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杰
摘要:散文是中學語文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散文教學的探究也一直是備受關注的,本文主要選取了了《濟南的冬天》這一課的部分教學過程,以教師的教學環(huán)節(jié)為線索,從教學設計,課堂效果,學生收獲等方面來寫,思考散文教學中應該重視的內(nèi)容是什么。
關鍵詞:初中語文;教學實錄;教學反思
語言是人類表達和溝通的重要方式,語言感知能力又是人與語言之間建立的聯(lián)系,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逐步培養(yǎng)中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知與領悟能力對于中學生來說是很重要的,同時能夠提高他們的審美與鑒賞能力。《濟南的冬天》這篇課文是老舍先生的一篇散文,文章篇幅不長,但是卻用詞優(yōu)美,整篇文章充滿了詩情畫意,同時在本文中老舍一反以往厚重、富有滄桑感的現(xiàn)實主義風格,以輕快、自然的筆調(diào)描繪了一塊冬天里的寶地,文中語言樸實平和,運用了大量接地氣的詞語,拉近了讀者與作者之間的距離,因此在教學活動中對于語言的分析與品味進而提高學生的語言感知是一個新的切入點。
一、整體把握,做好教學設計
教師的教學活動是在教學設計的指引下靈活變動。在本次課中,Z老師整體的教學是依據(jù)教學設計的節(jié)奏來安排。在上課對于教材和文本以及學生的知識能力,具體到課文中的作者及相關內(nèi)容都做了相應的分析。
《濟南的冬天》是老舍先生所作的一篇優(yōu)美的借景抒情散文,在單元要求中提到要重視對課文的朗讀,通過想象文中描繪的景色,領略自然景物的美,挖掘蘊含在字詞之間的感情,仔細研磨文中的作者對于語言描寫的用詞之精準,這就是在略讀的基礎上把握精讀的方法;此外文章中關于景物描寫的語言準確生動,擬人、比喻的修辭手法用的恰如其分,融情于景,表達了作者真切的印象和感受,讓人產(chǎn)生親近感。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因此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和認知水平,是教師授課的依據(jù)和出發(fā)點。[2]本文是一篇寫景抒情的優(yōu)美散文,之前學生已在《春》的學習中了解了這類文章的特點及學習方法,喜歡讀這類景物描寫文章,特別喜歡欣賞直觀畫面,也能找出自己喜歡的詞語、句段,從詞語運用的準確、生動及句子所采用的修辭手法方面進行賞析,但還不能較好地觀察景物特點并把它描繪出來。
基于以上的分析,Z老師將教學目標訂為了解濟南冬天的特點及圍繞這個特點作者的寫作思路,感受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在指導學生誦讀課文的過程中體會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及作用,進而在領會作者的情感與寫作手法的基礎上能夠?qū)ζ渌愃莆谋具M行審美賞析。
二、具體實施,課堂效果見真知
課程標準針對語文教學提出:要為學生提供一個合作化、開放性的學習環(huán)境,豐富學生學習內(nèi)容,做到靈活學習,隨時隨地學習。同時,要將課堂教學和學生實際生活相融合,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將語文知識應用于實踐,提高學生的個人素養(yǎng)。
《濟南的冬天》是七年級的課文,七年級還屬于小學與初中的過渡階段,學生的整體認知水平還有待提高,審美能力還有待培養(yǎng),因此掌握了學生的基本特點再加以處創(chuàng)造學生感興趣的情境就能有一個較好的教學效果。在《濟南的冬天》這一節(jié)課,在導入部分選擇了聊天的方式來拉近和學生的距離:“同學們,現(xiàn)在是什么季節(jié)呢?”“那么我們一年中有幾個季節(jié)啊?”在學生回答的過程中展示四季的圖片,讓同學們更直觀的感受,同時讓同學們交流自己喜歡的季節(jié),這樣首先活躍了課堂氣氛,最后再引出老舍先生在《濟南的秋天》中的表述來引入課題。在進行正式的教學時首先讓學生帶著問題朗讀全文,既是為了掃清字詞的障礙也是為了熟悉課文內(nèi)容,在這個階段是學生自己理解的過程。在后面討論濟南冬天的特點的時候教師和學生相互配合,課堂氛圍融洽,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語言表達也是循循善誘,讓學生一直處于思考的狀態(tài):
師:好的,同學們,我們現(xiàn)在開始交流,你們來說明一下你們的觀點。
生:溫晴、慈善、沒有風聲、寶地、水不結冰。
(學生陸續(xù)回答,老師書寫板書)
師:好,現(xiàn)在我們來看這些詞語,看看他們是什么意思。首先溫晴我們來看溫晴,晴是晴天晴朗的意思,那“溫晴”是什么意思呢?
