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祖金
摘 要:愛因斯坦有句名言:“提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為重要?!庇袑<以谥形鞣浇逃谋容^研究中曾說:“中國衡量教育成功的標準是:將有問題的學生教育成沒問題,全懂了,所以中國學生年齡越大,年級越高,問題就越少;美國衡量教育成功的標準是:將沒問題的學生教育教育得有問題,如果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都回答不了,那算是非常成功。所以美國學生年級越高,越有創(chuàng)意、越會突發(fā)奇想?!泵绹麑W者布魯巴克也很精辟地指出:“最精湛的教學藝術,遵循的最高準則就是讓學生自己提問題。”
關鍵詞:問題意識;質疑氛圍;教學設計;主體地位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努力轉變傳統(tǒng)的教育觀念,改變教學方法,建立新型師生關系,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教給學生提問的技巧等,引導學生探究,激發(fā)學生在學習中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我們的社會迫切需要創(chuàng)新型人才,我們作為新時期的教育工作者,有義務讓我們的學生成為善思好問的人。在新課標的指引下,要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就必須從有疑到無疑,到新疑,這就是不斷激發(fā)學生學習動機,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最有效的方法。
一、營造寬松、民主的質疑氛圍,讓學生敢問
美國證券界最成功的實踐家羅杰斯認為,一個人的創(chuàng)造力只有在他感覺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條件下,才能獲得最優(yōu)表現和發(fā)展。激發(fā)學生問題意識的關鍵是要創(chuàng)設寬松、安全的環(huán)境和氛圍,增進教學民主,消除學生在課堂上的緊張感、壓抑感和焦慮感。
小學生的求知欲特別旺盛,這正是激發(fā)問題意識的基礎。我們可以通過開放提問時空,發(fā)揮語言、表情的積極作用,給學生以親切感,平等對待每一位學生,做到一視同仁等舉措,盡可能給學生多一些思考的時間,多一些活動的空間,多一些自我表現和交流的機會,多一些嘗試成功的體驗,讓學生自始至終積極參與教學的全過程。如:我在教學《貓》一文中有這樣的句子:“說貓老實吧——它——貪玩——盡職——”,這時,學生就敢于提出問題了:“作者為什么說貓老實卻又說它貪玩?貪玩又盡職呢?”學生提出這些問題后,然后通過討論,就會把課文理解得更深,學生的思維也更深化了。
二、從學生出發(fā),教師要精心設計教學,激發(fā)學生樂于提問的興趣,讓學生愛問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重視問題意識的激發(fā),抓住學生思維活動中的熱點和焦點,培養(yǎng)學習興趣,調動起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使師生雙方都處于輕松愉快的情境中,這樣的教學學生收獲的會更多。在教學設計上,教師要做“問題專家”,強化問題意識,讓學生多問。要激發(fā)學生的問題意識,教師自己首先應該具有明確的問題意識。通過富于變化不斷賦予新意的教學形式、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把“灌注”改為“啟發(fā)引導”的互動式教學,課堂上不斷提供信息、分析信息、及時調節(jié)、點撥;及時注意發(fā)現學生學習上的進步和學習興趣的效果,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愉悅。當學生在自己的積極參與下主動提問,主動設疑,獲取成功時,更加會心情愉快,精神振奮,探索問題和創(chuàng)新意識增強,從而產生強大的內部動力,以爭取獲得更大的成功。如在講讀《用計謀孔明借箭》時,筆者抓住了“借”字來激發(fā)學生樂于提問的興趣,“借”其實是騙,為什么偏偏用“借”呢?通過分析使學生明白這里用“借”,不但點出諸葛亮的聰明、智慧,而且暗示了這箭在后來作戰(zhàn)時還要還給曹操。也就是曹軍造箭射自己。一個“借”字同時又暗含了“有借有還”這樣一個概念,借來的箭又還給了主人,一借一還,把本來很嚴肅的戰(zhàn)爭寫的很輕松,斗智斗勇自然而然表現出來了。
三、強化學生主體地位,教予學生提問技巧,使學生會問
小學生的學習、生活經驗都不足,僅靠膽量和興趣還發(fā)現不了實質性的問題,不容易提出切中知識關鍵的問題。因此,教師必須充分發(fā)揮主導作用,積極倡導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把學習知識的過程變成主動發(fā)現問題的過程,并在發(fā)現過程中培養(yǎng)解決問題的能力。
李政道先生就提出,最好的閱讀方法是猜讀法。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依據學生的認知水平精心設計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為學生提供充足的、典型的、完整的感性材料。閱讀中讓學生提問的方法途徑很多:從原有知識經驗提問、從文章反常處提問、從課后思考題提問、從結果追問原因、從原因問結果等等;學生的學習過程其實是一個永無止境的探究過程,可以讓學生在探究中發(fā)現問題。探究賦予學習者以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學習者通過獨立、深入地思考,提出自己的觀點?!皢栴}”雪球會越滾越大,使探索更廣泛、更深入。從問題開始解決問題再到提出問題,再解決問題,使整個學習過程在探索中獲得發(fā)展。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在合作中發(fā)現問題。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由于受年齡、思維水平的限制,在認識能力上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他們對自己的行為的自我評價能力較差,但對別人的行為卻比較容易發(fā)現毛病。根據這一特點,教學中,應加強學生的合作學習。凡是學生能解決的問題,盡量讓學生通過討論、思想碰撞、組際交流來解決。學生之間的合作與交流,開闊了視野,拓寬了思路,互相受到啟發(fā),共同獲得提高。
陶行知先生曾說:“發(fā)明千千萬萬,起點是一問。”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是人類的寶貴品質,因為問題是科學發(fā)現的前提,是新思想誕生的曙光,是創(chuàng)新精神的萌芽。學生可持續(xù)發(fā)展能力的獲得,很大程度上依賴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永不滿足、追求卓越的精神和積極向上的生活態(tài)度、科學的世界觀以及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