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雁君
【摘 要】目的:經(jīng)對小兒多重耐藥菌的相關危險因素分析,對相應防治措施予以制定。方法:回顧性分析我院兒科病房接收的196例患兒的臨床資料,實施目標性監(jiān)測方案對相關危險因素進行分析,對相應防治措施制定如下。結果:在本研究所選196例患兒中,有12.24%患兒出現(xiàn)多重耐藥菌感染情況。在多重耐藥菌感染患兒中,金黃色葡萄球菌患兒所占比例最高,其次分別為大腸埃希菌、綠通假單胞菌和其他耐藥菌,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在多重耐藥菌感染患兒中,以<1月患兒的患病率最高,其次分別為2~12個月、13個月~3歲、4~7歲,>7歲患兒患病率最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臨床治療兒科病房接收的患兒時,監(jiān)測其多重耐藥菌情況,能使耐藥菌感染情況發(fā)生降低,對患兒機體恢復具有促進作用,最大程度確?;純喊踩?。
【關鍵詞】兒科病房;多重耐藥菌;危險因素
【中圖分類號】R378【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3783(2020)01-03--02
多重耐藥菌指的是在微生物實驗培養(yǎng)期間細菌的監(jiān)測結果顯示呈陽性,其中對不低于2種的抗生素類藥物能夠形成抗藥性的細菌菌株[1]。因本次研究是以小兒患兒為對象,由于患兒年齡較小,機體免疫力、抵抗力低下,因此大部分患兒病情都比較嚴重,或者早產兒較多,機體對外界不良刺激的免疫力水平偏低,加之治療的開展具有侵入性,抗菌類藥物應用廣泛,使得能一定程度增加細菌耐藥性水平,加大治療難度[2]。故本文以我院兒科病房接收的196例患兒為對象,通過分析小兒多重耐藥菌相關危險因素,制定相應防治方案,做匯總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7年3月~2019年8月我院兒科病房接收的196例患兒的臨床資料,其中男109例,女87例;年齡13天~13歲,平均年齡(5.5±1.4)歲。所接收的患兒均來普通病房。
1.2 方法
采集所有患兒體內的細菌,將其制成標本后置于微生物實驗室內予以細菌培養(yǎng),操作期間應遵照《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guī)程》中相關表述對細菌予以嚴格操作分析,及時向臨床科室與控制感染辦公室反饋檢測結果。控制感染辦公室深入至相關臨床科室,對多重小兒耐藥菌感染情況進行深入掌握了解,同時對相關資料進行收集。
1.3 觀察指標
觀察分析多重耐藥菌感染細菌種類,及多重耐藥菌感染患兒的年齡分布情況。
2 結果
2.1 觀察分析多重耐藥菌感染細菌種類
在本研究所選196例患兒中,有24例(12.24%)患兒出現(xiàn)多重耐藥菌感染情況。在多重耐藥菌感染患兒中,金黃色葡萄球菌患兒所占比例最高,其次分別為大腸埃希菌、綠通假單胞菌,其他耐藥菌,不同細菌種類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觀察分析病癥感染患兒年齡分布
在多重耐藥菌感染患兒中,以<1月患兒的患病率最高,其次分別為2~12個月、13個月~3歲、4~7歲,>7歲患兒患病率最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伴隨近幾年抗生素藥物在臨床應用中愈發(fā)廣泛,以及抗生素藥物濫用情況的愈發(fā)普遍,一定程度提高了細菌耐藥性,而且耐藥性也從以往的單一耐藥逐漸發(fā)展成多重耐藥[3]。由于此次(下轉第頁)
(上接第頁)
研究所選取的病患為小兒為主,因患兒機體抵抗力、免疫力低下,且操作有侵入性,廣譜抗菌藥物的實施,能一定程度提高多重耐藥菌感染發(fā)生率。在臨床具體工作中,為能降低對重癥監(jiān)護室患兒行治療時有多重耐藥菌細菌感染情況發(fā)生,相應措施工作的及早開展非常重要,具體可體現(xiàn)在以下幾方面[4-5]:(1)積極做好臨床相關醫(yī)務人員應用抗菌藥物方面相關知識的培訓工作,對多重耐藥菌的認知程度有意識加強,并且還要將相關科室醫(yī)務人員用藥培訓工作做好,確保合理用藥;在具體應用各種抗生素藥物期間,還要充分把握適應證情況,確保臨床用藥合理性與及時性。徹底、全面消毒重癥監(jiān)護室,從而能最大程度降低細菌多重耐藥性發(fā)生。(2)嚴格檢測多重耐藥菌的變化情況,如果經(jīng)檢測多重耐藥菌發(fā)現(xiàn)結果呈陽性,或者出現(xiàn)多重耐藥菌感染情況,應馬上向有關感染部門報告;對采集多重耐藥菌患者的病史資料工作積極做好,針對可疑物品應馬上開展細菌培養(yǎng)實驗,對可疑或確定的感染源予以消毒隔離處理,防止有交叉感染情況發(fā)生。(3)有意識地加強對三代頭孢類抗菌藥物的管理工作,防止出現(xiàn)更多耐藥菌株。(4)定期開窗通風,保持病房內空氣新鮮、流通,隔離多重耐藥菌,嚴格隔離已出現(xiàn)感染情況的患兒,定期應用含氯消毒劑對病房內擺放的物品實施消毒;同時真實、詳細記錄處理醫(yī)療廢物與生活垃圾的工作情況。(5)盡量減少侵入性操作的開展,必要時需遵照無菌操作要求嚴格執(zhí)行,醫(yī)療人員應保持手部衛(wèi)生干凈,防止有感染情況發(fā)生。另外,對疑似感染的醫(yī)療人員定期予以消毒定植,進而能對多重耐藥的傳播進行有效控制。
綜上,臨床治療兒科病房接收的患兒時,監(jiān)測其多重耐藥菌情況,能使耐藥菌感染情況發(fā)生降低,對患兒機體恢復具有促進作用,最大程度確保患兒安全,值得應用推廣。
參考文獻:
郭平.小兒多重耐藥菌感染的臨床分析和醫(yī)院感染控制護理措施探討[J].基層醫(yī)學論壇,2016,20(10):1311-1313.
栗韋.小兒重癥監(jiān)護室多重耐藥菌的相關危險因素分析[J].實用婦科內分泌雜志(電子版),2017,4(21):114-114.
謝朝云,熊蕓,孫靜,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多重耐藥菌感染的危險因素分析[J].天津醫(yī)藥,2016,44(6):744-747.
周芳,董亞琳.ICU多重耐藥菌醫(yī)院感染的危險因素分析[J].中國藥房,2017,28(14):1916-1920.
江紅亮.重癥腦血管病患者多重耐藥菌感染的危險因素分析[J].中外醫(yī)學研究,2016,14(4):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