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利慶
摘? 要:文章文章,文之章法。有章可循,有序可依。作為文章的建立的基礎“序”就是文章的結構。言之有理,言之有物,才是篇好文章,也是寫作的要求。寫文章是有招數(shù),有規(guī)則的。本文從模仿和學習的范文、仿照教材的思路進行訓練和把學習、思考與寫作有機結合三方面入手,探討了如何借用教材思路來創(chuàng)新作文思維的方法。
關鍵詞:作文教學;教材思路;創(chuàng)新方法
【中圖分類號】G 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8877(2019)30-0027-01
一篇無規(guī)則可循的文章,談不上是一篇好文章。因為文章是給人讀的,人的思維是有一定的過程的。要想在很短的時間,書寫成文,除了有一定的文字功底,一氣呵成之外,也是可以訓練的。要想使學生在一定的應試時間內(nèi)寫出可讀的文章,除了平時進行限時作文訓練之外,也要幫助學生掌握一些寫作的思路,成竹在胸,方能奮書于后。我們的教材中有很多值得學習的寫作思路。例如,《拿來主義》是采用了“先破后立”的結構,《荷塘月色》采用了回環(huán)的結構,《祝?!凡捎昧说箶⒌慕Y構《赤壁賦》采用了主賓問答式來展現(xiàn)作者的心路歷程,《我的五樣》層層剝筍式,最后凸顯作者的用意,《最后的常春藤葉》歐亨利式的結尾,《勸學》總分式的結構,這些優(yōu)秀的文本的結構,都是可以指導學生在寫作時使用的。
1.模仿和學習的范文
課本中,精心收錄了很多優(yōu)秀的文章,有些文章的構思立意頗具匠心,是學生模仿和學習的范文。例如,《想北平》是老舍先生的一篇散文作品,很短小,是老舍先生在濟南于1936年寫下的一篇小品文,戰(zhàn)亂的歲月,身處異鄉(xiāng),更加思念他所摯愛的北平。用有限的,短短的篇幅去描述那么大的一座城市,老舍覺得很難,北平那么大,事情那么多,都應該寫些什么?而老舍先生又不愿意“撿我知道的寫,而躲開我所不知道的”更怕掛一漏萬,埋沒了北平的種種好處。如果把文章寫成一篇北平地方風光的旅游指南,在平鋪直敘,機械羅列之,就更是沒有了味道了。于是,老舍先生寫出了“我的北平”,把自己對北平的感情,升華到愛母親的高度。全文無沒有艷麗之詞,用最質(zhì)樸通俗的語言,用最真摯的表達方式,通過對于羅馬,倫敦,巴黎等城市的比較,更加突出了北平的特點。引用文中的話“我的每一思念中有個北平”。老舍孝順母親,是文壇佳話,他將北平喻為自己的母親,這其中的分量,是必然要超出常人的。所以,表達方式頗有獨特個性,他說,“我所愛的北平不是枝枝節(jié)節(jié)的一些什么,而是整個兒與我的心靈相粘合的一段歷史,一大塊地方”不僅告訴了讀者,北平是個啥樣子,而且還和讀者分享著那份對北京的愛?;蛟S,他不是在寫“北京,而是在“想北京”。文章里面的對比手法,更是把北平的特點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會讓人們的印象更加的深刻。以此為例,可以以“我的家鄉(xiāng)”為題,讓學生通過對老舍先生這篇文章的學習,運用對比手法,寫出對家鄉(xiāng)的那份真摯的熱愛之情。
2.仿照教材的思路進行訓練
例如,《我為什么而活著》,也可以讓學生仿照本文的思路進行訓練。文章第一段:總括支配作者一生的三種激情。第二、三、四段:分別敘述為什么這三種激情會支配作者的一生。第五段:總結并再次強調(diào)觀點。這篇文章短小精悍,采用總—分—總的結構,層次分明,很值得學生學習。文無定法,但并不意味著文章可以雜亂無章,詞不達意,想些什么寫什么,這樣的作文不適合應試,不適應高考,所以作文情感宣泄的內(nèi)容,是會被閱卷老師罰出局的。而我們的作文在很大程度上說,是取悅閱卷老師,投其所好。所以學生模仿教材中的思路,老師不但不會有雷同感,還會覺得自己所教授的知識得到了學生的重視,得到了很好的吸收,也會對應試者產(chǎn)生好感,甚至會認為是一位好學生,那么高分就自然而然誕生了。
無論何時,清晰的思路始終會給閱讀者留下好感。如必修二中的《六國論》,作文一篇議論文,環(huán)環(huán)緊扣,不失為學生模仿的對象。第一二段:提出總論點,弊在賂秦,以及分論點,賂者而力虧,不賂者以賂者喪。第三段:通過對比,論述賂者而力虧的觀點。第四段:舉例論述不賂者以賂者喪的觀點。第五六段:強調(diào)觀點,嘆古諷今。
3.把學習、思考與寫作有機結合
在學習一篇文章時,對教材課文中所涉及的問題要有發(fā)散思維,深度與廣度相結合,針對課文不同的立意、風格及側重點,完全可以把對于教材的學習、思考與寫作在課堂中融為一體。不但增大了課堂容量,而且使課堂教學豐富生動;同時學生獲得了兼有知識、閱讀、思考與寫作的樂趣。
例如,《長亭送別》,對于愛情這個敏感的話題,在教學中一直是一個禁區(qū),沒有人敢去涉及。如果稍有不測,就會發(fā)生意外事件。好在現(xiàn)在的課本已經(jīng)開始注重這方面,并選入了課文。課文淺顯易懂,很容易被學生們接受。課文中描述的是崔、張分別的場景,如泣如訴,如怨如慕。上課時當我問到什么是愛情的時候?學生們都是笑著,但還是有同學大著膽子站起來,說出了自己的想法。這下子一石激起千層浪,同學們都積極踴躍的發(fā)言,有的說是楊過和小龍女那樣的愛情,有的說是蕭峰和阿朱那樣的愛情。
這樣的教學不僅加深了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同時擴展了教材內(nèi)容。將廣度與深度相結合,我還追問學生:張生最后取得功名了嗎?他和鶯鶯最終能有情人終成眷屬嗎?如果大家有興趣的話,課下可以找來《西廂記》讀讀。同學們不僅都迫切的想去讀《西廂記》,并且都興高采烈的用發(fā)散性思維來表達自己對愛情的理解,于是一篇篇精彩的作文產(chǎn)生了。有感而發(fā),文章寫得不但快而且好,一定是最值得去讀的。有了這樣成功的寫作經(jīng)歷,會讓學生更有自信心。
總之,創(chuàng)新是人類發(fā)展永恒的主題,我們在作文教學時,應借用教材思路,點燃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火花,倡導學生多角度思考,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靈感,使學生寫出富有創(chuàng)意的佳作。