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其超
【摘要】學會學習是我國學生必備的六大核心素養(yǎng)之一,然而在教育資源欠缺、教育觀念落后的農村,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發(fā)展面臨諸多阻礙。筆者結合在品德與社會教學中的實踐探索,對培養(yǎng)農村學生品德與社會自主學習能力做出論述。
【關鍵詞】品德與社會?自學能力?時事新聞?農村學生
學會學習是我國學生必備的六大核心素養(yǎng)之一,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是實現品德與社會課程價值的必然要求,對發(fā)展學生核心素養(yǎng)、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具有重要意義。
在我所任教的農村學校中,大部分學生家庭經濟條件有限,沒有網絡、電腦、圖書等學習資源,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發(fā)展受到限制,導致品德與社會課堂上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活動難以展開、教師一言堂的現象大量出現。這與《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中“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充分發(fā)揮學生主動性”的新課程改革理念格格不入。農村學生的品德與社會自學能力亟待提高。
雖然目前對自學能力的研究不少,但對于品德與社會自學能力還沒有一個準確的定義。《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yǎng)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指出“學會學習包括樂學善學、勤于反思、信息意識等基本要點?!薄镀返屡c社會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指出,本課程要引導和幫助學生達到“初步掌握收集、整理和運用信息的能力,能夠選用恰當的工具和方法分析、說明問題?!?/p>
鑒于上述文獻的表述并結合本人任教學校的實際情況,本文所研究的“品德與社會自學能力”是指:在品德與社會學習中,學生作為學習主體能夠發(fā)揮以下能力實現學習目標:能正確認識和理解學習的價值,具有積極的學習態(tài)度和濃厚的學習興趣;信息處理能力:能自覺、有效地獲取、評估、鑒別、使用信息;勤于反思的能力:具有對自己的學習狀態(tài)進行審視的意識和習慣,善于總結經驗,能調整學習策略和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能夠選用恰當的工具和方法分析、說明問題。
那么,是否可以通過一些方法重拾農村學生對品德與社會的學習興趣、引領學生關心生活、關注社會,提升學生品德與社會自主學習能力從而改變農村學校的品德與社會課堂?在將近兩年的時間里,我們積累了很多行之可效的經驗,總結如下。
第一,合理使用預習建議,培養(yǎng)學生獲取信息的能力。根據單元主題或是課的內容設置預習建議,幫助學生有針對性地搜集信息、降低自學難度。
以遼師大版品德與社會(版本下同)六年級下冊為例:根據第一單元“燦爛的東西方文明”設計單元預習建議——請關注東西方歷史文化相關的新聞,把你感興趣的時事與大家分享;根據第一單元第三課“文明的交融”設計課時預習建議——請關注近期中外交往的新聞。在這些預習建議的指導下,學生在自學“文明的交融——絲綢之路”這一課時,很自然就將自學的方向集中到“一帶一路”之類的信息,避免了無效的自學,減輕了學生負的擔的同時還拓展了課程資源。
第二,開展時事評述活動,幫助學生體驗自學樂趣,感受自學價值。利用課前三分鐘,組織學生針對某件時事,談談自己的看法,鼓勵學生暢所欲言,培養(yǎng)學生關注時事的興趣。引導學生把時事評述的素材運用到課堂學習活動中去,體會學以致用的樂趣。
比如,在以往時事評述過程中涉及過的“中國首富馬云”“特朗普退群”“中美貿易摩擦”等新聞,在《世界人民手拉手——聯(lián)成一體的世界經濟》一課中就被再一次提起和放大,抽象晦澀的“世界經濟”瞬間就變得似曾相識,學習難度的降低,正是自主學習的一項重要價值。
第三,營造民主、和諧的學習環(huán)境,培養(yǎng)學生合作探究、大膽質疑、積極反思的能力。引導學生在體驗、探究和問題解決的過程當中,對他人的觀點大膽質疑并積極審視自己的觀點與方法。
在學習六年級上冊《我們愛科學》時,我將課堂放手給學生,組織學生進行了一場主題為“科技發(fā)展帶來的變化與問題”的論壇。學生能夠根據自己搜集的材料質疑別人的觀點,同時也積極面對他人的質疑,并在交流中不斷修正自己的認識。同學們交流了伊朗核問題、朝鮮核問題、國際原子能機構、核動力航母、核電站泄漏等一系列時事,摒棄了一些錯誤的、片面的觀點,正確認識到了科技發(fā)展的利與弊。
第四,發(fā)揮教師主導作用,培養(yǎng)學生甄別信息的能力,及時阻止不良信息毒害學生。引導學生學會甄別信息,對不良信息具備免疫能力。
在學習《不屈的民族——英雄的人民》這一課時,我發(fā)現有的同學搜集到網絡上詆毀狼牙山五壯士的信息。我立即以這一信息為例,告訴學生該如何獲得準確的信息、如何識別有害信息,提高學生鑒別有害信息的能力和自我防護意識。
第五,積極開展社會實踐,培養(yǎng)學生綜合學習能力。品德與社會的學習強調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指導生活。學生關注生活,將生活引入課堂,改變了課堂的學習形式,提高了學習品德與社會的能力。然而,想要做到真正的指導生活,就需要將學生習得的能力應用到生活當中。通過鼓勵學生參與社區(qū)活動認識社會、參與社會,提高綜合學習能力。
在教學實踐中,我們力求向學生傳達這樣一些信息:品德與社會學科是學習認識社會、融入社會而不是學習教材、識記知識點,理解了學習品德與社會的價值;這門課程的主要學習內容來自于同學們搜集的信息,搜集信息的有效性和加工信息的能力決定了學生課堂參與程度,而通過反思學習經驗、調整學習方法則可以提升自己的課堂參與度;教師與教材不是問題的制造者,而是問題解決的幫手,問題來源于自己對社會的探索,與面臨相同問題的同伴交流合作有利于問題的解決。學生具備了這樣的意識并朝著這些方向去努力,并用自主學習的成果改變著課堂。
在改革的路上,農村教師可能會走得更艱難,但是我們從未停止前進的步伐。有限的研究資源束縛不了教師的科研之路,有限的學習資源也束縛不了學生能力的發(fā)展。希望本次研究成果能夠為農村小學的師生提供一個緊跟改革步伐的方法,助力更多教育工作者為農村教育的發(fā)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顧明遠,石中英.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解讀[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2]張茂聰,林治金.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研究與實施[M].山東:山東教育出版社,2012.
[3]黃錦英,肖家華.運用時事資源充實品德課程教學[J].教學研究,2014,(9) :105.
[4]劉憲彬,宋祎芬.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J].中華少年,2016,(6):16.
[5]嚴暑玲.他山之“時”可以攻玉——品德課引入時事的有效策略[J].小學教學研究,201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