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平
【關鍵詞】 數(shù)學教學;計算能力;培養(yǎng)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9)23—0180—01
計算貫穿小學數(shù)學教學始終,影響著學生整個小學階段數(shù)學知識的學習。然而實際教學中,由于教師只在乎知識的傳授,忽視了學生計算能力的培養(yǎng),導致學生的計算能力低下,從而影響了教學效率的提升。那么,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計算能力呢?
一、計算正確是前提
要過好計算關,首要的是保證計算的正確率,這是核心。如果計算錯了,其他就沒有意義了。但如果只講正確,不要求合理、靈活和速度,同樣影響到學習效率的提高。
如,“20以內(nèi)的加減法”,有的學生用湊十法計算,有的則靠擺學具或掰手指逐一數(shù)數(shù)進行加減,計算結果都正確,但后者顯然達不到要求。
又如,在“兩位數(shù)加減兩位數(shù)”中,有各種計算方法,可以從低位算起,要引導學生認真觀察、具體分析、靈活運用;在三四個數(shù)的連加中,關鍵是會湊整。如果不會湊整,也影響到計算的正確率和計算的速度;學了運算定律和速算方法后,如果不會運用,即使計算正確,也達不到教學要求。因此 ,嚴格按照教學要求進行教學,是提高學生計算能力的前提。
二、弄清算理是關鍵
新的課程標準強調(diào),“筆算教學應把重點放在算理的理解上”“根據(jù)算理,掌握法則,再以法則指導計算”。學生掌握計算法則關鍵在于理解。既要讓學生懂得怎樣算,更要讓學生懂得為什么要這樣算。
如,教學“每盒裝12支鉛筆,15盒能裝多少支鉛筆?”一題,學生異口同聲地說是“12×15”。在此過程中,教師除了讓學生會列式,還要理解以下兩點:①“12×15”通過直觀圖使學生看到,就是求15個12連加的和是多少,可以先求出5盒的支數(shù)是多少,即5個12是多少。再求10盒的支數(shù)是多少,即10個12是多少。然后把兩個積加起來,從而讓學生知道:計算乘數(shù)是兩位數(shù)的乘法要分兩步乘,第三步是相加。這樣使學生掌握計算的每一步都成為有意義的操作,讓學生在操作中理解算理、掌握算法。②計算過程中還要強調(diào)數(shù)的位置原則?!坝贸藬?shù)個位上的數(shù)去算”,就是求5個12得60,所以又要和乘數(shù)5對齊寫在個位上?!坝贸藬?shù)十位上的數(shù)去乘”,就是求10個12得120,所以2要寫在十位上,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數(shù)位對齊的道理。這樣,通過反復訓練,就能使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法則和算理。
三、思維訓練是核心
1.教給學生思維的方法。傳統(tǒng)計算教學以“算”為主,學生沒有“說”的機會?,F(xiàn)在雖然重視“說”的訓練,但缺乏“說”的指導。因此,必須給學生提供思路,教給思維方法。如,在教學混合運算“56+95÷5×4”時,可引導學生復習混合運算的順序,然后鼓勵學生結合例題思考,并用符號勾畫出運算順序,之后再讓學生說一說:這道題里有幾種運算方法,先算什么, 再算什么,使學生沿著圖示指引的思路,按順序、有條理地思考和回答問題。
2.利用直觀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思維是在直觀的基礎上形成表象、概念,并進行分析、綜合、判斷、推理等認識活動的過程中不斷發(fā)展起來的。因此,在操作時要讓學生看懂,并把操作和語言表述緊密結合起來,進而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3.尋求多種算法,培養(yǎng)思維的靈活性。在學生掌握基本算法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和思考,探求合理、靈活的算法,盡快找到計算捷徑,形成靈活多變的計算技能。如,根據(jù)“0”和“1”在計算中的特征,在掌握簡便算法的基礎上可進行口算。如,250×300、110×60。又如,102與65相乘積是多少?可引導學生探究:102×65=(100+2)×65=6500+130 =6630,從而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四、加強訓練是途徑
1.突出重點。如,“萬以內(nèi)的加減法”,練習的重點是進位和退位。要牢記加進位數(shù)和減退位數(shù),難點是連續(xù)進位和退位;小數(shù)的計算則注意小數(shù)點位置的處理,加、減、乘、除法強調(diào)小數(shù)點對齊;簡便運算則重點練習運用定律、性質(zhì)和湊整。
2.打好基礎。口算既是筆算、估算和簡算的基礎,也是提高計算能力的重要措施。因此,要求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口算方法,根據(jù)各年級對計算的要求,圍繞重點,組織一系列的有效訓練,持之以恒,使學生逐步達到熟練的程度。
3.掌握簡便運算的方法。這是一種特殊形式的口算。簡算的基礎是運算性質(zhì)和運算定律,因此,加強這方面的訓練是很重要的。在小學四則運算中,幾種常用的簡算方法學生必須掌握,從而達到提高計算速度的目的。
4.訓練要有層次,由淺入深,由簡單到復雜。訓練形式要多樣化,游戲、競賽等更能激發(fā)學生訓練的熱情,維持訓練的持久性,收到良好的訓練效果。因此,教學時,教師要靈活選用。
編輯:謝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