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明
摘要:數學素養(yǎng)做為一種文化素養(yǎng),數學教育也就是一種文化素質的教育。應在長期的數學課堂教學中,不斷改進教法,利用數學知識、數學應用、數學課堂中的學習活動、數學知識的探究過程等教學要素,在不斷的滲透、引導、啟迪中逐步形成。在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素養(yǎng)的同時,使自身的素養(yǎng)得到提高。
關鍵詞:數學素養(yǎng)? 課堂教學? 高中
一次,我在查閱資料時,拜讀了由張奠宙老師執(zhí)筆的數學教育研究小組有關數學素質教育(草案)這篇文章,頗有感觸。有感于我身邊的高中生數學素養(yǎng)的匱乏,作為高中數學老師,肩上的擔子沉甸甸的,于是萌生在課堂中逐步培養(yǎng)學生數學素養(yǎng)的想法,一個學期來,我在高一課堂中做了一些嘗試。有些自己的想法,雖不成熟,卻很想拿來與同行分享,以求改進。
一、何謂數學素養(yǎng)
我引用下面的一段語言,對數學素養(yǎng)作如下解釋:數學素養(yǎng)屬于認識論和方法論的綜合性思維形式,它具有概念化、抽象化、模式化的認識特征。具有數學素養(yǎng)的人善于把數學中的概念結論和處理方法推廣應用于認識一切客觀事物,具有這樣的哲學高度和認識特征。具體說,一個具有“數學素養(yǎng)”的人常常表現出以下特點:
⒈在討論問題時,習慣于下定義,強調問題存在的條件;⒉在觀察問題時,習慣于談關系,在局部認識基礎上進一步做出多全局性考慮;⒊在認識問題時,習慣于將已有的嚴格的數學概念如函數、相關、隨機、周期性等等概念用于認識現實中的問題。
二、課堂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素質
提高數學素養(yǎng)靠自己去探索、去總結,數學課堂中老師適度的指導與培養(yǎng)尤為重要。
⒈依托教材,深入挖掘教材,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素質
①利用章頭圖和引言,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在每一章的開篇章頭圖中的實際問題,引導學生利用網絡查閱相關資料,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②利用每小節(jié)的思考與探究,啟迪學生思維,教會學生思考。新教材的一大特點是,將大量的結論以思考、探究的形式呈現給學生,使學生在老師引導下主動探究學習,得出結論,啟發(fā)了學生思維。
③利用各章節(jié)知識的應用舉例,增強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教材中在每一章均以本章知識的實際應用結尾,使學生切實體會到數學源于生活,更要服務于生活,學數學是有用的。
④利用知識的綜合應用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解決的能力。數學中的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將隨著人年齡的增長,會影響到認以后工作、生活,每個人都要遇到各式各樣的問題,有的人解決問題條理清晰、有條不紊,有的人則思維混亂、雜亂無章,有的人處事嚴謹,而有的人粗心大意。倘若能在中學階段對學生適當引導,使他們具有一定的數學能力,會對人的終生學習打下堅實基礎,因此課堂中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是至關重要的。
⑤利用概念教學,培養(yǎng)運用數學語言進行交流的能力。我在教學時發(fā)現學生使用數學語言不嚴謹,不規(guī)范,上課時有的學生怕回答錯誤,不敢回答,使得他們運用數學語言進行交流的能力很欠缺,為此,我在課堂上將問題在量留給學生,建立師問生答、生生互問、學生作老師的方法激勵學生敢于交流,以此培養(yǎng)能力。
⑥利用解題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心理素質。初入高中的學生感覺數學很難,部分學生會產生懼怕心理,抵觸情緒,久而久之,就會放棄對數學的學習,我在教學時注意到了這一點,平時多鼓勵學生堅定信心,遇到困難勇于面對,耐心查找問題根源,尋求解決辦法,培養(yǎng)他們頑強的意志。
⒉鉆研教法,以不同的教學內容呈現方式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素質
①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激發(fā)學習興趣。利用澳大利亞的兔子泛濫這一實例創(chuàng)設產生學習興趣的情景;利用天體的循環(huán)往復創(chuàng)設產生發(fā)現樂趣的發(fā)現情景;利用力的分解等物理知識創(chuàng)設產生探索欲望的知識遷移情景;利用數學家的故事和解出題的快樂創(chuàng)設產生成就感的成功情景。
②針對不同課型,結合學生實際,選取合適教法。每一堂課都有每一堂課的教學任務,目標要求。教師要能隨著教學內容的變化,靈活應用教學方法。對于概念課,我往往采用講授法來向學生傳授新知識。而函數圖象課中,我采用學生動手作圖、實踐、觀察得出結論,此外,結合課堂內容,靈活采用讀書指導、練習等教學方法。
⒊精講例題,精選習題提高學生的觀察、分析、解決問題能力
新教材內容增多,表面看難度有所降低,但知識點在書內,能力的考查空間更大,因此,每節(jié)課都要設計好教學流程,建立知識結構,形成知識網絡,抓住重點,從而更加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能力。
⒋滲透數學思想,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素質
記得今年暑期的新教材培訓,省教研員吳麗華老師曾說:“數學教材中的是有形的數學知識,是易于傳授的,難在老師要善于將與書本知識相關的隱形的數學方法和思想讓學生接受,并形成良好的數學品質?!蔽以谑褂眠@版教材時盡力突出了這個方面。
學習必修1、4時,在集合中集合與集合間的關系,集合運算;函數的圖象與性質;指數、對數函數、冪函數;三角函數線、三角函數的圖象和性質;向量的運算等內容時滲透數形結合思想,在已知集合間關系求參數取值范圍、二次函數的最值的討論等內容時滲透分類整合思想,在指、對數運算、向量數量積的應用、三角化簡、求值、證明中滲透化歸思想,在求值問題中滲透函數與方程思想。
⒌設置研究性學習活動,培養(yǎng)學生合作、探究意識
新課程數學教學要求中,明確增加通過“實踐學習”使學生學會提出問題、體驗數學活動的過程,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和應用能力。教材還通過布置一定量的“實習作業(yè)”“調查報告”書寫數學小論文等實踐內容讓學生親身體驗數學活動的過程,提高他們的數學素養(yǎng),以達到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應用能力的目的,試教中我也采用了“數學作文教學法”,即指導學生進行知識總結,實際調查,數據證明等程序后,以作文(或說報告)的形式寫出自己對知識的體會,對知識進行再加工、再創(chuàng)造,或者是學生本人從實際生活中觀察和搜集的與課本相關知識的事例。
總之,數學素質的培養(yǎng)不可能在某一節(jié)課或設一節(jié)訓練課來完成。而應在長期的數學課堂教學中,利用數學知識、數學應用、數學課堂中的學習活動、數學知識的探究過程等教學要素,在不斷的滲透、引導、啟迪中逐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