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玉先
摘 要:小學語文新課標指出:“閱讀教學要培養(yǎng)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倡導多角度、有創(chuàng)意的閱讀。讀是語文教學的基本方法,是閱讀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也是語言積累的重要途徑。”所以,語文教學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朗讀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性和創(chuàng)造性能力。朗讀可以使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走進文本,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和感悟,在朗讀中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關鍵詞:感悟;朗讀;語文素養(yǎng)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彼^“感悟”,是學生調用自身的語言沉淀,獲取文本信息,感受作者的寫作意圖,并將所獲取的信息相交融到自己的生活和情感世界中,從中獲得情感的體驗,甚至觸發(fā)靈感和頓悟。語文教學就應該以讀為突破口,實現語文教學的任務,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但在現實教學中,一些教師只注重讀的功利性,使閱讀教學質量提高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礙。
一、只注重朗讀輕默讀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加強對閱讀方法的指導?!钡哌M當今的小學語文閱讀課堂,朗朗書聲如春風乍起,采用自由讀、分組讀、齊讀、對讀、引讀等各種形式的讀,發(fā)出聲音的讀在閱讀教學中得到了回歸,但不出聲的讀在小學語文閱讀課中出現的頻率卻不是很高。許多閱讀課,特別是公開課,教師生怕課堂安靜下來,于是多采用有聲讀的形式,而很少采用默讀的形式,“書聲瑯瑯”成了他們課堂的亮點。
二、簡單化,功利化的“讀”
語文課上尤其是一些公開課上,不僅是書聲瑯瑯,讀的形式也是豐富多樣,可謂是“讀”領風騷。讀,成了教師教學最主要的手段。有的老師將“讀”簡單化、功利化了,認為只要多讀就能解決一切問題,課堂上學生讀得越多,課堂就會生動起來,學生的主體地位就能得以凸顯。然而透過課堂上形式眾多讀的背后,來審視讀的實效性和有效性,我們發(fā)現讀的時間不夠充分,一般只有1~2分鐘的時間;讀的要求不明確,學生漫無目的地讀,收效甚微;求形式不求實效,讀來讀去只停留在理清故事情節(jié)、模仿人物語氣的層面上,忽視默讀、瀏覽的不同讀法,最終也沒有多大實效。學生讀完后老師只是草草地評價“好”,但好在哪里,并沒有分析,這樣學生的朗讀能力得不到提升,閱讀興趣漸漸會乏味。
要讓學生有讀的興趣、讀的欲望,我們就要讓學生有選擇閱讀的權力。他們在閱讀材料里盡情地讀著,不論方式,不論閱讀范圍,只要閱讀內容健康,就要鼓勵他們盡管去讀。有條件,老師要多帶他們去圖書館里暢讀。哪怕是一年級的小學生,我們也可以讓她們對圖書館有好奇心,對豐富多彩的圖畫著迷,對書里的故事有牽掛。久而久之,孩子們就會著迷地愛上閱讀。
要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平時還要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習慣,注重讀的技巧培養(yǎng)。
1.培養(yǎng)讀的習慣。讓學生養(yǎng)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朗讀背誦的習慣、讀后評議的習慣。
2.教師的示范作用也很重要。老師注重范讀;注重體態(tài)語言的運用。
3.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優(yōu)化“讀”的要求,從而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的方法。朗讀要求要恰當。在閱讀教學中,讀的要求要明確?!八肌弊重灤┯谧x的全程。“學而不思則罔”。思為讀之本,思字貫穿全程,這是提高閱讀質量的關鍵。如果在閱讀教學中有口無心地一味讀書,就很難達到優(yōu)化教學中對讀的要求。首先讓學生明確“思”的范圍,即思什么?文章字里行間的意思和思想感情等內容以及語言形式等都是思的范圍,老師在這些方面要引導學生去思索。老師要教給學生思的方法。開始讀書時,老師要引要扶,可以由老師提問,使其知道應如何去思索。“學貴有疑”,讀書時鼓勵學生多帶幾個為什么去讀,培養(yǎng)學生質疑問難的能力,從而使思達到一定的深度,讀的感情自然就豐富了。如讀《少年閏土》一文時,讀到“他們不知道一些事,閏土在海邊時,他們都和我一樣,只看見院子里高墻上四角的天空”時,“他們”指的是誰?為什么高墻上的天空是四角的天空?作者為什么要這樣寫?要求學生認真讀這篇課文,學生通過幾次讀,體會到閏土的童年生活多么有趣,閏土的見識是多么豐富,而魯迅和他的小伙伴童年生活枯燥無味、見識較窄,這樣更能突出魯迅對農村生活的向往之情。學生通過讀,理解了句子的意思和意義,讀的“感情”就更豐富了。
小學語文新課標指出:閱讀教學要培養(yǎng)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倡導多角度、有創(chuàng)意的閱讀。讀是語文教學的基本方法,是閱讀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也是語言積累的重要途徑,朗讀可以培養(yǎng)學生探究性和創(chuàng)造性能力。朗讀使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走進文本,逐步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和感悟,在朗讀中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我們應當以朗讀為突破口,讓“讀”真正成為感悟語言的有效載體。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和閱讀興趣是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的關鍵。教學中教師要針對學生的一些特點,以靈活有效的“讀”的教學方式去帶動學生,培養(yǎng)其閱讀興趣和習慣,讓他們在樂中學、在樂中成長。
參考文獻:
[1]楊瑩.書山有路“讀”為徑 為有源頭活水來——淺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技巧[J]. 教育觀察(下半月),2013,2(10):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