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沛儀
摘 要:網絡環(huán)境下的評注式探究閱讀是將網絡、電腦功能和語文閱讀有機整合起來,有著常規(guī)課堂所無法比擬的優(yōu)勢。通過閱讀教學實踐案例來研究網絡環(huán)境下的評注式探究閱讀和常規(guī)課堂進行整合后,如何打破語文舊的閱讀教學模式,給閱讀課堂帶來哪些新的變化。經研究實踐后,達到了加強語文閱讀課的趣味性,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形成敢于表達、樂于分享的美好氛圍的目的。
關鍵詞:網絡環(huán)境;評注式探究閱讀;整合;課例
“時代的進步要求人們具有開闊的視野,開放的心態(tài),創(chuàng)新的思維,對人們的語言文字運用的能力和文化選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給語文教育的發(fā)展提出了新的課題?!爆F代語文閱讀要求學生能有自己的賞析、見解和拓展,具備閱讀能力。傳統(tǒng)閱讀課堂容量大,課時緊,很難堂上進行批注、賞析。網絡環(huán)境下的評注式探究閱讀通過網絡提高教學效率,激發(fā)學生表達欲望,形成共同分享氛圍,培養(yǎng)學生對語文閱讀的興趣。
一、網絡環(huán)境下的評注式探究閱讀
網絡環(huán)境下的評注式探究閱讀是學生在網絡閱讀中,在教師引領下借助網絡和電腦的功能用文字、符號等批注形式把對文本的理解、困惑、感悟、創(chuàng)新記下,這是閱讀的創(chuàng)新探索實踐,學生自我發(fā)現、提升的閱讀過程。實踐模式為:教師在網上布置閱讀任務,通過引導和點評,師生進行大范圍、快時效的互動交流;引導學生與文本展開對話,進行深入式的評注式探究閱讀,在實踐探索中獨立思考。創(chuàng)新點為:在閱讀實踐中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利用網絡和信息技術創(chuàng)設閱讀情境,引導、鼓勵學生多角度、多層面深入探索問題,拓展學生發(fā)散性思維;鼓勵學生與同伴、教師互動交流,分享閱讀的快樂;對閱讀文本提出多元化解讀,提高語文素養(yǎng);創(chuàng)建“以讀促寫”模式,發(fā)展閱讀訓練的多種能力。以學生為主體的網絡閱讀課給予學生更多閱讀選擇和體驗,能合作地參與課堂;教師則能更快地同步學生對閱讀情況。
二、網絡環(huán)境下的評注式探究閱讀所具備的優(yōu)勢
1.網絡環(huán)境下的評注式探究閱讀提高學生語文閱讀綜合能力
網絡環(huán)境下評注式探究閱讀,融合了講解、互評、交流分享、寫作等多種功能。教師布置網絡評注式探究閱讀任務時,隨文補充學生缺少的知識點,利用網絡予學生個性化的引導。在有效閱讀中,學生能擴大閱讀面,提升閱讀理解和書面表達能力。學生利用網絡平臺建立電子閱讀檔案,促使零碎的評注、賞析變得有序、深入并與同伴分享。優(yōu)秀批注可作范例,以此促進學生理解、分析文本的能力。遇到有趣、值得探討的話題則作續(xù)寫、改編等小練筆,從而延伸、增強閱讀帶來的學習效果?!哆叧恰返亩宋绻?jié)描寫細膩,教師可布置“以端午為主題,把章節(jié)改寫成劇本并表演”的小任務。這有趣、開放性強,學生既感興趣,又能提高表演、寫作的能力。
網絡閱讀課堂的完成使閱讀的多種訓練得到輻射,學生綜合能力得到提高。
2.網絡環(huán)境下的評注式探究閱讀拓展學生發(fā)散性思維
在開放性的網絡環(huán)境下完成閱讀,學生的思維會因網絡資源、同伴的激勵變得更開闊、活躍,表達內心想法的欲望更強烈。最后融入文本閱讀中,解決閱讀問題。
