,一般開設在分型面上,根據搭接形式又分為對接側澆口和搭接側澆口,如圖為搭接式澆口,搭接式有利于模具加工、產品保壓、澆口去除及澆口修平,具體優(yōu)缺點為:
優(yōu)點:截面小,能減少澆注系統(tǒng)熔料消耗量,去除澆口容易,痕跡不明顯,適用于各種形狀的注塑制品[2]。
缺點:注塑時制品和澆口不能自動分離,存在熔接痕,壓力損失較大。
潛伏式澆口:
潛伏式澆口位置比較靈活,可在塑料內外表面進澆,潛伏澆口必須做鑲件,從正面安裝,并用螺絲鎖緊,流道開設在分型面上,澆口潛入分型面下,熔料斜向進入型腔,由于流道設置推出機構,開模時澆口被自動切斷,流道凝料自動脫落,大大提高生產效率,但其不適用于尼龍或者ABS 類產品,容易堵塞澆口或者不易拉斷。
直接澆口:
直接澆口即為主流道澆口,溶體由主流道大端直接進入型腔,流動阻力小、流程短以及補給時間長等特點,這樣的澆口有較好的溶體流動狀態(tài),并且使注塑制品和澆注系統(tǒng)在分型面上投影面積最小,模具結構緊湊、注塑機受力均勻,但進料處有較大的殘余應力,容易導致制品翹曲變形,澆口去除困難,并且痕跡明顯,影響美觀。
點澆口:截面形狀小如針點的澆口[3],又稱為針尖型澆口,此類澆口成型周期短,快速填充型腔,可減少塑件翹曲變形,防止裂紋的發(fā)生,脫模后澆口殘痕不明顯,可自動拉斷,有利于自動化操作,但注塑壓力較大,一般采用三板模,模具相對復雜,點澆口孔徑越小,材料流動所致的摩擦熱也增加,射出壓力損失也增加,一般為0.8-1mm 為準,對于三板模具澆口直徑一般為1.27 至2.53mm。
通過以上側澆口、潛伏式澆口、直接澆口和點澆口四類澆口的分析,其中潛伏式澆口和點澆口有利于澆口的自動拉斷以及澆口的免修,選擇何種澆口需要根據產品造型以及模流軟件模擬分析,綜合進行確定選用一種澆口或者二種以上澆口的配合使用。
2 澆口去除工藝方法
產品造型確定后,為保證保證產品品質,澆口無法實現免修或者自動脫落,需要考慮制造過程工藝方法進行澆口去除,澆口的去除依據自動化程度、產品特性以及澆口特性,分為人工去除澆口、模內切澆口、模外剪切澆口以及模外自動修剪澆口四種形式。
2.1 人工去除
人工去除一般采用壁紙刀或者鉤刀,注塑制品成型稍微冷卻后人工將澆口掰掉,根部殘留位置采用刀具垂直切割,動作緩慢、平穩(wěn),一次性切除,防止二次切割出現接茬以及發(fā)白問題。
優(yōu)點:成本節(jié)約,設備、機械手等出現不穩(wěn)定因素時,人員應對靈活
缺點:不合適自動化生產,生產效率低下,一致性保證能力差,常出現過修、少修等問題。
隨著企業(yè)發(fā)展,產品競爭力增加,人工去除澆口作業(yè)逐漸被自動化取消。
2.2 模內切澆口
澆口在模具內修剪完成,一般用在小型非外觀且精度要求不高的產品,對于尺寸要求較高的產品或者澆口數量較多,建議使用模內沖切設備進行修剪澆口,簡化后序加工程序,降低勞動力成本[4](模具開發(fā)時在模具內部內置刀具,產品注塑完成后保壓階段進行沖切)。
優(yōu)點:自動化生產,效率較高。
缺點:模具比較復雜,并且沖切時膠料
未完全冷卻,澆口沖切會產生擠壓內應力,出現暗印問題,一般澆口距離外觀皮紋面≤ 10mm 時,不建議采用模內沖切方式。
2.3 模外切澆口
模外切澆口形式較多,有模外銑削、激光切割等,模外切自動化程度比較高,往往是多軸機械手配合熱切刀,通過PLC 控制程序控制機械手運動,實現澆口逐漸切割的方法,采用此種方式,要考慮切刀的運動空間,同時澆口殘留要考慮到與對手件的干涉裝配情況,設計時需要進行避讓,切割一般為側澆口,切刀按照產品邊緣軌跡運行切割。
