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斌
摘 要:寫作教學一直是困擾學界的問題。通過一次不理想的教學實踐,對照《關于寫作》及《中美寫作教學對話十五講》,我們發(fā)現(xiàn)教師的過程指導、教學的策劃、學生寫作潛意識的觸發(fā)等尤為重要,并提出了合理規(guī)劃指導計劃、明確訓練重點,給予明確、有效、持續(xù)指導等優(yōu)化策略。
關鍵詞:寫作教學;過程指導;潛意識
一 問題的提出
2018年冬,我們邀請18位五年制小學教育二年級學生參加了詩歌寫作實驗,時間為一個月。學生參與原因多樣:喜歡寫作,想學習新知,好奇等。前期為創(chuàng)作理論及名家名篇的分享,中期為學生進行獨立創(chuàng)作、教師進行簡單指導,后期為詩歌成果匯報演出。
在活動結束時,我們對18位實驗參與者進行了問卷調查。7位實驗者表示進步一般,1位表示進步很小,2位表示沒有進步。活動結束時,5位實驗者表示還沒有形成寫作習慣,但開始喜歡上文字。2位表示還沒有形成寫作習慣,也沒有喜歡上文字。2位同學表示對以后的實驗興趣不大了,9位同學表示還有興趣但是希望實驗環(huán)節(jié)更好玩兒些。此外,17位實驗者表示很喜歡詩歌展演活動。
二 問題的分析
從問卷調查的結果來看,對自己的進步滿意的只有8人,占比44%。實驗結束時仍然沒有形成寫作習慣的達7位,占比38%。顯然,本次實驗效果沒有達到預期。通過反思,我們認為問題可能出在前期和中期。
首先,前期的學生分享只有1課時,教師分享也只有1課時,存在講解和分享不透徹的問題。其次,教師的分享以當代詩歌作品為主,欠缺文學視野,也少了創(chuàng)作理論的深度解析,比如詩歌韻律、節(jié)奏、形態(tài)等如果體現(xiàn)的。第三,中期的教師指導缺少持續(xù)性和有效性。學生每天堅持寫作,但教師沒有每天進行反饋。與此同時,教師的有限反饋是否對學生有啟發(fā),也是未知的。即教師缺少學情的掌握,也缺少指導策略的調整。第四,缺少評價量表。即教師對學生的進步程度缺少對照標準,學生對自己的學習情況也沒有明確的參考量表。第五,教師的寫作實驗環(huán)節(jié)設計缺少創(chuàng)意,沒有很好地激發(fā)同學們的寫作興趣和熱情。第六,教師缺少對寫作實驗的整體規(guī)劃意識和進行資源開發(fā)及利用的主體意識。
三 優(yōu)化的方式
結合《關于寫作—一只鳥接著一只鳥》、《中美寫作教學對話十五講》的啟發(fā),我們擬對上述現(xiàn)象進行優(yōu)化,為后續(xù)的寫作教學實驗進行更好的準備。
(一)合理規(guī)劃和分配各項任務的時間,明確訓練重點
僅有一個學期的計劃不行,要有一年四個學期的計劃才行。這樣才能做到心中有數(shù),讓每個學生得到進步[1]。美國佛羅里達大學附屬中學凱特老師,她常常把整個學年的教學分為四個學期,每個學期九周,每個學期在寫作上都有一個訓練重點[2]。
我們可以將寫作教學實驗時間和學期同步,將寫作任務和內容安排寫入每天、每周、每月的學習指導中,讓寫作慢下來。其次,教師還要有一年或者學生整個培養(yǎng)周期的計劃。即要有宏觀的寫作訓練目標。比如,每個學期的側重點要明確。
以詩歌寫作實驗為例,我們可以將時間和訓練重點調整如下:
第一周 認識詩歌特點(結構、韻律、節(jié)奏? 2課時
第二周?? 名家名篇的特色分析(分解作品)? 2課時
第三周?? 怎么寫作詩歌標題(名篇欣賞、教師示范、學生作品)??? 2課時
第四、五周? 怎么構思一篇詩歌(案例分析、教師示范、學生作品) 4課時
第五、七、八周? 修改作品(生反饋,師反饋)?????????? 6課時
第九周作品分享及展示???? 2課時
(二)增加閱讀的量,提高分享的效果
當閱讀達到了一定的量才會在寫作上形成質的飛越。在這次詩歌寫作實驗中,學生的作品欣賞和分享的時間在一個月時間里只有1課時,實驗計劃里沒有詩歌閱讀量的要求,因此,學生的輸入極有限,閱讀的量不夠,沒有優(yōu)劣的甄別力,沒有宏大的文學視野,進步很小就理所當然了?!白x的人可以不寫,寫的人不可能不讀。寫必須靠讀,讀必須靠寫,因為不寫的話就讀不深讀不透”[3]。美國佛羅里達大學附屬中學語文教師凱特在寫作教學中專門設計了閱讀作業(yè)。如在第一學期的記敘文教學,她會圍繞“二戰(zhàn)納粹大屠殺”這個主題,讓學生閱讀有關作品。
因此,在訓練時間里,教師可以嘗試形成一個訓練主題或者側重點,并進行閱讀內容的篩選,明確閱讀任務,在交流環(huán)節(jié)還要明確提出分享要求。
