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婷 葉靈云 陳辰
【摘 要】美術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塑造美好心靈具有重要作用。在實踐教學的拓展中,我們以浙南地區(qū)的溫州畬族服飾文化為主題,設計相關的拓展性課程,并將這項課程帶入溫州當?shù)氐男W美術課堂中對搶救文化遺產、弘揚民族文化藝術具有積極的作用。本文將對溫州地區(qū)畬族服飾及這一民間美術在中小學美術拓展性課程方面進行設計研究。
【關鍵詞】浙江溫州;民間美術;畬族服飾;拓展性課程
在教育部印發(fā)的《完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指導綱要》中明確要求中小學生要了解和感受經典的民間藝術,了解中華民族豐富多彩的民族特色文化。而本課程也將不同于美術教材中的常規(guī)課程,屬于課外拓展性課程,以創(chuàng)意思維為優(yōu)先發(fā)展目標,繼承和發(fā)展當?shù)貎?yōu)秀民族民間文化藝術的美術教學。
一、通過拓展性課程走進溫州畬族
我們的民族民間美術拓展性課程設計研究是與溫州當?shù)氐娜鸢彩嘘柟庑W合作展開的。生活在新時代環(huán)境中的孩子們,由于強大的互聯(lián)網支持,在獲取信息資源途徑上較以往更加便捷,但也缺少辨別優(yōu)秀文化的能力。雖然他們從小生活在浙江溫州,但可能對于當?shù)氐纳贁?shù)民族、文化特色知之甚少。所以我們設計關于畬族服飾的拓展性課程,意在讓學生深入了解溫州畬族服飾的特點,自主運用溫州畬族特色紋樣,通過聯(lián)想與想象完成溫州畬族特色服裝的創(chuàng)作。
這項拓展性課程的設計思路是來源于我們在正式課程之前,去溫州平陽青街畬族鄉(xiāng)進行的實地考察。在這次實地考察中我們了解到,在城市化逐漸加深的今天,溫州畬族中的青壯年常年在外務工并將子女也帶到身邊照顧,使溫州畬族地區(qū)在平常時只能見到少數(shù)老人。生源的減少,也就造成了當?shù)氐漠屪鍖W校逐漸減少。在我們深入平陽青街畬族鄉(xiāng)中心學校調研時,與校長的談話中他也提到學生人數(shù)逐年減少的問題。但令我們感到高興與慶幸的是學校的音體美課程沒有因為人數(shù)的減少而被忽視。并且我們在學校保存的學生美術作品中看到了,美術課程中融入了具有當?shù)亍爸窈!碧厣闹裢埠投敷?。但令人遺憾的是學校中的美術老師并不會畬族特有的技藝。目前當?shù)剡€掌握這些技藝的都是一些老藝人,他們的技藝大多都是從兒時,同上輩人哪兒學習來的。采訪過溫州畬族平陽朱山村溫州畬族編織彩帶的非遺傳承人李菊花和雷春臘阿姨后,我們不僅對畬族服飾中的彩帶編制技藝有了更全面的了解而且知道了彩帶上編織的符號或圖案背后的內涵。此次實地調研使得我們對溫州畬族的了解不在從民族的文化資源上深入到精神內涵之中。結束調研后我們運用此次見聞來設計與溫州畬族民間美術相關的拓展性課程。這樣的模式能激發(fā)教學過程中的激情和保證教學內容的時效性與真實性。
(一)了解溫州畬族服飾文化
在課程開始時,播放平陽青街當?shù)乜疾炫臄z的畬歌視頻中的“織帶歌”引出溫州畬族服飾中的織帶,并展示在溫州畬族當?shù)氐目棊?,讓學生猜想織帶的用途,觀察織帶上的紋樣,激發(fā)學生對溫州畬族服飾的興趣。用多媒體展示畬族服飾,讓學生初步感受獨具溫州畬族特色的服飾的魅力,通過了解畬族人民的日常生活,知道溫州畬族服飾這一特色服飾已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隨后教師提出關于溫州畬族服飾特點的問題,并讓學生思考觀察并回答。學生認識到溫州畬族服飾的整體特點后,自主觀察發(fā)現(xiàn)服飾細節(jié)處的紋樣,隨后交流探討。學生的好奇與他們對問題的思考就是激發(fā)他們運用溫州畬族特色紋樣,通過聯(lián)想與想象完成服裝創(chuàng)作的動力。
