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寧
[摘? ?要]當前高中美術鑒賞課中圖像使用廣泛,教師需要加強對圖像運用的重視和關注,在此意義上,針對圖像運用存在的不足,優(yōu)化圖像運用策略和注意事項。具體而言,在高中美術鑒賞課中,課前對圖像的收集、選擇、分類,課中通過圖像在不同教學環(huán)節(jié)中的適時運用,以不同方式恰到好處地出示,引導學生感知、體悟、比較,進而發(fā)展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
[關鍵詞]美術鑒賞;圖像運用;策略
[中圖分類號]? ? G633.95?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文章編號]? ? 1674-6058(2019)24-0009-02
美術鑒賞,在普通高中美術課程標準中被列為必修課程。在貫徹國家“立德樹人”教育根本任務,以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為目標的新一輪課程改革中,美術鑒賞課所擔負的美育功能更加明確,這對教師專業(yè)素質的要求更高,也對優(yōu)化教學環(huán)節(jié)需求更多。核心素養(yǎng)為教學的發(fā)展指出了更加明確的方向。普通高中美術課程標準指出,“美術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之一即圖像識讀。圖像識讀指對美術作品、圖形、影像及其他視覺符號的識別和解讀。學生通過識讀的學習,能以聯系、比較的方法進行整體觀看,感受圖像的造型、色彩、材質、肌理、空間等形式特征;以閱讀、搜索、思考和討論等方式,識別與解讀圖像的內涵和意義;從維度、材料、技法、風格及發(fā)展脈絡等方面識別圖像的類別;知道圖像在學習、生活和工作中的作用與價值,選擇、辨析和解讀現實生活中的視覺文化現象和信息”。可見,美術核心素養(yǎng)中對運用圖像的技能要求提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一、高中美術鑒賞課存在的問題
(一)美術鑒賞課現狀
由于美術學科非高考科目,學生本身重視度不高,參與的熱情低下,課堂氣氛沉悶。本校高一學生調查問卷顯示,學生利用美術課做作業(yè)的占10%,調皮開小差的占10%,認為美術課學不學無所謂的占10%,積極緊跟教師思維的占30%。因此,教師要了解學情,改變教學策略,通過美術鑒賞的學習,讓學生形成基本的審美能力,生成濃厚的審美趣味;通過語言、文字和圖像等方式表達自己的審美感受,用美術的方式美化生活和環(huán)境,提高美術素養(yǎng)。
(二)美術鑒賞課文化理解現狀
美術鑒賞教學內容涵蓋廣泛,涉及的藝術門類和藝術流派眾多。藝術作品的產生有其特定的社會背景和文化背景,又與藝術家本人的經歷、才華、膽識、性格等有直接的關系。相比繪畫等美術創(chuàng)作課,美術鑒賞課更離不開圖像的運用,并且受知識與審美經驗的限制,高中生欣賞本民族美術作品與外國美術作品、具象藝術與抽象藝術會面臨不同的處境。由于文化傳統(tǒng)、地域的差異,面對自己不熟悉的作品時,學生會產生審美的疏離感。
二、高中美術鑒賞課圖像運用策略
(一)圖像局部呈現,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局部呈現”是在展示完整作品前首先展示作品局部的圖像處理方式,使作品具有神秘感,有“猶抱琵琶半遮面”的效果,目的是調動學生內在體驗、激發(fā)學生產生積極主動參與欣賞活動的興趣。
例如,欣賞馬蒂斯的《帶帽子的女人》時,為了避免直接呈現可能給教學進程造成干擾,筆者對原作圖片做了處理。將處理圖片的落腳點放在色彩聯想上,以調動學生欣賞的好奇心:將作品《戴帽子的女人》根據需要切割出5個局部,用PPT疊加圖片的方式一張張動態(tài)呈現,最后切入作品的整體面貌。
(二)圖像并置比照,辨析作品藝術風格
為了幫助學生養(yǎng)成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態(tài)度,教材里選取了很多西方藝術大師的作品,而“態(tài)度”的養(yǎng)成須建立在理解的基礎上,由于作品艱澀難懂,需要教師采用一些非常規(guī)的欣賞作品方式。為此,筆者采用了“并置比照”的方式進行教學。
