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終身體育是近年體育改革提出的新的思想,也是終身教育的一種實現(xiàn)方式。終身體育要求人們將體育鍛煉,體育興趣,體育發(fā)展保持并伴隨其一生。羽毛球是體育教學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通過羽毛球教學能夠更好地落實終身體育教育,在終身體育的觀念影響下,羽毛球教學也能更順利地開展。本文探討了終身體育對于個人社會乃至國家的重要性,分析了羽毛球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且就如何將終生體育思想貫徹融入于羽毛球教學改革中做出了思考。
關鍵詞:終生體育;羽毛球教學;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847 ? ? ?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1002-7475(2019)03-151-02
引言
從幼兒到老年人,各個年齡階段的大眾日常均對于體育鍛煉有一定的參與,然而無法長期性堅持、缺乏規(guī)劃性實施的非終生體育思想?yún)s十分大眾化。常有媒體討論并指出,對于個人來講,形成終生體育思想是十分必要的,生命升華于鍛煉,健壯歸根于堅持,根深蒂固的長期體育思想會使人受益終生。近年,隨著學校教學改革實施,對體育這一學科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體育課不應該只達到鍛煉學生身體素質(zhì)的目的,還應該要培養(yǎng)學生的體育意識,使學生形成終身體育的觀念,讓學生能從體育中得到快樂,以此來緩解學習壓力。羽毛球的教學應該要迎合這樣的趨勢,在羽毛球教學活動中融入終身體育的思想,達成更好的教學成績,以此來實現(xiàn)體育鍛煉的價值和意義。
1終生體育思想的重要性
我國偉大的領導人之一毛澤東曾經(jīng)多次呼吁:“發(fā)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zhì)?!斌w育對于個人的重要性可見一斑,然而什么是終生體育呢?顧名思義,終生體育是指以人為出發(fā)點,終生受到體育教育,從事體育鍛煉,使得身體健康,身心愉快,從而受益終生——當然從另一個角度,也指任何人在一生中的任何時期,任何地方,都能根據(jù)自己的體力、年齡、目的進行體育活動。貫入社會,終生體育可由團體或政府組織貫徹該思想,使其民眾化,廣泛傳播,植入人心。領導人可以以自身為榜樣,宣傳終生體育思想,長此以往,社會間便得以居民生活規(guī)律化,地方習性健康化。良好體魄是人的根基,同樣,高熱度的體育狀況也是國家活力的重要體現(xiàn)。我國著重將體育落實入九年義務教育,主要體現(xiàn)在增加中小學生周體育課數(shù)量。教師要根據(jù)不同年齡層次學生的身心特點來選擇教學的內(nèi)容,形成多樣的、豐富的靈活教學。教師要做的就是要把體育的知識,技能教會給學生,然后學生自主地進行學習,養(yǎng)成體育鍛煉的好習慣,提高身體素質(zhì),形成終身體育的思想。隨著學生的成長,在終身體育意識的影響之下,學生會自主地進行身體鍛煉,增益身心健康。
2羽毛球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2.1師生重視程度不夠
在各個學校的羽毛球教學活動中,最主要的一個問題就是,師生對羽毛球的重視程度不夠,沒有正確看待羽毛球鍛煉對學生的正面影響。對于學生來說,上羽毛球課只是適應課程的需要,在教師的安排下進行一定的鍛煉,然而,在課下對羽毛球運動沒有激情,不能體會羽毛球給自己的身體鍛煉和心理成長帶來的好處。對于體育教師來說,部分教師仍按照傳統(tǒng)的體育教學觀念來教導學生,教師把羽毛球教學僅僅看作是一項教學任務,只是按照課程要求教授學生羽毛球技巧,最后對學生進行考核。教師沒有在日常的授課過程中讓學生意識到長期鍛煉身體的好處,沒有對學生進行終身體育思想的培養(yǎng),沒有讓學生體會到終身體育的深刻含義。隨著教師的潛移默化,學生也就對體育課程更加松懈。在羽毛球的教學活動中學生和教師都對羽毛球教學的意義沒有深刻的理解,不能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重視羽毛球教學,也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終身體育的思想,這樣的現(xiàn)象需要得到一定的改變。
2.2教學沒有針對性
另外一個問題就是羽毛球教學沒有針對性,現(xiàn)在的教育都要求以人為本,在羽毛球教學時,教師也應該根據(jù)學生的個體需求進行教學。對于學生而言,他們在上體育課的時候,教師已經(jīng)提前為他們統(tǒng)一安排好了課程,對于本堂課需要學習的內(nèi)容已經(jīng)確定了。這樣的教學方式對于學生而言,沒有很好的滿足他們的個人成長的需要和個性特點的發(fā)揮。在體育教學的活動中,學生應該根據(jù)自己的興趣來選擇上課的內(nèi)容。教師在羽毛球教學課程里,應該按照學生的性格,身體素質(zhì),羽毛球技能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來因材施教。如果沒有對學生進行區(qū)分教學,教師上課時可能會遇到一定的困難,畢竟教師采用的教學方法不一定適用于每一位學生。上課時有的學生可能會覺得枯燥乏味,有的學生又可能會覺得深奧難懂,一頭霧水。其次,每個班的學生大概有三四十人,這三四十人占據(jù)了一個羽毛球場,羽毛球場地是明顯不足以滿足學生的需求的。