(三)給予明確指導、有效指導、持續(xù)的指導
美國模范教師凱利的成功秘訣是他親身示范寫作的全過程。第一種是在學生面前寫,展示給學生看。第二種是修改初稿。第三種是示范如何深入修改文章[4]。凱利老師的寫作教學的過程示范,是所有寫作過程和寫作環(huán)節(jié)的示范,是真的過程寫作[5]而我們的教學實驗,只有教師不定期的作品分享,沒有作品誕生的過程示范。
在寫作教學過程中,除了閱讀等學習活動外,凱特老師還會有明確且具體的指導。如,用五周時間完成“艱難時期和處境”的記敘文寫作教學中,第一周是搜集素材,尋找寫作題目。她首先會示范她怎樣找到寫作題目,又如何選擇一個“艱難時期和處境”的事例作為記敘文的寫作素材。第二周是寫提綱和確定主題。第三周、四周是寫草稿和修改。這期間,凱特老師穿插一些微型課。第五周是定稿和展示發(fā)表[6]凱特老師的指導是持續(xù)的,而且有側重點。與此相對,我們的教學指導過程不穩(wěn)定,也沒有抓住作品生成的規(guī)律進行教學設計。
(四)建立科學的評價方式
因缺乏科學設計,我們的教學實驗沒有測評工具,導致師生都無法準確衡量學習效果。感覺有進步的同學也是主觀感覺。根據(jù)傅丹玲老師的介紹,在美國寫作教學領域有著“6+1”寫作評分標準。6指中心、組織、風格、措辭、句子通暢、語言規(guī)范,1指外觀[7]。
“考試測量僅僅是一個工具,靠技術性手段解決不了我們寫作教學中的真正問題,靠工具思維解決不了價值建構、智慧生成這個寫作教學的核心問題。只有具備文人的眼光,才有可能洞悉寫作教學的關鍵和本質”[8]??梢姡覀兊慕虒W需要評價標準,但也不能過度依賴工具思維,我們更需要關注的是一個作品的建構和生成規(guī)律如何輔助寫作教學。
(五)培養(yǎng)寫作潛意識,設計豐富有趣的教學活動
在我們的詩歌寫作實驗里,學生非常配合教學,做到了每天堅持寫50個字,但是在活動結束時依然有學生表示沒有形成寫作習慣,即寫作潛意識尚未調動起來。從學生角度進行分析,我們或許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調整:
首先,增加寫作敏感度。凱利的寫作教學有三種類型:課堂的即興微型寫作、每周的練筆寫作、課堂的命題寫作[9]。讓學生這種不得不寫的這種模式,會增加寫作敏感度[10]。
其次,降低寫作難度。你無須看見自己將去何方,也不用看見目的地或途徑的一切。你只要能看清前方兩三英尺的范圍即可。即,堅持撰寫小短文[11]。
第三,培養(yǎng)信心?!榜R上寫出杰作,雖然這不太可能實現(xiàn),但若他們一直保持信心并持續(xù)練習,有一天可能會寫出好作品,而且甚至從希望寫出成果進展到只想一直寫,只想持續(xù)做這件事,就像愛彈鋼琴或打網球,因為寫作本身帶來許多樂趣和挑戰(zhàn)?!盵12]。不妨放手去寫,寫作本身就是一種獎賞[13]。
第四,提供觀察記錄思路。如果發(fā)現(xiàn)沒有東西可以觸動自己,不妨試試先“記錄周遭的任務、居住的城鎮(zhèn)、自己的回憶、自己的心態(tài)、得意的時刻、聽到的趣事”等。試著“像船艙里的老鼠,專心聆聽周遭動靜,并試著快速記下聽到的一切?!盵14]
第五,激發(fā)寫作潛意識?!霸囍诿刻觳畈欢喙潭ǖ臅r間坐在書桌前。這是訓練自己的潛意識動起來的方法?!盵15]學生在30天的訓練里,每天寫作的時間大概是不固定的,阻礙了潛意識的形成。
(六)增強整體規(guī)劃意識、資源意識
對于教學,凱利堅持把寫作教學挪到我教學的前面,在做教學設計時,他會盡量先考慮自己希望學生增加哪些寫作經歷,然后以這個為出發(fā)點設計教學活動[16]。我們的教學實驗沒有綜合細致的學情調研,實驗設計完全憑教師的主觀判斷,缺少科學根據(jù)。
在進行作品分享時,教師也僅局限于紙質文本的分享,不重視地方資源、信息化教學資源、跨學科資源、生活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
(七)教師要熱心寫作教學創(chuàng)新研究
其實,在國內也有教師不斷在寫作領域進行著探索,比如于在春老師在1940年歷時10周用16個小時指導學生完成《秋涼》作文的教學實踐[17],20世紀80年代杭州陸鑒三老師的“牛年說牛,一題三體”寫作教學嘗試[18]。
當下,我們發(fā)現(xiàn)在創(chuàng)意寫作領域存在一種多文體寫作,同時寫作教學創(chuàng)新的另一個動向是各個學科之間的滲透帶來的全新的寫作觀[19]。
有心進行寫作教學研究的教師還應當不斷進行探索和研究。比如,如何將信息化教學資源、地方特色資源融合進寫作教學,如何讓批判性思維訓練支持寫作能力的發(fā)展等。這些都是我們還要不斷研究的課題。