生:溫和晴朗、溫暖的晴天(學生各自表達觀點)
師:好的,“溫晴”我們知道了,下面來看“慈善”是什么意思?
生:善良
師:哦。善良的意思,有同情心。那作者為什么說濟南的冬天是慈善的?
生:因為濟南的冬天不冷,濟南的人們從天上看到山上會幻想明天就是春天。
師:這位同學說的非常好,對文章也很熟悉啊,對因為濟南的冬天不冷,那里的人們冬天都是帶著笑容的,所以作者說濟南的冬天是慈善的,是對人有同情心的。
師:好,那“沒有風聲”又體現(xiàn)了什么呢?
生:說明風小,不冷。
師:對,沒有風聲說明風很小并不代表沒有風,而且作者這里是和北平的風做了對比來體現(xiàn)濟南冬天的風是不冷的。作者在表達濟南冬天不冷時并沒有直接說明,而是通過這樣的一個側面來反映,體現(xiàn)了作者的用詞準確。我們接著往下看,“寶地”為什么是濟南冬天的特點了呢?
生:因為,在北中國的冬天,擁有溫晴天氣的濟南,算的是個寶地。
師:這樣的地方真的算是個寶地啊,那這個寶地說的是誰呢?
生:濟南。
……
這樣的對話一來一往之間,學生在思考的過程中就完成了對第一個知識點的把握,后面整節(jié)課則是圍繞濟南冬天“溫晴”這一特點來展開分析,在具體分析的過程中Z老師找到學生的興趣點,滿足學生的表現(xiàn)欲望,在教學過程中為了讓學生能夠更真實的體會作者描繪的美景,通過“看圖寫話”即展示圖畫,再選取一位同學復述文中作者的描寫,其他同學合上課本感受,這種類似于舞臺劇的旁白,學生與學生之間能更有共鳴,這樣的方式對學生來說是新奇的,此外還可以通過學生的復述來看出對于文章的閱讀理解到何種層次同時提高課堂的專注度。
師:屏幕中的畫很美,但作者筆下的濟南城更美啊。濟南被稱為泉城,說明水多,而有水的地方就要修橋方便人們生活,水邊也要栽下幾株柳樹,既符合美感也供人乘涼。那請一位同學告訴大家,這幅畫是表現(xiàn)文中哪個場景的?
生:“天兒越晴,水藻越綠,就憑這些綠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凍上;況且那長枝的垂柳還要在水里照個影兒呢。”
師:好,我們來看看作者寫的濟南的水,作者為什么說水會“不忍得”凍上水藻呢?水為什么會有感情呢?垂柳又為什么會照影呢?
生:用了擬人的手法。
師:用了擬人的手法,那“不忍得”三個字我們體會到了一種怎樣的感情呢?
生:善良、慈愛、柔軟、多情(學生各抒己見)
師:好,我們現(xiàn)在明白了作者運用了擬人的手法,水本無情,草木也無情,那這里是誰不忍心將水藻凍上呢?
生:作者自己。
師:那垂柳又是誰的感覺在照影呢?