《邊城》的網絡閱讀中,學生初期只對修辭賞析。如“她歡喜看撲粉滿臉的新嫁娘,歡喜說到關于新嫁娘的故事,歡喜把野花戴到頭上去,還歡喜聽人唱歌?!睂W生只關注排比,沒深入分析。教師需通過設計問題引導學生分析涉及的人物情感、性格、內心變化的關鍵詞語,進行發(fā)散性思考:“歡喜”能換成“喜歡”嗎?翠翠真的只是單純喜歡有關新嫁娘事物嗎?她內心是否有隱秘的期待?她是否期待有人為她唱歌呢?慢慢,學生能理解翠翠情感微妙的變化。后期,學生已能根據文本關聯進行多層次思考與探索。篇中有描寫翠翠唱歌:“……便盡只反復溫習這些女孩子的神氣。且輕輕的無所謂的唱著:‘團總的小姐派第一……大姐戴副金簪子,二姐戴副銀釧子,只有我三妹沒得什么戴,耳朵上長年戴條豆芽菜?!睂W生關注到“反復溫習”(評注:內心是羨慕這些女孩子的神氣和裝扮的。)“輕輕的無所謂”(評注:真的是無所謂嗎?內心應該是在意的,也希望自己可裝扮得漂亮。)“團總的小姐派第一……我三妹沒得什么戴”(評注:這就真實地反映出翠翠內心的失落。),并做拓展性思考:如翠翠出生在富有家庭,有父母親的細心呵護,是否一樣嬌羞,是否能與二佬有個美滿的未來呢?
最后,學生不再只關注文本,會深入挖掘文本的現實意義,如探討翠翠結局形成原因,作者寫作意圖等。
到此,學生形成穩(wěn)定有效的發(fā)散思維,學生的語感和探索精神逐步養(yǎng)成,于老師而言,這是開始素質教育的第一步。
3.網絡環(huán)境下的評注式探究閱讀激發(fā)學生互動交流
網絡給了學生安全的空間,減少了發(fā)言的壓力。在網絡討論空間里,教師鼓勵性的語言能帶動互動交流,進行思想火花的碰撞。對表達有畏懼心理的學生會尤為積極并能獲得成就感和快樂。網絡評注式閱讀,能加強膽怯發(fā)言學生的行為演練,增強自信。
《駱駝祥子》第二章網絡閱讀作業(yè)是深度探究“這樣一個可敬可愛的祥子,卻被連人帶車抓走了,這只是偶然的嗎?”開始,學生因難不語。小組開展即時網絡競賽,提高發(fā)言的積極性,形成互動交流。教師通過引導性問題幫助學生找到思考方向。師生互動使閱讀探究更深入,學生拓展性、發(fā)散性思維得到更好的鍛煉。
網絡評注式閱讀方式,是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引導者,以高效的、互動交流的學習模式,為學生創(chuàng)造出積極、輕松的學習環(huán)境,讓其閱讀、表達能力得到提升。在網絡環(huán)境下,師生遵循互相尊重、互相學習探討的原則,彼此滲透式學習,使教師找到了完成教學目的與激發(fā)學生興趣的平衡點。
三、網絡環(huán)境下的評注式探究閱讀與常規(guī)課堂整合
網絡環(huán)境下的評注式探究閱讀所具備的閱讀優(yōu)勢是常規(guī)課堂所不能比擬的,它與常規(guī)閱讀課堂整合起來是一種充分發(fā)揮網絡資源和信息技術的優(yōu)勢來促進閱讀教學過程優(yōu)化的教學嘗試。這打破了語文傳統(tǒng)課堂形式,為學生的閱讀帶來了全新的感受,激發(fā)出了他們表達的欲望,從而提高了閱讀能力。
1.以網絡評注式探究閱讀拓展常規(guī)課堂的深度和廣度
常規(guī)課堂只注重本章節(jié)的教學重難點,缺乏拓展和延伸。網絡課外閱讀任務的完成與在常規(guī)課堂多形式成果展示,有利于拓展學生閱讀的深度和廣度。如上《智取生辰綱》,學生利用電子版《水滸傳》建立描寫楊志、吳用的電子文檔包,共享資源,再通過碰撞思考的火花來探究楊志的性格及丟失生辰綱的深層原因。閱讀成果制作成PPT、讀書報告,濃縮版的人物話劇在常規(guī)課堂上展示。據此,學生能“在較短的單位時間內,針對一個議題,進行多文本的閱讀教學”,多層面、深度地挖掘課文所蘊藏的內容,拓展常規(guī)課堂所不能達到的深度和廣度。
2.以網絡評注式探究閱讀形式發(fā)展學生常規(guī)課堂學習能力