參考文獻:
[1] 曹勇軍、傅丹靈.中美寫作教學對話十五講[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年5月第1版.
[2] 安·拉莫特著、朱耘譯.關于寫作—一只鳥接著一只鳥[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年1月第1版.
[1]曹勇軍、傅丹靈,中美寫作教學對話十五講[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年5月第1版,78頁
[2]曹勇軍、傅丹靈,中美寫作教學對話十五講[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年5月第1版,76頁。
[3]曹勇軍、傅丹靈,中美寫作教學對話十五講[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年5月第1版,72頁。
[4]曹勇軍、傅丹靈,中美寫作教學對話十五講[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年5月第1版,80-81
[5]曹勇軍、傅丹靈,中美寫作教學對話十五講[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年5月第1版,82頁
[6]曹勇軍、傅丹靈,中美寫作教學對話十五講[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年5月第1版,77-78頁。
[7]曹勇軍、傅丹靈,中美寫作教學對話十五講[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年5月第1版,97頁。
[8]曹勇軍、傅丹靈,中美寫作教學對話十五講[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年5月第1版,103頁
[9]曹勇軍、傅丹靈,中美寫作教學對話十五講[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年5月第1版,79頁
[10]曹勇軍、傅丹靈,中美寫作教學對話十五講[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年5月第1版,80頁
[11]安·拉莫特著,朱耘譯,關于寫作—一只鳥接著一只鳥[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年1月第1版,41頁
[12] 安·拉莫特著,朱耘譯,關于寫作—一只鳥接著一只鳥[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年1月第1版,32頁
[13]安·拉莫特著,朱耘譯,關于寫作—一只鳥接著一只鳥[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年1月第1版,18頁
[14]安·拉莫特著,朱耘譯,關于寫作—一只鳥接著一只鳥[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年1月第1版,14頁
[15]安·拉莫特著,朱耘譯,關于寫作—一只鳥接著一只鳥[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年1月第1版,29頁
[16] 曹勇軍、傅丹靈,中美寫作教學對話十五講[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年5月第1版,79頁
[17] 曹勇軍、傅丹靈,中美寫作教學對話十五講[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年5月第1版,79頁
[18]曹勇軍、傅丹靈,中美寫作教學對話十五講[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年5月第1版,145頁
[19]曹勇軍、傅丹靈,中美寫作教學對話十五講[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年5月第1版,13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