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核心素養(yǎng)是指學生應該具備的,適應終身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小學語文核心素養(yǎng)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它直接關系到學生和社會溝通的程度,也是學生全面發(fā)展和終身發(fā)展的基礎。語感作為小學語文核心素養(yǎng)最主要的組成部分,在語感的培養(yǎng)過程中學生不但能獲得終身學習的能力也能獲得健康的審美價值取向。
關鍵詞:核心素養(yǎng);小學低年級;語感培養(yǎng)
小學語文核心素養(yǎng)關系到學生與社會溝通交流的程度,也是學生全面發(fā)展和終身發(fā)展的基礎。語感作為其核心素養(yǎng),在培養(yǎng)過程中學生不但能獲得終身學習的能力也能獲得健康的審美價值取向。
下面,本人結合近年來的教學實踐,談談在核心素養(yǎng)視野下,小學低年級語感培養(yǎng)的基本策略。
一、 直觀演示,觸發(fā)語感
小學低年級學生語感培養(yǎng)的首要任務是字詞感,其目的在于為后續(xù)的閱讀解決“攔路虎”,觸發(fā)學生語感。字詞感培養(yǎng)最主要也是最好的方法就是在音、形、義之間建立聯(lián)系。
低年級的字與詞很多都是具體概念或簡單的定義性概念,再加上低年級學生的思維具有形象性的特點,因此在教學中,可以以直觀的具體的事物作為理解詞語的中介。例如在教學《雨鈴鐺》時,在揭示課題后,我先展示實物“鈴鐺”并請一個同學上臺摸一摸、搖一搖鈴鐺,其余同學聽聲音,通過這樣的實物展示讓學生掌握“鈴鐺”一詞。
此外,“直觀演示法”中的“直觀”也可以是“語言直觀”,例如在教學《小魚的夢》時,為了讓學生理解“珍珠被”一詞,我首先通過課件展示滿天繁星、水面波光粼粼的畫面,學生觀察后,講述自己看到的景象。接著,我進行總結:“是啊,水中星光點點,波光粼粼,那是滿天繁星倒映在水面上,這時的水面多像一床綴滿珍珠的被子呀!”接著出示詞語“珍珠被”,請學生美美地讀一讀。
借助圖片、例子輔助學生理解字詞,觸發(fā)學生語感。
二、 朗讀品味,生成語感
在課堂中引導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讀,在讀中感悟,在感悟中生成語感。例如在教學繪本《小豬變形記》時,我先示范讀完整個故事,再引導學生和老師共讀,感受語言的節(jié)奏美。繪本中小豬每次成功“變形”后與其他小動物的對話句式都一樣,在這個環(huán)節(jié)的教學中,我請孩子配合表演讀,在表演讀中理解小豬所思所想。在介紹完小豬如何變形后,再與孩子一起朗讀品味小豬為什么會覺得自己無論變成什么都不好。孩子在繪本賞讀中一次次感受到文字語言的熏陶,在這種美的享受中生成語感。
三、 展開想象,豐富語感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與親?!痹陂喿x教學中啟發(fā)學生想象,使語言文字表達的內容像電影一樣,在學生頭腦中一一播放,讓學生產生身臨其境之感,引起感情共鳴,豐富學生語感。唯有依靠讀者豐富的想象力才能發(fā)掘書中絢麗多姿的世界。例如在教學《你看起來很好吃》時,當我繪聲繪色地講到兇猛的吉蘭泰龍眼里閃著紅光,長大嘴巴,猛撲向“很好吃”時,孩子們神情緊張。這時,我用PPT定格畫面,引導孩子展開想象:霸王龍會不會來救“很好吃”。孩子們的反饋五花八門,非常的有意思。在反饋中孩子們不僅得到了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還在傾聽與欣賞中豐富了語感。
四、 切己體察,升華語感
切己體察,是我國宋代大理學家朱熹提出的一種很重要的讀書方法。他主張“學者讀書,須是將圣賢言語體于身”,應當“從容乎句讀文義之間,而體驗乎操存踐履之實,然后心靜理明,漸見意味”。
低年級的學生,在天真爛漫的童年生活中積累了大量獨屬、獨特的經驗、情感。如果教師能在培養(yǎng)他們語感的時候引導聯(lián)系生活實際、切己體察,不僅能激發(fā)他們的閱讀興趣和閱讀動機,更重要的是,讓言語對象與學生本身的經驗、感受和情感緊密地聯(lián)結起來,使他們能由言生意、由言生景、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無形之中調整、改造了他們的語感心理結構,升華他們的語感。
例如在教學《想飛的烏龜》這篇課文的第一部分(從前—烏龜很傷心)時,為了引導學生體會烏龜?shù)膫模乙龑Ш⒆印澳銈倪^嗎?什么時候、什么事情讓你很傷心?”學生在我的引導下通過聯(lián)系生活,有的說“我生病了要打針,我很傷心?!庇械恼f“朋友不跟我玩,我很傷心?!边€有的說“媽媽離開我們了,我很傷心?!薄⒆釉诼?lián)系生活中,體驗到什么叫作“傷心”。在有了體驗后,引導孩子帶著傷心的感情朗讀片段一,進而升華語感。
五、 注重實踐,積淀語感
葉圣陶先生指出:“語感的敏銳,不能單從語言文字上去揣摩,而當把生活經驗聯(lián)系到語言文字上去”。只有善于觀察生活、懂得生活的讀者,對作者表達的內容與情感才能產生強烈的共鳴。
例如教學《看花燈》時剛好就在元宵節(jié)前后。放寒假前,我就布置孩子和家長尋找生活中的材料一起做花燈。孩子們奇思妙想,做出了各種奇妙的花燈。接著利用少先隊活動課引導孩子“說燈”“游花燈。”有了這樣的鋪墊,在正式上《看花燈》時,孩子就很有感觸。當老師講到文章描述的花燈,孩子們七嘴八舌地就討論開了。對于課文中的難點“各種花燈真奇妙”孩子們理解起來也絲毫不費力,因為從制燈到掛燈、賞燈、說燈,孩子們一步一步走進花燈的世界,在這近距離的接觸中,孩子們自然能做到厚積薄發(fā)。
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語感也不是不可捉摸的虛無縹緲的東西,只有在更多的言語實踐中運用,才能使語感不斷強化,從而不斷提高學生綜合運用能力,才能讓語文核心素養(yǎng)在教學中落地生根。
參考文獻:
[1]王尚文.語感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劉士勛.閱讀訓練技巧[M].石家莊:花山文藝出版社,2012.
作者簡介:
胡玲萍,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工農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