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永惠
摘 要:小學語文統(tǒng)編教材中,有許多豐富多彩的藝術(shù)形象,有引人入勝的美好的祖國河山,有令人感動的、難忘的事件,更有經(jīng)典的古詩詞。教材中凝練生動的優(yōu)美詞句,強烈感人的抒情色彩,強勁用力的表達方法,都應(yīng)該讓學生學習,讓學生不斷感受、體驗這些以教材內(nèi)容為本的審美內(nèi)容,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與審美能力。
關(guān)鍵詞:形象美;意境美;語言美;情感美
一、讓形象美在對比中呈現(xiàn)
只有深入地理解課文,才能打好審美的基礎(chǔ),而對比又是幫助學生提高審美能力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指導學生發(fā)現(xiàn)文章中美與丑的強烈對比,不斷在揣摩、理解中感受到美的形象。如《西門豹》這篇課文,就有強烈的對比特點。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抓住以西門豹和巫婆為代表的兩種人和事進行比較分析,組織學生展開討論,各自在不同的角度上發(fā)表對美與丑的不同看法,通過借鑒、比較,使學生認識到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惡、丑,從而提高了學生對美丑的認識,培養(yǎng)學生強烈的審美能力。再如《少年閏土》這篇課文,魯迅筆下的“知道無窮無盡的稀奇事”的少年閏土與“素不知道這一切”少爺公子們的兩種形象就構(gòu)成了鮮明的對比。在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把握住少年閏土“知道海邊有無窮無盡的稀奇的事”與少爺們“只看見院子里高墻上四腳的天空”進行比較,學生便會發(fā)現(xiàn)閏土是一個活潑可愛、知識豐富的農(nóng)村少年,而少爺們只不過一群孤陋寡聞、鼠目寸光的紈绔子弟。因此,教師應(yīng)著力引導學生對人物之間的外表與內(nèi)心、客觀與主觀、形象與本質(zhì)進行相互比較,讓他們在對比中認識美、體驗美和評判美。
二、讓意境美在想象中拓展
小學生對事物的認識是膚淺的,對美的鑒賞力不高。教師要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特點,憑借熟悉的有關(guān)情景讓學生展開想象,根據(jù)事物的發(fā)展,讓學生進行推理想象,聯(lián)系生活實際讓學生合理想象,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意識與審美能力。如李白的《望廬山瀑布》中的“日照香爐生紫煙”中的“生”,讓學生理解“生”的本義是“產(chǎn)生”,而在此詩句中“生” 既有“產(chǎn)生”又有“升起”的意思,讓學生展開想象:從“生”字你看到怎樣的一幅畫面?讓學生欣賞詩的意境后,再提出一個問題:詩人為什么不用“升”而用“生”呢?這樣,學生就會從詩的本義,詩的意境去進行理解。“升”僅僅能看到煙霧升起,一會兒就散了,沒有了,如果用“生”字,就能看到香爐峰的云霧源源不斷地升騰這個畫面,也能看到香爐峰云霧繚繞的畫面。教學“飛流直下三千尺”這一句時,引導學生根據(jù)詩句的意思,想象瀑布飛瀉而下是怎樣一幅畫面,再引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壯觀,從而更好的理解詩句的意境,讓學生得到美的熏陶。
三、讓語言美在推敲中定格
在小學語文課文中,詩歌用字精練傳神,散文句式優(yōu)美多樣,記敘文對話富有個性,教學時,教師要引導學生認真推敲、欣賞,這樣既能提高學生的語感,又能使學生得到美的熏陶。
(一)推敲傳神的詞語
在教“春風又綠江南岸”時,我讓學生把詩中的“綠”字換為“到”、“過”、“入”、“滿”等字后,再比較哪個字用得妙。學生在換詞比較中,體會到用上“綠”字不僅寫出春天到了,還把春風給江南岸披上綠裝這一變化生動而又形象的寫了出來。
(二)欣賞優(yōu)美的句子
散文在小學語文教材占有一定的比例,每一篇散文都是一個培養(yǎng)學生審美能力的好素材。生動的語言總是依靠優(yōu)美的句式來表現(xiàn)。有的句式對稱,講究工整美,有的句式參差,講究段落美。如《桂林山水》這一課,作者不僅用詞十分傳神,而且句式也非常講究,在寫出“山、水”這兩段中,恰到好處地運用了工整的排比,朗朗上口的語感,把水“靜、清、綠”和山“奇、秀、險”的特點描繪得淋漓盡致。在教這類句子時,我們要引導學生反復(fù)誦讀,分析各分句之間的結(jié)構(gòu)聯(lián)系,使學生充分回味其優(yōu)美韻味,使學生在欣賞中得到美的熏陶。
(三)琢磨富有個性的對話
如《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中有這樣一句話:“四周圍黑洞洞的,怎能不碰壁呢?”這含意深刻而又不失幽默的話,既表現(xiàn)了魯迅處境的惡劣,又暗示了他藐視反動勢力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因此,在語文教學中,琢磨富有個性話的語言,對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意識與審美能力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讓情感美在誦讀中體驗
情感體驗是閱讀教學中不可忽視的心理因素,是對學生進行美育教育的一個重要途徑,而誦讀課文又是體驗情感的有效方法之一。我們引導學生反復(fù)誦讀課文,就是要使學生在語文文字的訓練中,更好地獲得學習語文能力,并且有機地使學生受到情感美的陶冶。
如《圓明園的毀滅》一課,它通過描述圓明園昔日輝煌的景觀和慘遭侵略者毀滅的經(jīng)過,表達作者對祖國燦爛文化的熱愛和對侵略者強盜行徑的無比痛恨,激發(fā)人們不忘國恥、振興中華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教學時可以對諸如“不可估量”“統(tǒng)統(tǒng)”“闖進”“掠走”“化為灰燼”等重點詞語進行輕重緩急,抑揚頓挫的誦讀,對重點詞、句的范讀、齊讀、評讀等多種誦讀方式,學生的情感就能很快地與作者情感同步。從而深刻地受到了歌頌祖國燦爛文化和痛斥侵略者的暴行的情感熏陶,同時也感悟到了語言文字的深刻內(nèi)涵。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特點,不斷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挖掘?qū)W生的知識潛能,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
參考文獻:
[1]陳玉秋主編:《語文課程與教學論》,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2]潘慶玉著《語文教育發(fā)展論》 青島海洋大學200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