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玲 丁凌 徐小萍
【摘要】從中西文化會通視角看“數學核心素養(yǎng)”,可以正本清源,可能正是我們具體界定“數學核心素養(yǎng)”的一條基本途徑。本文將從素養(yǎng)教育的終極目的岀發(fā),以康德哲學的兩種理性分劃理論,并會通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嘗試提出一種以目的為宗旨的“十”字打開型的科學和人文充分融合的核心素養(yǎng)結構。
【關鍵詞】數學文化? 數學核心素養(yǎng)? 中西文化會通? 科學人文融合
【基金項目】本文系湖北文理學院校級教學研究項目(JY2018028)。
【中圖分類號】G64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50-0066-02
順應新一輪課程改革深化發(fā)展的方向,教學教育工作者理當積極探索“什么是數學核心素養(yǎng)”。從中西文化會通視角看“數學核心素養(yǎng)”,可以正本清源,可能正是我們具體界定“數學核心素養(yǎng)”的一條基本途徑。本文將從素養(yǎng)教育的終極目的岀發(fā),以康德哲學的兩種理性分劃理論,并會通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嘗試提出一種以目的為宗旨的“十”字打開型的科學和人文充分融合的核心素養(yǎng)結構。
一、教育目的對界定核心素養(yǎng)的方向性指導
要界定“核心素養(yǎng)”,首先要明確“教育的目的”。教育教的是人,“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依之所說,人的本性皆善,只因習性不同,偏離本性越遠,所以才要受教育。明白人性本善,而習性易偏,去除習性,回歸本性,便成理想中的人了。《大學》亦言,“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贝笕酥畬W,在明明德之理,親民之法,最終回歸安止于“至善之本性”。其它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經典,無不以此為宗旨。教育的目的只有一個,即“回歸人性,學以成人”,讓人的至善本性充分展現出來,實現人的全面發(fā)展。素養(yǎng)教育的終極目的是指向“全面發(fā)展的人”,當我們的至善本性回歸之時,不僅是人的仁德充分成就,而且也是智慧全面通達之時,此時,德慧雙彰,德才兼?zhèn)?,道術不分,當為人的真正全面發(fā)展。
二、核心素養(yǎng)的經向素養(yǎng)“實踐理性精神”
人之本性一覺醒,則人之本性內在具足的圓滿智慧,至善光明自然呈現,既是“道法自然”,那我們自然是順著人性做回歸人性的教育。如何做呢?孔子曰:“窮理盡性以至于命。”明理之事,古圣先賢的經典著作講得最透徹明了。所以,誦讀中華優(yōu)秀傳經文化經典,當是“學以明理”的第一要務(在此,讀書會等社團當參與協同育人)?!吨杏埂费?,“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薄洞髮W》亦言,“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贝颂幯越逃吩谟凇靶恼\求之”。誠者,實也。教育就是老老實實地認同至善本性,并在充分了解各自習性的現實基礎上,用真誠引發(fā)真誠,各各精誠,自悟自達。此步是由“心誠”之下學入手,念念真誠,直至“至誠”以上達本性之智慧??档抡軐W把此種教育思維稱作“實踐理性精神”的進路。(我們依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擴充康德的“實踐理性”,取人的實踐理性可以通達至善本性之義。)分析至此,我們得到核心素養(yǎng)的經向素養(yǎng),即“實踐理性精神”。
實踐理性精神的培養(yǎng),在教學中,主要體現在老師在堅信人性本善的前提籠罩下,在充分尊重學生的個體習性之不同的現實基礎上,用誠懇肯定之態(tài)度,以誠化誠。在任何時候堅信用己之光明本性必能引發(fā)學生的光明本性,任何時候能鼓勵學生自己的主動性,主動啟用自己本性的智慧。我們認為,當學生能堅信本性至善,并善用本性的光明智慧之時,才是真正地“自主性學習”。此為其一。其二,在教學中,尤其針對數學教學中,要非常重視學生的非邏輯性思維,即要善于等待,讓學生充分感受,啟發(fā)學生的直覺性思維,并由此出發(fā)進行合情推理及科學猜想。
三、核心素養(yǎng)的橫向素養(yǎng)“思辨理性精神”
核心素養(yǎng)的橫向素養(yǎng),即“思辨理性精神”。至善本性的智慧一旦發(fā)用,就一分為二,朱熹言“物物一太極,處處分陰陽”?!兑捉洝吩唬骸耙魂幰魂栔^道”。無不在揭示宇宙運行不休的一個普遍規(guī)律,即“陰陽轉化辯證統一律”。在數學教學中常用的化繁為簡的數學思想方法,變化的現象與不變的本質,這就是一對陰陽的相互轉換,此轉換用到極致,即“以簡馭繁”,在不變的本質一以貫之下,將繁雜轉化為最簡,于是繁然淆亂頓時豁然而解??档聦⒋死硇詺w納為“思辨理性精神”。由于“思辨理性精神”是道體的應用層面的,所以把“思辨理性精神”作為核心素養(yǎng)的橫向素養(yǎng),以示縱橫交貫,體用不二之意。
至此,我們在做“順著人性回歸人性”的教育中,提出一種以“回歸人性,學以成人”為宗旨的“十”字打開型的科學和人文充分融合的核心素養(yǎng)結構。
參考文獻:
[1]《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項目組,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N].北京:中國教育報,2016-09-14(9)
[2]鄭毓信,從“數學文化”到“數學核心素養(yǎng)”[J].江蘇教育,2017(7):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