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智勇
摘 要 高中生心理仍處于半成熟的階段,高中學生一方面渴望獨立,另一方面又對環(huán)境有很大的依賴,渴望尊重。班主任老師必須在多變的教育環(huán)境下,順勢而為,一方面要照顧到學生的需求,另一方面,要根據(jù)教育的需要制定教育目標,二者的統(tǒng)一給班級教育管理帶來了挑戰(zhàn)與機遇。這就需要班主任老師將心理教育融入到班級管理之中,通過一系列的制度設計,滿足學生的心理訴求,進而引導學生的思想成長,這樣才能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 心理發(fā)展;班級管理;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424.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9)09-0033-01
高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是高中教學與管理中的一個現(xiàn)實問題,高中生心理健康出現(xiàn)問題的原因大概有以下幾方面:課程壓力大,如果學習成績不太好,還容易受到老師和家長的雙重壓力。學習時間長,學習疲勞,如果不能及時緩解,可能會出現(xiàn)厭學心理,學校教育教學的方式不夠恰當,如果只是一味地追求成績,會缺少與學生的有效溝通,忽視學生心理問題等。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育人為本是教育改革發(fā)展的核心內(nèi)容,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把促進學生健康成長作為學校一切工作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卑嘀魅握归_班級管理工作,要充分重視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在了解分析的基礎上展開自己的教學管理工作,充分發(fā)掘?qū)W生心理教育的途徑和機會,服務學生成長,服務學生學習。
一、通過主題班會的教育
心理健康關系到學生的健康發(fā)展,關系到學生素質(zhì)的全面提高。良好的心理素質(zhì)不會自發(fā)形成,應該通過一些列有計劃的培養(yǎng)和習慣來逐步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zhì)是自身努力和環(huán)境共同作用的結(jié)果。心理主題班會就是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個重要渠道,心理主題班會要防止程序化,形式化,勇于面對問題,少一些教育的口吻,更多地嘗試交流,在和學生思想的碰撞交流中實現(xiàn)教育的目的。
心理主題班會要結(jié)合教師的風格,做好內(nèi)容選擇和過程控制,不同風格的班主任可以采取不同風格的教育,可以教師自己講,也可以讓學生講,班主任做好班會的輔助工作。在班級管理實踐中,我們嘗試過一次“我的秘密”征文活動,讓學生匿名來寫一些心理問題,班主任也可以寫一些,然后把這些問題投入到一個秘密盒子中,學生自由結(jié)合分組,每組選一個代表來抽問題,抽出后,本組代表發(fā)言,其他成員補充發(fā)言。這種嘗試首先讓學生認識到了可能存在的心理問題,其次也激發(fā)了學生對這些問題的思考,班主任要結(jié)合這些問題提出一些建議。通過這一活動,一些學生開始積極面對一些心理問題,以此來疏解學生的心理壓力。
二、通過班級活動的教育
班級活動是凝聚學生奮斗目標,形成班級向心力的一個重要渠道。共同的班級目標可以激勵學生不斷向前,追求進取,從而形成集體的榮譽感和責任感,在一種積極向上的氛圍中實現(xiàn)自我完善和心理上的滿足。這里的活動主要是一些學習之外的活動,比較固定的有每周升旗儀式,春天的田徑運動會,秋季籃球比賽等,不定期的有歌詠比賽等。
每周的升旗儀式是學生集體教育的一次很好機會,學校會有統(tǒng)一的儀式和流程,在每次升旗前,我都會和學生講一些話,比如愛國,或者是一些英雄事跡,激發(fā)學生思考,同時也可以克服學生對國歌國旗的懈怠。田徑運動會,我們總是鼓勵每一位學生都參加,名次不重要,重在參與,這些活動增加了學生自信,也增加了學生對集體的認同,積極向上的班級氛圍也是對學生心理最好的一種教育。獨生子女成長的環(huán)境讓他們更容易在處理集體事物時有所畏懼,同時,他們對集體又極度依賴,渴望被尊重,針對這種現(xiàn)狀,我們可以在班級開展感恩教育,讓學生感恩父母,感恩老師,感恩曾經(jīng)幫助自己的人,感恩自己等等,通過這種形式,讓他們明白自己和集體的關系,這有助于克服既有心理上的一些不足。
三、通過課堂教學的教育
課堂教學不僅要關注學生知識的成長,也要關注學生心理素質(zhì)的成長。學習知識,能力提升和心理教育并不矛盾,三者是一體的。要做到這些,我們要清楚學習知識是一種載體,素質(zhì)成長是教育的過程,這就要求我們做好教學設計與實施,尤其是要注重教學過程中的情境體驗,通過情境體驗,學生可以獲得更多的價值觀教育和心理成長的機會。同時,在教學設計時,我們要注意教學設計和課堂生成的關系,不刻意追求一些生硬的教學目標,讓課堂充滿生命力,多一些人文關懷,用心去發(fā)現(xiàn)教育的價值,持之以恒地進行積極思考,讓自己的心理充實,讓學生體會成長。
在課堂教學中,要幫助引導部分學生克服學習上的自卑心理,樹立積極的自我意識,對學生要多鼓勵少批評,在公眾場合多鼓勵。當然,在實踐中,我們消除部分學生的自卑感是很困難的,這就要求我們持之以恒地展開工作。學生的自卑其實也是學習惰性的一部分,讓學生明白首先是要和自己的懶惰做斗爭,每天都要進行積極的心理暗示,克服懶惰心理。在成績不理想時,更是要進行積極的自我暗示,承受磨難,戰(zhàn)勝困難。
總之,學生心理教育歸根到底是兩個方面:情感體驗與自我評價,自我認知與自我控制。不論是心理主題班會、班級活動中的心理教育,還是課堂教學中的心理輔導,都是通過營造特定的氛圍,讓學生在這種氛圍中體會心理教育與成長。因此,在學生心理發(fā)展與健全過程中,情感體驗尤其重要,只有通過真實的情感體驗學生才可能有集體與自我的概念,在集體中做出自我的認知與評價,在此基礎上形成健全人格,實現(xiàn)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