優(yōu)點:自動化程度最高,一致性較好,適用于切割多種類型的澆口,并且可以弧線運動。
缺點:切割存在澆口殘留,必須考慮避讓結構。
2.4 模外修剪澆口
采用固定直身刀架,上面固定刀具,依靠機械手X/Y/Z 三個方向單向帶動產品運動將澆口去除,切除澆口位置必須為直線狀態(tài)。
優(yōu)點:修剪澆口裝置簡單易操作。
缺點:澆口位置必須為直線狀態(tài),刀具強度低,適用于切割PP 類材料。
以上四種澆口去除方式根據產品狀態(tài)、精度要求、自動化程度進行合理選擇。
2.5 模具改進
產品批量生產后,設備、模具以及產品進入了穩(wěn)定階段,可以從澆口數量減少方面進行模具改進,從而實現后序澆口的免修。
減少澆口產品選擇原則:
澆口類型:僅起到保壓作用的澆口(澆口分為主注膠澆口、保壓澆口等)。
澆口數量:大于等于2 處澆口,即多澆口產品,可以間隔取消驗證。
澆口影響: 澆口數量減少, 注塑壓力會增加,但壓力增加不允許超過設備極限70%,否則影響模具以及注塑設備壽命。
單件匹配:澆口直接影響產品的外觀、形變、成型收縮以及強度,所以減少澆口后產品質量需要重點確認,包括產品外觀以及與對手件的匹配。
下面以多個澆口產品案例進行過程開展說明。
(1)此為某注塑產品,共計5 處澆口(從左至右依次分布),澆口類型為搭接型側澆口,圖示如下:
(2)澆口狀態(tài):產品為搭接澆口,與產品搭接尺寸長為20mm,厚度1.5mm。
(3)進澆方式:1 號澆口——2 號、3 號澆口——4 號、5 號澆口,依次順序進膠。
(4)模流分析:產品由中間澆口向兩側澆口注射,兩側注射壓力最小,即模具受力最小,從模流分析可得出熔體填充時間、成型條件(如注射壓力、注射速度、保壓時間等)對于產品翹曲變形的影響、以及澆口數量位置變化后對于模具壓力的變化[5],取消澆口后材料流長比、注塑設備自身流長比均可滿足(未超出設備最大流程比[6])。
2.6 改善方案
澆口數量可由5 處減少至3 處,取消4 號、5 號澆口,進行模具修改,流道封堵,同時延長2 號、3 號澆口的注膠時間,射膠壓力同步進行提升(提升后仍小于設備極限壓力的70%,不會影響模具壽命),滿足產品的材料用量需求。
2.7 改善效果
減少2 處澆口,產品原材料單臺定額大大降低,同時提升了刀具作業(yè)安全性。
模具改進方面僅適用于產品生產穩(wěn)定后,試制驗證選擇性的澆口減少,主要從產品結構分析、模流軟件測試、模具結構改進、現場試制驗證、零部件匹配五方面聯合開展。
3 結語
伴隨注塑行業(yè)的發(fā)展,企業(yè)之間的競爭已逐步轉變?yōu)樯a效率以及成本優(yōu)勢之間的競爭,注塑澆口的去除修補將直接影響生產效率的自動化,如何實現澆口最少化是提升過程能力的唯一途徑。
澆口的去除可以設計階段進行澆口類型的選擇,也可以在產品定型生產后采用自動化、半自動化或者人工作業(yè)的方式去除,但后者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財力和物力(如自動化設備),成本較高,最優(yōu)的方法為在產品設計階段(也稱為虛擬階段),通過SE 評審,進行造型的微動修改、澆口的選型、澆口位置的放置、模流軟件對于翹曲變形的分析,最終選擇最合理、最經濟的澆口方式。
總而言之,注塑工藝固然重要,但注塑澆口的去除修補是提升注塑過程能力的一個重要手段,在把握產品品質的基礎上,探索新思路、新方法的同時選擇澆口最少化設計技術,對于企業(yè)能耗、運行成本控制方面發(fā)揮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