生:也是作者。
師:對,這里都是在描繪自己的感情。那這種表達感情的方式我們叫做——
生:借景抒情。
…………
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注意力就已經(jīng)被集中到一起了,圖畫、課文、老師和學生開始產(chǎn)生了聯(lián)系,學生對于課堂的參與度就提升了。這點從課堂中學生順利的找到老師想要的點,并積極回答老師的問題可以得到印證。在這樣的氛圍中,學生在閱讀課文中那些優(yōu)美的景色時就不是在腦海里想象而是有了可以參照的事物,對于閱讀的體會會更自然流暢,此外,學生有了圖畫作為參考在進行閱讀時就有了切入點,在這個切入點的基礎上進行學習,就能更好的文章優(yōu)美的語言和作者隱含其中的情感,也有利于教師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寫景散文的一些內(nèi)容。
在整節(jié)課中,根據(jù)圖畫進一步引導展開分析課文,且在此之前完成了相關背景的介紹,對于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也有了初步了解,在此基礎上再進行具體的內(nèi)容分析不僅能夠?qū)訉油七M,同時也符合學生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能夠有條理的接收知識,整節(jié)課都充滿了活力。但是在整個環(huán)節(jié)中我們可以感受到教師的整個教學完成了本次課的教學目標,但是在語言教學方面有所忽略。
三、課后思考,精益求精
散文一直有著篇幅短小但含義雋永的特點,在語文教材中一直有著重要的地位,所以教師要在教授散文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以及對語感的感受能力,同時散文作為文學作品又具有文學性,這就決定散文教學時要注重對文本的鑒賞與分析能力,也是語文的綜合素養(yǎng)培養(yǎng)。[3]在這個過程中教學語言的有效表達也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著重注意的。
在這節(jié)課結束后,我開始思考教師對于自己的課堂是否滿意,學生是否真正體會了作者的語言表達,理解了課文的內(nèi)容與情感。在整體上教師的教學是完整且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完成度較高,教學有整體性,整堂課以濟南冬天的特點為中心展開,以圖畫為線索串聯(lián)整節(jié)課,在整個過程中教師和學生相互配合,共同完成了教學內(nèi)容,而且在整個過程中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是優(yōu)秀的,不會拖泥帶水,準確的帶領同學們進行文章的學習。但是從教師的角度來看,整節(jié)課缺少了學生對于課文的朗讀,對課文進行朗讀能夠很好幫助學生接近作者的情感,最基本的則是可以直觀的體會到作者對于語言文字運用的精準,在《濟南的冬天》一文中,老舍先生運用準確卻又生動的語言向我們描繪了上帝偏愛的濟南的冬天,這些語言像是當面的訴說,平易近人又飽含深情,那么怎么讓學生感受這種語言的情感美,讓他們在體會語言的美的同時體會作者寄托在語言里的含蓄情感就是老師要著重考慮的,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對于語言的體會應該成為散文教學的重點之一。在體會語言的過程中除了單單停留在對于比喻、擬人等修辭方法這些教學內(nèi)容的表面教授之外,還可以從語言文字的基礎入手,體會文字本身的魅力。如文中出現(xiàn)的“臥”字,“臥”字本身為動詞,在本文中“山坡上臥著些小村莊,小村莊的房頂上臥著點雪”,兩個“臥”字既傳神又靈動的寫出了村莊和小雪的形態(tài),而在對這個字進行品味時教師就可以提示學生結合生活實際,真正體會這個字的具體狀態(tài),從而形成自己的理解,進而就可由字到詞到句的逐步感受,老舍先生用詞的精妙也由此顯現(xiàn)。這樣學生在學習本節(jié)課時以一個輕松的狀態(tài)就把握了老舍先生的語言特點,以后在欣賞老舍先生的文章時已經(jīng)奠定了基礎,對于語言的感知也可以得到較好的訓練。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王文英.讓學生真正“動”起來——初中語文綜合性學習方式探究[J]學周刊,2016(7):162-162.
[3]王光祖,趙百超,陳文高,盛子明.以訓練閱讀能力為主線,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質(zhì)——上海 H 版中學語文課本簡介[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1.
[4]寧輝.確定初中散文閱讀教學內(nèi)容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D].遼寧師范大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