所謂“并置比照”,是將兩張或兩種以上的圖像進行對比欣賞,可以使學生在直觀的比較中辨析所欣賞作品的藝術風格。并置比照具有多種用途,尤其在辨析藝術風格和理解作品的差異性方面,發(fā)揮著其他圖像運用方式無法替代的作用,并且可以大大縮短學生學習抽象知識的進程。
(三)圖像運用對比,打通課堂內外時空
1. 圖像運用對中國畫課例的影響
例如,(1)圖像運用前:學生對歷史久遠的人物畫作品不熟悉,鑒賞時相對困難,因為從小受素描明暗關系影響較深,所以對中國畫的線條魅力難以理解。學生缺少對傳統(tǒng)文化學習的興趣,難以理解古代人物畫獨特的藝術魅力和思想內涵。(2)圖像運用后:學生藝術地活用圖像,借助媒體改造圖像,把原有圖像進行放大,以局部特寫的方式表現人物的面部表情,更容易理解人物畫的特色—傳神寫照。學生對比不同朝代人物畫的審美特點,感受審美特點隨著時代變化而變化的規(guī)律。
2. 圖像運用對雕塑課例的影響
例如,(1)圖像運用前:選擇雕塑作品圖像代表性不強。學生占用大量時間走馬觀花式地賞析,缺少深入理解,對作品理解是茫然的、懵懂的,掌握不住鑒賞雕塑作品的切入點。(2)圖像運用后:運用同主題作品比較,進行對比鑒賞,凸顯作品風格,以古希臘的《阿波羅》和羅馬的《卡拉卡拉》為例。教師精準地選擇圖像,適時出示圖像,掌握圖像運用技巧,可以喚醒學生的審美直覺,縮短理解知識的進程,提升學生理解作品的能力。
3.圖像運用對《工藝美術》課例的影響
例如,(1)圖像運用前:學生容易混淆中國美術史的發(fā)展過程及陶瓷風格、特征、作品內涵等因素。沒有充分考慮到圖像的針對性,造成學生對傳統(tǒng)文化價值意義理解的偏差。(2)圖像運用后:學生能了解相關陶瓷文化,能感受陶瓷風格化差異和功能性特征以其及帶來的審美體驗。學生能體會中國文化的魅力,加深了對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理解,提高了審美能力和欣賞水平。
三、圖像運用策略的注意點
(一)局部呈現方式上應注意的問題
“局部呈現”是在展示完整作品之前先展示作品局部的圖像處理方式,使作品具有神秘感,有“猶抱琵琶半遮面”的審美效果,目的是調動學生的內在體驗、激發(fā)學生產生積極主動參與欣賞活動的興趣。首先是根據教學目標的需要來確定;其次是圖像本身的特點要適于進行這樣的處理。兩者應做到完美的統(tǒng)一。
(二)圖像并置在選擇上應注意的問題
第一,同主題作品比較,凸顯作品風格。如張萱的《搗練圖》和米勒的《拾穗》比較,教師提問:“兩幅作品的創(chuàng)作手法有何異同?”作品同為描繪勞動婦女的形象,但風格各異,學生在比較中很快找到《搗練圖》作品的特點是“線造型” 和“平面化”。
第二,比較藝術家自己的作品,呈現創(chuàng)新軌跡。如《灰樹》蒙德里安的代表作,這不是他理想中的撫慰心靈的作品,他期待的作品直到有完全平面風格出現才產生?!栋倮蠀R的爵士樂》與《灰樹》這兩幅作品跨度30年,使學生感受到畫家創(chuàng)新的軌跡和堅韌的探索精神。
第三,與生活實景比較,映照作品內涵。如梵高的繪畫以強烈的色彩對比和富有情感的獨特筆觸傳達內心感受而立于世界藝術之林。他的很多作品都表現了自然之美,如生命的贊歌,然而《麥田里的烏鴉》給人極為異樣的感受,蘊含著畫家自殺前的復雜心情。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認為,沒有激發(fā)便沒有發(fā)展,天資也停滯不前。教育就是激發(fā)。圖像運用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審美直覺,縮短其理解知識的進程,提高欣賞實效??梢哉f,“圖像運用”功不可沒。隨著科技的發(fā)展,圖像運用的研究將有更廣闊的空間。
[? 參? ?考? ?文? ?獻? ]
[1]? 教育部.普通高中美術課程標準(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 吳式穎,李明德.外國教育史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
(責任編輯? ?諾? ?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