2.3師資力量不夠
羽毛球課程引入我國體育課堂的時間尚短,還在進行不停的改革發(fā)展,所以對于羽毛球課程的開設還不完善。隨著學校羽毛球課程的開設和學生的需求增加,給學校的師資力量提出了挑戰(zhàn)。在各個學校里面,一般都是由一個體育教師統(tǒng)管一個班級的體育課程,教師負責教授學生所有的體育項目,例如跳高、跳遠、跑步、羽毛球,所有體育與項目都是由一個教師來教授,難免對著位教師的體育專業(yè)知識和體育素養(yǎng)有很高的要求。對于羽毛球教學而言,這位教師可能原先沒有接受長期的,專業(yè)的羽毛球訓練,而是在接受到任務之后進行短暫的學習,然后就上任。如果體育教師不是長期進行羽毛球訓練,那么他在羽毛球的技術上面,還有他的教學方法上可能都會存在一些問題。教師不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羽毛球技能,也不能幫助羽毛球改革發(fā)展。
3如何將終生體育思想貫徹融入對于羽毛球教學改革的研究
3.1圍繞終身體育思想核心
終身體育的核心目標就是要培養(yǎng)學生終身鍛煉的體育意識,讓學生在離開了學校的體育課堂之后,仍然能夠有意識地對身體進行鍛煉,受益終生。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羽毛球教學的性質(zhì)已經(jīng)發(fā)生了改變,要求教師從傳統(tǒng)的授課中走出來,從教授學生羽毛球的技巧變成教給學生正確的運動觀念和思想。教師在教授羽毛球課程時,對于教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不僅僅應該要掌握羽毛球運動的技巧,還要結(jié)合教育學,心理學等學科的特點來對學生進行指導,幫助學生形成終身體育的觀念。
3.2學生是教學主體
教師在羽毛球教學活動中,要把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給學生足夠的自我發(fā)揮和自我展示的機會,并結(jié)合學生的個性特點來進行教學。在結(jié)合終身體育觀念進行教學的時候,教師要注意到羽毛球教學的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體育運動的正確的觀念,幫助學生養(yǎng)成鍛煉的好習慣,幫助學生自覺主動地運動。在羽毛球教學活動中,因為學生的身體素質(zhì)和運動能力是有可能存在極大的個體差異的,所以教師要結(jié)合學生的差異性進行分組授課,給學生的不同的個性特點更大的發(fā)揮的空間,幫助學生能更好地進行羽毛球的學習,繼而在學習羽毛球的過程中真正地體會到體育鍛煉的樂趣,培養(yǎng)終身體育的觀念。
3.3教學方法多元化
無論在什么科目的教學活動中,教學方法都是至關重要的,它決定著教學內(nèi)容能否順利開展,學生能否高效吸收課程知識,能否實現(xiàn)教學任務。在進行羽毛球教學的時候,教師除了考慮到課程內(nèi)容的安排,還要策劃一些課上或者是課下的活動來給學生們在課堂上學習的知識進行加深和鞏固。例如組織一場羽毛球競賽,先讓學生們一對一地進行比賽;然后淘汰一人,一人晉級;在晉級的人里面,一對一地比賽;最后勝出的同學拿到第一名。這樣子的淘汰賽會激起學生的好勝心,讓學生能對羽毛球運動投入更多的激情。除了競賽的形式,還可以鼓勵學生們自主地加入羽毛球社團,參加社團活動和更多愛好羽毛球的同學一起交流,一起進步。
3.4評價標準多元化
在終身體育教育要求下,傳統(tǒng)的體育課程的考核方式已經(jīng)不足以適應學生發(fā)展的需求,也不夠人性化。教師要試圖將多元化的考核標準引入體育課堂,在給學生打出考核成績的時候,應該要結(jié)合著學生平時對體育課程的參與程度,熱心程度,還有學生對體育技能的掌握程度來進行考核。另外也可以組織一場羽毛球比賽,根據(jù)學生競賽活動中的表現(xiàn)來進行打分。還可以采用師生互評,生生互評的方式來進行評分。不僅是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評分,學生也可以對教師進行評分,可以幫助教師抓住自己教學活動中的問題,盡快改進。學生也可以對學生進行評分,學生根據(jù)另外一位學生在體育課堂上的表現(xiàn)和對體育課程的參與程度來打分。多樣的評價方式,更利于對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進行評價,避免了評分的片面性。
4結(jié)束語
作為體育課程中的重要的一環(huán),羽毛球教學不僅僅要強調(diào)技術,更應該要鍛煉學生的運動能力,幫助學生鍛煉身體素質(zhì),使學生形成終身體育的觀念。在終身體育的觀念下,羽毛球訓練要改革教學方法,建立完善的教學制度來幫助學生學習。相信在各個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之下,現(xiàn)在體育課程羽毛球教學中的問題會一一被解決,達成終身體育的目標。
參考文獻:
[1]淺析終身體育觀視域下的高校羽毛球教學改革[J].周亞君.長江叢刊·理論研究2017.9.
[2]高校羽毛球教學改革研究[J].姜云磊.學校體育學2017.02.
[3]學生終身體育意識的培養(yǎng)[J].李晨,張猛.教育探討2011.11.
[4]體育教學是實現(xiàn)終身體育的基礎[J].門躍科.科技資訊2017.02.
作者簡介:
楊振,(1998.1—),男,漢,廣東東莞人,江漢大學體育學院15級運動訓練專業(yè)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