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興美
摘 要:自主管理是學生在教師的激勵與指導下,在班長及班委成員的帶領下,自己處理日常生活與學習,對班級的日常管理及常見突發(fā)情況的應急處理的管理模式。文章論述班長負責制的班級自主管理和對非正式群體的因人施教在班級管理中的運用,以學生發(fā)展為本,通過尊重、信任、引導和激勵手段把班級管理還給學生。
關鍵詞:班級管理;自主管理;因人施教
班級管理永遠充滿著挑戰(zhàn),目前,很多教師滿足于在班級管理的實踐中彌補問題,更多地停留在對個性問題、特殊問題的關注,常常使班級管理陷于被動,一方面疲于應付,體力透支;另一方面,時刻牽掛,整天像別里科夫那樣“千萬別出什么亂子”。那么我們如何改善這些情況呢?筆者認為,班主任工作繁雜、瑣碎、沉重,如果班干部不能充分發(fā)揮作用,班主任每樣工作都要親力親為,會很吃力,甚至會力不從心,班級的管理效果也不好。首先,我們應該轉變班級管理觀念,相信學生的能力,放手讓學生自主管理班級。學生自主管理模式體現(xiàn)了一種新型的學生觀、班級管理觀,把學生放在學校教育的主體位置,以學生發(fā)展為本,通過尊重、信任、引導和激勵手段把班級管理還給學生。筆者從以下兩個方面談談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建立班長負責制的自主管理
眾所周知,班干部在班級管理中起到相當重要的作用。但很多時候,班干部不清楚自己的職責,分工不明確,執(zhí)行班規(guī)的力度不夠,班干部的溝通協(xié)調能力不強等等,這主要是缺乏一個核心人物——班長進行指揮、調度。因此,需要建立班長負責制的自主管理。
(一)調查了解
主要針對想不想當班干部、班干部在班級管理中的作用等對學生進行相關的問卷調查和基本的了解,再結合與個別學生、以往任教教師的訪談等多種途徑全面了解學生。
(二)班長的選拔與崗位設置
根據(jù)班級管理的實際情況,進行以班長為核心的班委成員的崗位設置。班長的選拔,主要是民主選舉與班主任任命相結合產(chǎn)生,再以班長“組閣”和民主選舉相結合產(chǎn)生班級的主要班委成員。
(三)制定崗位職責,進行崗位培訓
師生共同制定各班委成員的崗位職責,根據(jù)職責分工對班長以及班委成員進行簡單的崗位培訓,特別是對班長的培訓:1. 要非常熟悉明確各班委成員的崗位職責,特別是具體分工中每一位負責人;2. 實行層級管理;3. 開展工作的技巧;4. 常見突發(fā)事件的應急處理。
各班委成員根據(jù)自己的職責分工自主開展工作。同時,對班長以及班委成員進行邊培訓邊使用,在具體的班級管理事情中結合班委成員的職責培養(yǎng)班長以及班委成員。
(四)民主監(jiān)督與評價
由全體學生選舉產(chǎn)生監(jiān)督小組,對各班委成員進行民主監(jiān)督與評價,在不斷地反饋中,促進各班委成員更好地開展工作,提高班級自主管理的效率。
實施學生自主管理教育,并非是任學生自由發(fā)展,教師的引導作用不可忽視,也就是說,教師的監(jiān)控與學生的自主管理要和諧統(tǒng)一。在不超出學生當前心理承受能力、自我調節(jié)能力的范圍內,教師都要敢于放手。努力朝著“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的”班級管理模式大步前進。
二、非正式群體的因人施教
在學校班級中,經(jīng)常發(fā)現(xiàn)“三人一圈”“五人一伙”的現(xiàn)象。這種不是校方規(guī)定,自發(fā)形成的聯(lián)合體,就是所謂的非正式群體。這種小群體同班集體(正式集體)共同決定著學生相互間的社會心理氣氛,以及班級目標的實現(xiàn)。因此,我們必須正視非正式群體這一客觀存在,并深入研究這一現(xiàn)象的客觀規(guī)律性,使班級內各種非正式群體與班集體的發(fā)展協(xié)調一致。
盡管學生的非正式群體多種多樣,但大都有著其共同的特點:1. 有較強的凝聚力;2. 有自然形成的領導人物,且威信高;3. 信息溝通渠道順暢,傳遞迅速,成員對信息的反應具有相似性。班級中非正式群體是客觀存在的,我們應針對它的特點,因人施教,最大化地引導,充分發(fā)揮其積極的一面,使非正式群體的目標與班集體目標一致,形成合力疊加,有機整合,使之更加有利于班級的管理。
有了班長負責制的班級自主管理,再結合對非正式群體的因人施教,筆者相信,班級管理之花必將綻放,亦能香滿校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