學生在網絡閱讀任務中提高閱讀能力并遷移到常規(guī)閱讀課堂來。在完成《駱駝祥子》網絡閱讀時,師生列舉出知識點、文中例子、解答方式,鏈接上初中課文相似文段,再融合整理成WORD文檔,形成電子包。如《駱駝祥子》“街上的柳樹像病了似的……枝條一動也懶得動,無精打采地低垂著。”批注為“擬人的修辭手法,寫出天氣的炎熱,突出人力車夫工作環(huán)境的惡劣。”鏈接《社戲》“淡黑的起伏的連山,仿佛是踴躍的鐵的獸脊似的,都遠遠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卻以為船慢?!迸椤氨扔?,把連山比作踴躍的鐵的獸脊,把靜物寫活,寫出船行速度快,折射我看社戲時急切心情?!睅熒偨Y賞析的基本模式:修辭手法+具體分析+表達效果,建“修辭賞析的基本模式”電子文檔。學生在閱讀課堂中遇到修辭問題時,可即在電子包搜索解題方法并遷移知識,再堂上解題,總結做題技巧。課堂上,學生網絡閱讀能力得到遷移,知識點得到鞏固,解題的能力得到提高。
網絡評注式探究閱讀與常規(guī)閱讀課的有機整合互為補充,促使學生細讀文本和遷移知識,挖掘新的關注點,得最大的學習效應。
3.以網絡評注式探究閱讀形式激發(fā)常規(guī)課堂活躍性
一成不變的常規(guī)課堂是沉悶的,充分調動小組的學習積極性,課堂會變得活躍。講練課前,以網絡閱讀課為輔助給出閱讀大綱和學習任務。網絡小組線上合作探究討論,評注閱讀。學生網絡環(huán)境下能形成對知識、文本主動探究的習慣。通過網絡閱讀,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和問題的解答有了把握,再回到常規(guī)課堂,會更有信心、更為活躍,使課堂更有活力。常規(guī)閱讀講練課主要是師生問答,枯燥無味,與網絡閱讀結合后,網絡學習手段延伸到課堂,會呈現出“自主型”的閱讀氛圍,是語文課堂的“活水”,使課堂靈動有生氣,更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其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
課程標準中提及,要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堂。常規(guī)的語文閱讀課堂已不能滿足學習型、創(chuàng)新型學生的需求,因此伴隨新課程改革的步伐和網絡技術的飛速發(fā)展,以全面提高學生閱讀素養(yǎng)為核心的新型閱讀課堂形式需應運而生,網絡則成為新的教學手段補充。網絡環(huán)境下的評注式探究閱讀與常規(guī)課堂的有機整合,是將網絡技術與語文新課程閱讀改革、探究式學習有機結合的課堂模式,融自主性、實踐性、綜合性、開放性為一體,使閱讀變得更有深度和廣度,突出了語文的綜合性和整體性。閱讀教學過程,能多層面評價學生語文鑒賞能力,激發(fā)閱讀興趣,形成敢于表達、樂于分享的課堂氛圍。長此以往,學生將會具有更開闊的視野和更為創(chuàng)新的思維,語文綜合素養(yǎng)也將會得到提高。
參考文獻:
[11]王榮生.新課標與“語文教學內容”[M].桂林:西教育出版社,2004(7).
[2]劉美鳳,烏美娜.信息技術在國外中小學教育中的應用現狀與研究的思考[J].中國電化教育,1999(1).
[3]孫珊珊.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元認知策略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12(4).
[4]張?zhí)m芳,于華貴.網絡環(huán)境下中學語文學習策略探究[J]. 中國教育技術備,2012(20):77-78.
注:廣州市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課題名稱《網絡環(huán)境下的初中語文評注式探究閱讀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