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球
摘 要:主動參與,學會學習,學會創(chuàng)造,是素質教育的重要體現。教師應適應時代的發(fā)展,更新教學觀念。在教學中,切實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從教學實際中多個方面體現培養(yǎng)學生如何思考。
關鍵詞:素質教育;思考;思維的敏捷性;思維的靈活性
常聽說許多教師嘆氣:“這個問題我講了多少遍,學生還是照錯不誤。”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是,教師講清楚的知識,學生學得牢固的知識,遠不是學生掌握的知識。因而教會學生“思考”,應是貫穿教學全過程的主旋律。
一、講授新課是教會學生“思考”的良好時機
教材出現的知識結論中,隱含著許多曲折、復雜的思維過程。教師在講授新課時,通過講授的思路,通過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策略,切實地將思維方法融入教學之中,使學生在認識化學知識的同時,去體味研究問題的方法和思維規(guī)律。這是培養(yǎng)學生良好思維品質、增進科學素養(yǎng)的最佳選擇。
為在講授新課同時教會學生思考,應力求使講課變成對事實和現象的探索活動,以學生已有的知識作基礎,引導他們進行思維和想象,使他們在不斷思考中接受新的知識。如“鹽類的水解”作為新課的設疑,提出判斷H2SO4、NaOH、Na2CO3、NH4Cl、NaCl五種溶液的酸堿性,酸堿是學生已知的,而鹽溶液應顯什么性?學生根據正鹽本身不能電離產生H+或OH-,認為呈中性。接著讓學生親自測定Na2CO3、NH4Cl、NaCl溶液的pH?,F在的問題是與純水比較,引起鹽溶液pH改變的原因是什么?啟發(fā)學生根據已知酸堿溶液酸堿性的分析,學生自然想到其原因與水的電離平衡有關。對上述三種鹽分析后,再引導學生由具體到抽象,概括總結出鹽類水解的實質、條件與規(guī)律,總結為“都強不水解,誰弱誰水解,越弱越水解,誰強顯誰性,弱弱具體定”。然后引導學生利用這些規(guī)律來解決一些具體問題。如配制FeCl3溶液、以Al2(SO4)3和NaHCO3作為滅火器中的試劑等。經過這一完整的教學活動,使學生不僅易于理解知識本身,而且從中體會如何根據實驗和已知知識對問題進行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有序思考,學會如何運用由特殊到一般,又由一般到特殊的歸納、演繹方法,培養(yǎng)懂分析、善思考的能力。
二、習題課是訓練學生學會“思考”的廣闊天地
首先,習題課要加強對學生進行思維方法的訓練,提高思維的準確性和嚴密性,引導學生對各種化學事實、現象及其相互聯系進行解釋和說明,是訓練思維方法的有效途徑。盡管高考中說理題的分量不重,但我始終認為它應成為習題課的重要內容之一。如為什么在80℃時,純水中的pH小于7?這個問題看來簡單,多數同學的回答都能沾點邊,但都不能令人滿意,其原因在于不能應用正確的思維方法。要準確回答這個問題,必須引導學生進行逆向思維。pH的大小與[H+]密切相關,pH小于7,是因為與室溫時相比,[H+]增大。在純水中[H+]增大的原因是什么?只能是水的電離度增大,依題意水的電離度增大,一定與溫度有關。溫度升高為什么電離度會增大?原因是水的電離是吸熱反應,所以回答問題時應從水的電離是吸熱過程入手。引導學生用正確的思維方法進行有序的思考,回答問題時就能抓住問題的本質,思路清晰,因果明確。
其次,習題課應重視引導學生對知識進行反復思考、總結和運用,在加強雙基的同時,訓練思維的敏捷性和靈活性。充分利用課本的習題或編制少量富有思考性的習題,引導學生在廣泛思考的基礎上掌握知識,總結規(guī)律,進而自覺地把概括的東西運用于實踐,在實踐中訓練新信息處理的思維方法。如下例題:已知HCHO中C的質量分數為2/5,求HCHO在CH3COOH的混合物中氧的質量分數?啟發(fā)學生分析:若分別求算,由于混合物中兩種物質比例未知,無法求解,只有分析兩種物質在組成上有什么共同點。共同點是最簡式相同。最簡式相同潛在的含義是什么?各元素的原子個數比相同。即CH2O和C2H4O2中各元素質量分數相同。所以無論以怎樣的比例混合,只要算出甲醛中氧的質量分數即可,現已知甲醛中C的質量分數,根據碳氧質量比立即可求。找出一般規(guī)律。如何應用這一規(guī)律來解決問題?可以創(chuàng)設新的問題情景,以啟迪學生思維。
只有這樣引導學生對習題的廣泛思考、討論,適時地創(chuàng)設新的問題情景,以啟迪學生的思維,開拓他們的視野,能更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分析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復習指導是提高學生“思考”水平的有效途徑
復習課擔負著強化知識和提高能力,尤其是思維能力的雙重任務。強化知識的目的,不僅是擴大知識貯存的量,更重要的是提高知識貯存的質,即貯存經理解的、結構化系統(tǒng)化的、便于提取應用的知識、重要的是啟發(fā)學生自己整理已學知識,在整理舊知識的過程中,接受科學思維方法的訓練。如從結構相似的物質F2、Cl2、Br2、I2中通過比較,找出它們的相似性、差異性、遞變性和特殊性;從組成相似的CO2、SiO2中找出物理性質的不同點,認識基本區(qū)別的原因,從化學性質的相似性,理解其相似理由;從醇、羧酸不同類別的物質中找出它們的共性,理解羥基官能團的特性等。學生在對這些知識的整理過程中,對已學知識點進行廣泛的聯想,反復運用比較、分析、歸納等邏輯思維方法。
總之,怎樣教會學生積極地“思考”,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問題。為此,需要教師精心設計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
參考文獻:
[1]郭瑞祥.對高中化學教學中高考復習策略探討[J].中華少年,2019(14):216.
[2]趙潤山.趣味實驗在高中化學實驗教學中的運用淺析[J].學周刊,2019(16):92.
編輯 劉瑞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