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坤 李麗娜
摘 要:隨著經濟改革和建設的不斷發(fā)展,越來越多的農村人口涌進城市,尋找經商、務工等機會,造成農村家庭中父母外出務工的情況越來越普遍,這也造成了大量留守兒童的產生,同時在留守兒童中,其心理問題也越來越受到各界的關注,也為心理學領域目前重點研究的課題。本文就留守兒童普遍存在的心理依戀障礙問題進行分析和探討。
關鍵詞:農村留守兒童;依戀;心理問題
兒童與父母之間的依戀關系對其健康生長起著重要的影響作用,通過研究發(fā)現(xiàn),大量的留守兒童因父母照顧陪伴的時間較少,或者寄養(yǎng)生活方式不穩(wěn)定等,出現(xiàn)親情缺失的情況,而造成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比其他兒童更嚴重,因此加強對留守兒童依戀障礙和心理問題的探討,對其健康成長有著非常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1 心理依戀類型概述
在心理學領域,通過實驗和觀察將兒童與母親之間的依戀關系分為:安全型、回避型和抵抗型。這三種關系的形成主要跟兒童與母親之間互動以及親情體驗有關。兒童與母親之間親情體驗良好,關系穩(wěn)定,則會表現(xiàn)了安全型依戀,即使母親留開不在身邊,兒童也能夠積極和陌生人相處,無不安和煩躁的情緒表現(xiàn);與母親之間關系不穩(wěn)定會形成回避型依戀關系,母親留開沒有任何反應得影響,但也不會與陌生人交流,常表現(xiàn)得較為安靜、內向;長期親情缺失或者母親情緒喜怒無常等會形成抵抗型依戀關系,常表現(xiàn)為心理極為矛盾,即渴望親情但又排斥抵觸,當母親離開時會煩躁不安,但母親親近時又會反抗、生氣和拒絕。
2 留守兒童心理現(xiàn)狀及特點
留守兒童普遍都存在著父母正常親情的缺失,由于父母一方或雙方外出經商或打工,形成“單親家庭”模式,或者由隔代、兄弟姐妹或委托撫養(yǎng)模式,與其他父母陪伴在家的兒童相比,留守兒童在安全、生活照料、興趣愛好、能力培養(yǎng)、品格、人格發(fā)展以及情緒情感等教育方面都存著缺乏,而最重要是的造成心理依戀障礙,主要表現(xiàn)為回避型和抵抗型,對家庭的認同感和歸屬感較低,因為兒童早期以及長期缺乏父母的關心和愛撫,使其在今后的生活中也很難與其他人建立起依戀的關系,容易形成自閉、自卑、校園暴力以及反社會等不健康心理,對其未來的生活造成嚴重的影響。
3 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疏導策略
3.1 動態(tài)跟蹤
對于留守兒童的問題,相關學校應加強關注和關心。首先應對學校里的留守兒童進行建檔,對其家庭情況、身心健康狀況進行跟蹤記錄。根據記錄信息,采取有效的結對關愛措施,對困難的留守兒童組織幫扶活動,對其學習中遇到的困難,以及身心需求予以解決和滿足。
3.2 溫情傳遞
通過組織教師擔任代理家長,以及動員優(yōu)秀學生對留守兒童進行結對幫扶等活動,在生活和學習上都給予關心照顧和幫助,另外定期組織心理輔導老師對留守兒童進行心理疏導,老師也可通過郵件以及視頻的方式,通過心理教育專業(yè)教師的指導,對留守兒童的煩惱和不良情緒得以化解。
3.3 親情溝通
為留守兒童創(chuàng)造更多與父母溝通互動的機會,首先要轉變父母對孩子心里需求予以忽略,認為給孩子掙錢就是負責的錯誤觀念。學??梢苑e極通過微信群、校訊通以及其他網絡載體,加強與父母的溝通,督促和教導父母及時與孩子保持溝通和互動;另外也可為留守兒童提供微信視頻以及電話服務,使其與父母之間親密的關系得以維系。
3.4 情感激發(fā)
通過組織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活動,使留守兒童內心的美好情感得以激發(fā),有利于良好品質的培養(yǎng)和塑造。通過勞動技能展示、書畫展覽、知識競賽、體育活動等,為留守兒童提供可以展示的平臺,并設立各類獎項,對留守兒童予以更多的激勵和鼓勵,使其更積極地參與活動;另外開展各類親情體驗活動,使其能夠更多地感受親情;在傳統(tǒng)節(jié)目時,結合節(jié)日特點,對情感氛圍進行營造,組織各種主題活動,讓學生和老師之間、學生之間以及父母與孩子之間能夠借著各類活動,抒發(fā)自已內心誠摯的情感,從而使留守兒童內心的感情得以激發(fā)。
3.5 真情培育
學校可以通過與其他政府部門以及社會團體,組織各種送溫暖活動,為留守兒童送去學習用具、圖書以及生活用品等;組織參加體驗;組織學習安全知識;組織參加公益活動等,對兒童的社會責任感予以培養(yǎng),并在為別人服務中感受真情。
3.6 人際關系建立的加強
由于留守兒童存在的依戀障礙,容易造成其人際關系不和諧,孤單不合群等,因此需要通過建立良好的伙伴關系,使其歸屬感、尊重以及愛的需求得到滿足,使其身心健康發(fā)展得到有效促進;另外良好的師生關系也是促進其人際關系建立的重要途徑,一方面教師能夠衣時了解其學習、家庭、生活等情況,另外教師的關心和照顧也能有效彌補其缺失的親情
。
3.7 加強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的關注
積極發(fā)動社會力量,利用各大媒體和平臺,通過對留守兒童問題的報道,使更多人關注留守兒童的身心健康問題。同時對于農村教育也應加大投入力度,使農村老師資源不斷優(yōu)化和提高。另外對心理咨詢室進行積極配置,使留守兒童心理問題能夠及時得到有效疏導和緩解。
造成留守兒童依戀障礙以及心理問題的原因較多,主要還是由于父母親情早期以及長期缺乏,以及家庭氛圍不穩(wěn)定、不和諧等,而在家庭收入低、教育程度低、撫養(yǎng)壓力大的家庭容易產生,往往表現(xiàn)出態(tài)度嚴厲、教育要求不連貫以及應答性低,而造成留守兒童對親情和家庭的矛盾感以及情感缺乏、精神寄托缺乏等情況,嚴重影響兒童心理。因此加強對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研究,并通過全社會各界的關注以及相應的關愛、扶持措施,使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得到有效解決。
參考文獻
[1]陳田芳, 邱會利, 王婷婷. 淺析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與對策[J]. 長沙醫(yī)學院學報, 2016,11(3):2022.
[2]張耀庭. 論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與應對策略[J]. 學理論, 2018,785(11):114115+120.
[3]茆厚明. 淺析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及對策[J]. 學園, 2017,(6):188188.
[4]宣子晗. 試析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成因及對策[J]. 心理月刊, 2018,(10):3334.
[5]樊軍德. 農村留守兒童常見心理問題及輔導修正策略研究[J]. 學周刊, 2017,(18):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