(二)設計紋樣創(chuàng)作服裝
由于課程時間有限,我們要讓學生在二十分鐘的時間內自主創(chuàng)作具有畬族紋樣特點的服飾。所以我們通過將卡紙剪成衣服的形狀,讓學生運用彩色筆或馬克筆在上面設計溫州畬族特色紋樣。使最終作品有較強的觀賞性和操作性,有深入學習與探索的空間。并且考慮到小學的學生的造型能力有限,為了使他們不在這一方面遇到極大是困難,我們挑選了畬族服飾紋樣中,比較典型且易于繪畫的圖形為例放映在多媒體屏幕上,作為他們設計創(chuàng)作的參考。但在顏色顏色上,有些學生感知色彩的能力甚至比成年人還要強,所以不用擔心他們在色彩搭配使用方面的問題。將主動權交給他們,讓他們在自主設計與創(chuàng)作中感受溫州畬族服飾的魅力。作品完成后互相欣賞評價,可將作品展示在校園美術角甚至是地區(qū)博物館。這樣也可以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作的激情。
在進行溫州畬族服飾紋樣的創(chuàng)作設計時,很多學生都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甚至不需要我們做出什么提示,他們就能根據(jù)溫州畬族生活的環(huán)境與特有的文化設計出令人意想不到的有趣紋樣。比如在溫州畬族居住的環(huán)境是被大山包圍,并且有竹鄉(xiāng)之稱,就有學生在他的設計中運用了柱子這一元素。其中更為普遍被運用的元素,就是鳳凰,這也是由于畬族特有的鳳凰裝文化。
二、通過拓展性課程深化認知
藝術隨高于生活,但來源于生活。在我們生活的家鄉(xiāng)都有很多像溫州畬族服飾一樣的優(yōu)秀藝術文化遺產,正面臨消逝的危險,美術課程不僅要教授美術知識和技能,而且要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學習態(tài)度。課堂上討論現(xiàn)實存在的社會問題和文化現(xiàn)象,引導學生進行自主評價和判斷,這樣能讓學生意識到民間美術的獨特性,梳理對民族文化的責任感和自信心,逐步形成基本的審美能力和健康的審美趣味。
三、通過拓展性課程體高自身教學能力
我們的課程是將藝術欣賞與動手操作相結合的綜合性課堂。作為第一次課堂實踐,我們仍有許多不足之處。首先,我們需要考慮教學對象知識接受程度,合理把握問題難度。在課程設計具體化指向和時間把握、課堂展示、作品評析等方面需要多加注意。其次,提出的問題要圍繞教學重點,并提高課堂互動性。只有結合教材,局部放大分析,目的明確才能更好得體現(xiàn)畬族特色,達到預期上課效果??傮w而言,課程作業(yè)完成度較高,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學生對于畬族的認知,同時也是對于我們自身的一次歷練和提升,非物質藝術熏陶使我們的內心更加純粹。
【參考文獻】
1.《浙江畬族史》,邱國珍,杭州出版社,2019.
2.《溫州畬族史》,邱國珍,人民出版社,2017.
3.《畬族民間藝術研究 》, 邱國珍,鄧苗,孟令法.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7.
4.《浙閩地區(qū)畬族服飾比較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年
5、《畬族服飾文化變遷及傳承》,中國紡織出版社,2017年
6、《畬族民間藝術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8年
7.《浙江畬族近代女子盛裝審美藝術》,紡織學報第29卷第1期,20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